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科技转型历史轨迹的哲学反思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_11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近代科技体制在民国时期确立,至今上百年.对中国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哲学反思.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不断地进行追赶性、顺轨性的科技模仿和自主创新.近百年来科技转型之路呈现出科学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地方性特征,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在其间,国家意志、传统文化、实用主义、社会历史状况等外部环境对科技发展长期持续产生影响,使得这个阶段科技发展的社会历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割裂性.
其他文献
香港回归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浓厚中国政治文化底蕴,同时又体现了主权、和平、包容与开放精神的国家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制度创新,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赋予人类文明的当代价值体系以中国经验与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尽管"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一国两制"将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须补足重启传统的努力,为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对话、创造提供历史向度的思想资源.离开对传统的亲近、理解、同情和批判,实难完整理解现实、平衡观照中西,亦难开启有生机的未来.因言说与治乱兴亡关联切近,言说与秩序的关系成为中国历代普遍关切的思想史基源问题.从基源问题出发,中国传播思想史形成了有关言说与天人秩序、政权与民众关系、人际与社会交往,以及言说与个体存在诸领域的丰厚观念遗产,并体现出秩序优先、价值共识优先、关系调适优先、和合创生优先等思想特质.为创造性转化传统思想,应重构传播思想史基
先秦多见以韵句、对偶等形式呈现的规诫之言,可视之为宽泛意义上的格言体.出土格言文本在语言修辞上更具时代本真,对比相关传世格言文本,可发现早期格言的文体特色.上博简《性情论》《弟子问》《君子为礼》等文献所保留的散见格言,具有化他言为己言、重视时贤之言、剪裁浓缩而成、模仿创作等特点,部分格言脱胎于语录体;而以"闻之曰"为称引标识的《从政》《凡物流形》等篇则是具有原创意识的格言汇论,以"用曰"为标识的《用曰》篇是一种格言体式的说理文,二者兼具结集类格言与论说文的特点.上古"尚贤""重言"思想影响了格言的产生,子
为了评估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文教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诉诸"轴心时代突破"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所敞开的比较视野.相对于以启示宗教为标志的希伯来精神,儒家思想运动毋宁是一种自然之教,与同样强调自然理性的苏格拉底的德性之教相比,孔子把仁德置于智德之上,凸显了原儒学说感通人伦的超越精神.由仁即礼的突破和孔子对古代圣王政教传统的批判继承,开辟了中国文明"政教相维"的新传统,表征了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语言中,存在大量表示身体部位或身体动作的词语,发挥着多种修辞功能,以表达感情、判断或者对其他人物的看法.本文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红
温峤与庾亮是东晋名臣与文士,他们的道德人格、政治活动、文学写作体现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二人在东晋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与时势动荡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同时,受命于朝廷及各种需要,写下了各种政治文告与实用文章,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特殊的将相身份与文章写作,彰显出中国古代"负重"与"摛文"的关系,有许多人生意蕴值得玩味,而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与作家的心灵进行沟通交流,在评论其人与作品的过程中,揭示出相应的文学价值观念,构建独特的批评方法.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前,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风格主义、图像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盛行,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述为随后的艺术史研究确立了艺术社会史的学术基调.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被自觉运用于艺术史研究.一些艺术史学家在关注艺术内容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艺术形式的社会性,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工业"和"社会批判"理论,对艺术发展的内在社会动因和艺术现象中所透射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内涵进
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增大环保投入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企业投机行为的干扰和扭曲.本文基于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特征,构建企业投机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投机决策机制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生活形态,呈现了"整体""区隔""结构"的文化表达层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在政府引导下,以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意愿为主,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建设,意在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
特约主持人:唐智彬(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  主持人按语:20世纪中后期,在技术进步、经济危机以及国家衰退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英国政府调整政策,逐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与管理,以应对和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现代学徒制成为英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符号,有效改善了技能人才培养状况;重视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成为英国政府改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专题围绕英国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