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新是全省十六个扶贫开发县之一,也是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批23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清新教育部门针对县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举措,开拓进取,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一、“创强”“建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 推进“创强”,促进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
清新县教育部门针对全县教育存在差异性、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确立了“暂时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和“成熟一所,创建一所”的发展新思路,即相对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逐步把条件较成熟的镇创建为教育强镇,以此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全县8个镇,已有2个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1个镇成为市级教育强镇,上述3个省、市教育强镇实现了均衡发展,没有薄弱学校。按规划,清新县将计划在几年内,逐步把剩余的镇都创建为教育强镇,真正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2. 加快“建规”,促进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
清新县教育部门按照生源数量和发展要求以及初中向中心镇、小学向居民区集中的要求,遵循“成熟1所,创建1所”的原则,加快“创规”发展步伐。坚持以县为主,实行任务分解,做到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具体是抓好“四个一点”,即:县政府负责校内包括教学用房、运动场地、生活用房等在内的全部硬件设施投入;镇政府负责学校征地拆迁,“三通一平”,校园围墙、校门、校外周边环境建设;县教育局负责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及教师的调整和培训工作;各镇中心学校和各中小学校负责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以及市级水平以上教学水平的申评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县有51所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含省、市一级学校),有效缩小了县域学校之间的差距。
二、重组资源,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全县高中学校分布不合理,大多分布在农村,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明显、设备设施落后及生源没有保证等情况,清新逐步把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重点在县城新建县三中。目前,总投资约2亿元(不含地价)、占地247亩、按省级学校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的县三中已基本建成,它将成为拥有120个班(初高中各60个班)、6500个学位的完全中学,成为全县教育的新亮点。同时,积极发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县一中的龙头作用,完善有关设备设施,扩大办学规模,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优质学位。做大做强县职业学校,创新招生办法,实行春季招生,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广开就业渠道,使县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实现了“招生一人、教会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有效加快了全县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三、完善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一是创新支教机制,加大支教力度。扩大支教范围,从原来单纯县城扩大到清西平原各镇。增加支教教师数量,支教教师人数大幅增加到100多人,派出学校派出的均为优秀或骨干教师,并把参与支教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
二是落实山区津补贴,稳定教师队伍。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为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落实特殊山区津贴,有效稳定了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使广大山区教师安教、乐教、善教。
三是安排新教师到山区任教,科学调配教师。公开招聘高素质人才,并把新招聘的教师尽可能安排到边远山区学校任教,补充边远山区学校急需师资,为边远山区学校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分类实施,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把教育新装备工程的建设重点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全力争取省、市教育装备部门的支持,加快小学科学实验室设施的建设以及农村小学办公电脑设备的配置,使全县中心小学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小学均建设一套科学实验室,所有农村小学均配备办公电脑设备。利用“基教网”专项经费,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村小学给予适当的补助。目前,全县中心小学以及规模较大的乡村小学均接通了“省基教网”,初中均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城乡教育设备设施的差距不断缩小。
由于措施得力,目前,清新教育逐步走上均衡、协调、健康的发展轨道,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创强”“建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 推进“创强”,促进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
清新县教育部门针对全县教育存在差异性、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确立了“暂时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和“成熟一所,创建一所”的发展新思路,即相对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逐步把条件较成熟的镇创建为教育强镇,以此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全县8个镇,已有2个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1个镇成为市级教育强镇,上述3个省、市教育强镇实现了均衡发展,没有薄弱学校。按规划,清新县将计划在几年内,逐步把剩余的镇都创建为教育强镇,真正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2. 加快“建规”,促进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
清新县教育部门按照生源数量和发展要求以及初中向中心镇、小学向居民区集中的要求,遵循“成熟1所,创建1所”的原则,加快“创规”发展步伐。坚持以县为主,实行任务分解,做到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具体是抓好“四个一点”,即:县政府负责校内包括教学用房、运动场地、生活用房等在内的全部硬件设施投入;镇政府负责学校征地拆迁,“三通一平”,校园围墙、校门、校外周边环境建设;县教育局负责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及教师的调整和培训工作;各镇中心学校和各中小学校负责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以及市级水平以上教学水平的申评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县有51所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含省、市一级学校),有效缩小了县域学校之间的差距。
二、重组资源,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全县高中学校分布不合理,大多分布在农村,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明显、设备设施落后及生源没有保证等情况,清新逐步把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重点在县城新建县三中。目前,总投资约2亿元(不含地价)、占地247亩、按省级学校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的县三中已基本建成,它将成为拥有120个班(初高中各60个班)、6500个学位的完全中学,成为全县教育的新亮点。同时,积极发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县一中的龙头作用,完善有关设备设施,扩大办学规模,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优质学位。做大做强县职业学校,创新招生办法,实行春季招生,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广开就业渠道,使县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实现了“招生一人、教会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有效加快了全县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三、完善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一是创新支教机制,加大支教力度。扩大支教范围,从原来单纯县城扩大到清西平原各镇。增加支教教师数量,支教教师人数大幅增加到100多人,派出学校派出的均为优秀或骨干教师,并把参与支教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
二是落实山区津补贴,稳定教师队伍。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为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落实特殊山区津贴,有效稳定了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使广大山区教师安教、乐教、善教。
三是安排新教师到山区任教,科学调配教师。公开招聘高素质人才,并把新招聘的教师尽可能安排到边远山区学校任教,补充边远山区学校急需师资,为边远山区学校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分类实施,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把教育新装备工程的建设重点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全力争取省、市教育装备部门的支持,加快小学科学实验室设施的建设以及农村小学办公电脑设备的配置,使全县中心小学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小学均建设一套科学实验室,所有农村小学均配备办公电脑设备。利用“基教网”专项经费,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村小学给予适当的补助。目前,全县中心小学以及规模较大的乡村小学均接通了“省基教网”,初中均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城乡教育设备设施的差距不断缩小。
由于措施得力,目前,清新教育逐步走上均衡、协调、健康的发展轨道,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