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入学以后,就正式成为了班级成员之一,班集体是他们所在的正式群体,除此以外,他们还常常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自愿、自然而然地结成一个个非正式小群体。这些小群体虽然人数少,成员也不稳定,但他们的活动却足以影响整个班的班风,要是引导不好,就可能会成为涣散班集体的腐蚀剂,影响拖累整个班级。因此,教师必须正视这些小群体,正确引导它,巧妙地利用它为班集体服务,使它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下面本人就非正式小群体产生的原因、非正式小群体的利与弊与如何利用非正式小群体等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非正式小群体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跟外界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态度日益分化,以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班集体已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各种兴趣爱好的需要等等。于是出现了各种公开的和不公开的非正式小群体。其特点大致如下:人数不等,多至十几人,少则三两人,大都自愿组合,性格相近,有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有自发涌现的核心人物或小头头,活动频繁,成员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但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解体。
二、非正式小群体的利与弊
非正式小群体的活动对班集体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弥补班集体活动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交往能力,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但有些学生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迷恋于吃喝玩乐,搞恶作剧,违法乱纪等,严重扰乱班级的正常生活。
三、巧妙利用非正式小群体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小群体,班主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横加干涉,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要根据它的特点加强指导,使他们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利用“小首领”的带头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小首领”在群体中的威信高,领导能力较强,成员都自愿服从他的指挥。他们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群体的走向,在群体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及时加强对“小首领”们的教育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我班上的黄玉萍同学,人长得漂亮,爱好广泛,尤其喜欢跳舞,她身边聚集了几个同样爱好舞蹈的同学,经常相约去参加一些课外的舞蹈比赛。但她们不爱学习,尤其讨厌数学课,成绩很差,班集体意识淡薄,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为了让她们回归班级生活,我对她们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决定从黄玉萍同学入手,力排众议,让她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带领全班同学排练舞蹈参加“六一”文艺汇演,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拿到了第一名,从此不再排斥班集体,有了班级荣誉感,对我也产生了信任,对数学也渐渐产生了兴趣。在她的带动下,那几个天天聊打扮讲吃穿的小女孩也慢慢回归班级生活,成绩都有所提高。
2.利用同伴关系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
同伴之间包括同伴团体的活动与交往是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小学生汲取经验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其坦率和亲密程度,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与父母或老师之间的关系。小学生都爱争强好胜,喜欢在同伴中表现自己,而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往往拒不承认、诸多借口。教师如果简单的批评他,往往会使他产生对抗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他的同伴,向他表达老师对他的褒贬。如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杨××,长得小巧玲珑,但却有一身蛮力,爱打架、搞恶作剧,喜欢在课堂上来去自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班级的正常活动。为了教育他,我想了很多办法,但他对老师抱有很深的敌意。我找他谈话,他却瞪着一双眼珠子恨恨地盯着我,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在与他无法直接沟通的情况下,我尝试从其他途径寻找突破口。经过调查,发现虽然班上的同学都不愿与他玩,但却与他的邻居——一个平时寡言鲜语的小男孩黄宁非常要好。于是,我便经常与黄宁谈论杨××,说他其实很聪明,说老师其实很喜欢他,并每次都提出一个“如果”,比如——如果他不在课堂上乱跑、如果他能完成作业、如果他不把同学们的东西藏起来------就好了。果然不出所料,小伙伴把我“特意”嘱咐不可告诉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给他听。如此几次之后,他对我的敌意慢慢减少了,并对我产生了信任,有什么话都愿意找我说,还改掉了很多我所说的“如果”,融入了班级生活,成为了我们班的领头羊。
3.利用小群体的有利特性建设班集体
因为兴趣爱好相同而结合是很多非正式小群体形成的原因。对于这一类小群体,教师要善于分辨利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组织各种富有吸引力的班级正式群体,如:各科兴趣小组、文体小组、值日小组、劳动小组等,吸引他们参加到这些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来,使他们的各种才艺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和鍛炼,使非正式小群体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动,成为名正言顺的“班级小组”,进而达到通过小组建设过渡到班集体建设的目的。
总之,班级中的非正式小群体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巧妙地利用这些非正式小群体,灵活、机智地采取教育措施,把他们吸引到班级的活动中,扬长避短,使他们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的组成部分。
一、非正式小群体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跟外界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态度日益分化,以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班集体已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各种兴趣爱好的需要等等。于是出现了各种公开的和不公开的非正式小群体。其特点大致如下:人数不等,多至十几人,少则三两人,大都自愿组合,性格相近,有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有自发涌现的核心人物或小头头,活动频繁,成员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但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解体。
二、非正式小群体的利与弊
非正式小群体的活动对班集体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弥补班集体活动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交往能力,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但有些学生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迷恋于吃喝玩乐,搞恶作剧,违法乱纪等,严重扰乱班级的正常生活。
三、巧妙利用非正式小群体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小群体,班主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横加干涉,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要根据它的特点加强指导,使他们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利用“小首领”的带头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小首领”在群体中的威信高,领导能力较强,成员都自愿服从他的指挥。他们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群体的走向,在群体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及时加强对“小首领”们的教育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我班上的黄玉萍同学,人长得漂亮,爱好广泛,尤其喜欢跳舞,她身边聚集了几个同样爱好舞蹈的同学,经常相约去参加一些课外的舞蹈比赛。但她们不爱学习,尤其讨厌数学课,成绩很差,班集体意识淡薄,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为了让她们回归班级生活,我对她们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决定从黄玉萍同学入手,力排众议,让她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带领全班同学排练舞蹈参加“六一”文艺汇演,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拿到了第一名,从此不再排斥班集体,有了班级荣誉感,对我也产生了信任,对数学也渐渐产生了兴趣。在她的带动下,那几个天天聊打扮讲吃穿的小女孩也慢慢回归班级生活,成绩都有所提高。
2.利用同伴关系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
同伴之间包括同伴团体的活动与交往是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小学生汲取经验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其坦率和亲密程度,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与父母或老师之间的关系。小学生都爱争强好胜,喜欢在同伴中表现自己,而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往往拒不承认、诸多借口。教师如果简单的批评他,往往会使他产生对抗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他的同伴,向他表达老师对他的褒贬。如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杨××,长得小巧玲珑,但却有一身蛮力,爱打架、搞恶作剧,喜欢在课堂上来去自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班级的正常活动。为了教育他,我想了很多办法,但他对老师抱有很深的敌意。我找他谈话,他却瞪着一双眼珠子恨恨地盯着我,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在与他无法直接沟通的情况下,我尝试从其他途径寻找突破口。经过调查,发现虽然班上的同学都不愿与他玩,但却与他的邻居——一个平时寡言鲜语的小男孩黄宁非常要好。于是,我便经常与黄宁谈论杨××,说他其实很聪明,说老师其实很喜欢他,并每次都提出一个“如果”,比如——如果他不在课堂上乱跑、如果他能完成作业、如果他不把同学们的东西藏起来------就好了。果然不出所料,小伙伴把我“特意”嘱咐不可告诉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给他听。如此几次之后,他对我的敌意慢慢减少了,并对我产生了信任,有什么话都愿意找我说,还改掉了很多我所说的“如果”,融入了班级生活,成为了我们班的领头羊。
3.利用小群体的有利特性建设班集体
因为兴趣爱好相同而结合是很多非正式小群体形成的原因。对于这一类小群体,教师要善于分辨利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组织各种富有吸引力的班级正式群体,如:各科兴趣小组、文体小组、值日小组、劳动小组等,吸引他们参加到这些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来,使他们的各种才艺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和鍛炼,使非正式小群体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动,成为名正言顺的“班级小组”,进而达到通过小组建设过渡到班集体建设的目的。
总之,班级中的非正式小群体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巧妙地利用这些非正式小群体,灵活、机智地采取教育措施,把他们吸引到班级的活动中,扬长避短,使他们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