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孩子的角色变了,环境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在幼儿园,学生的生活重心是游戏、玩乐,一日活动动静、强弱合理安排,每段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不太长。有教师和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小学,学生的生活重心是学习,睡眠时间相对减少。课间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学生一旦有了困难,首先要学会自己解决。在学习上,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以玩具为教学载体,以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为主要方式,不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检测,学习环境自由、活泼,相对比较宽松。小学的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主,以课本为教学载体,以教师讲授、学生探索和发现学习为主要方式,评价检测存在竞争。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生活方面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他们期望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身体健康,样样成绩比人棒,更关注孩子学习方面的内容,特别留意孩子在班级的学习水平。
一、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心理误区
1. 紧急充电型。让孩子学习一年级的拼音、生字、课文,学习认数、计算等。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和方法的,必须适应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突击充电必然导致孩子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对知识学习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入学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聪明的孩子接受了知识,老师讲授时,他就会觉得很简单,心不在焉,容易开小差。
2. 过位宣传型。包括对学校、学校生活等方面夸大的美化或过于紧张的渲染。学校生活具有一定的压力,刚入学的孩子还不太容易从学习中体会乐趣,所以刚开学时,绝大部分的孩子比较怀念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美好的期望和现实的落差,让他感觉家长在骗他。或许有些家长会比较坦然地告诉孩子学校生活是十分紧张的,要这样、要那样,所以你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家长忽略了孩子对陌生的东西总怀有很大的恐惧感。小学是他未来六年的学习场所,校园是他生活的重要空间,让孩子接纳这陌生的地方,进而喜欢它,这是老师和家长们努力的方向。抗拒过,接受起来已经困难重重,更难谈得上喜欢。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应对策略
1. 多关心,少责骂。孩子的“无名之火”应是“师出有名”的,是对心中不满的一种宣泄,是心理抑郁的“预警信号”。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关注,耐心地诱导孩子说出心中的郁结所在,并培养他用言语表达心结的习惯。鼓励孩子面对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习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家长不要仅做单纯的情感疏导。
2. 多训练,少代替。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我们发现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幼小衔接的适应期越短,在集体生活中很快交到朋友,并自觉融入各项活动中。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这几方面的训练:(1)生活能力的训练(扫地、收拾书包、叠被子、主动喝水、脱衣服、入厕等);(2)学习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3)安全自保能力的训练(被人欺负时如何应对、磕碰摔倒应该怎么办)。
3. 多沟通,少误会。家长应主动与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全面了解你的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立场和出发点却并不完全一样,老师关注的是一个整体(集体)和孩子的长远发展的方向,家长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个体(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当前的利益,因此,家长应多理解、谅解老师,展现豁达心胸。家长还应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技巧,言简意赅,切忌喋喋不休,拐弯抹角,没有主题。
4. 多了解,少迷茫。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有很多,如向老师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班级情况、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同班同学了解孩子的交往能力、课堂表现;向同龄孩子及其家长了解学习进度、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表现;从书本、网络上了解你的任何教育困惑。
通向小学的路虽不平坦,但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小学一起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顺利进入小学的殿堂。
本栏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心理误区
1. 紧急充电型。让孩子学习一年级的拼音、生字、课文,学习认数、计算等。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和方法的,必须适应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突击充电必然导致孩子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对知识学习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入学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聪明的孩子接受了知识,老师讲授时,他就会觉得很简单,心不在焉,容易开小差。
2. 过位宣传型。包括对学校、学校生活等方面夸大的美化或过于紧张的渲染。学校生活具有一定的压力,刚入学的孩子还不太容易从学习中体会乐趣,所以刚开学时,绝大部分的孩子比较怀念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美好的期望和现实的落差,让他感觉家长在骗他。或许有些家长会比较坦然地告诉孩子学校生活是十分紧张的,要这样、要那样,所以你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家长忽略了孩子对陌生的东西总怀有很大的恐惧感。小学是他未来六年的学习场所,校园是他生活的重要空间,让孩子接纳这陌生的地方,进而喜欢它,这是老师和家长们努力的方向。抗拒过,接受起来已经困难重重,更难谈得上喜欢。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应对策略
1. 多关心,少责骂。孩子的“无名之火”应是“师出有名”的,是对心中不满的一种宣泄,是心理抑郁的“预警信号”。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关注,耐心地诱导孩子说出心中的郁结所在,并培养他用言语表达心结的习惯。鼓励孩子面对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习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家长不要仅做单纯的情感疏导。
2. 多训练,少代替。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我们发现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幼小衔接的适应期越短,在集体生活中很快交到朋友,并自觉融入各项活动中。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这几方面的训练:(1)生活能力的训练(扫地、收拾书包、叠被子、主动喝水、脱衣服、入厕等);(2)学习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3)安全自保能力的训练(被人欺负时如何应对、磕碰摔倒应该怎么办)。
3. 多沟通,少误会。家长应主动与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全面了解你的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立场和出发点却并不完全一样,老师关注的是一个整体(集体)和孩子的长远发展的方向,家长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个体(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当前的利益,因此,家长应多理解、谅解老师,展现豁达心胸。家长还应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技巧,言简意赅,切忌喋喋不休,拐弯抹角,没有主题。
4. 多了解,少迷茫。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有很多,如向老师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班级情况、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同班同学了解孩子的交往能力、课堂表现;向同龄孩子及其家长了解学习进度、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表现;从书本、网络上了解你的任何教育困惑。
通向小学的路虽不平坦,但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小学一起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顺利进入小学的殿堂。
本栏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