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诗歌教学,大多数教师都集中在背诵上,以为只要背会了诗句,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首诗的教学任务便算完成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除了达到上述要求外,还要加入语言赏析能力教学,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能力。我在执教《登岳阳楼》这首诗歌时通过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教案,教师采用讲述与点播的方法,融入了关爱与知识同行的理念。
[案例]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诗句和本诗的大意。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已经读懂了杜甫的这首诗。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时间10分钟。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各组将问题陆续递上。)
师:综合各组的学习,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这样几个:
1.哪些字运用得好?最妙的是哪一个?
2.作者以“乾坤日夜浮”来写洞庭湖,它的妙处在哪里?
3.从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抒发的苦难感是深沉、博大的?
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大家再用5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研讨,准备大组交流。(5分钟以后。)
师:下面请大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生1:第一个问题,作者抓住“浮”“坼”“一”“孤”这些词来展现洞庭湖的浩大、雄阔和诗人的孤独、寂寥。从前两个词见出水流和水势的浩大、雄阔,后两个词显见其诗人的孤独、寂寥和漂泊。
生2:精当的语言的确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这就是我想到苦吟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生3:我也想谈一点我的认识,又怕说不好。
师:你能行!我们是讨论,说得好坏都没有关系。
生3:我就谈谈第三个问题。我认为:一是个人的离愁痛苦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二是放在吴楚大地、洞庭云梦、乾坤日月的宏大空间背景上;三是与日夜浮的悠远时间感相联系;四是老病孤舟的多年漂泊与日夜浮的乾坤互相映衬,给人“万方多难独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博大深沉感。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分析的有理有节,能抓住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谈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很了不起,大家就此问题还需要补充吗?
生4:我认为,这首诗也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师:对,这就是古人所言“知人论诗”。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理解十分到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阅读文章时注意。进一步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
生5:夸张。
师:很好。我们接着继续讨论。
生6:老师,我想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的?
师:这个问题很实在,但往往被我们忽略。哪位同学有所理解?
生7:这个问题,作者在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表现。颔联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师:很好!“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就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来说,吴在其东,楚在其西,诗人登楼远望,但见东南方向,水天茫茫,壮阔的洞庭湖真的把吴楚两地分成两半了。这句中“坼”字下得极精辟,极有气魄,它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来了。“乾坤”一句,是说洞庭湖浩瀚无边,整个宇宙都好像浮动于水面之上。这一句写湖水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声势,可谓“雄跨今古”。雄伟的洞庭湖,不就如那碧波万顷浩渺无边的沧海一样吗?
生8:我想说说最后一个问题: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浩荡无垠的洞庭湖,思绪万千,尽管飘零孤苦但仍不忘艰难国事的情怀述写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师:其他同学有何见解?
生9:刚才这位同学讲的观点我完全同意。要想透彻理解一首诗歌,这就要看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魄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这真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生10:《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尾联中一语喊出“戎马关山北”,不仅表现出诗人心系国难的胸襟,和颔联雄奇壮丽的意境上下呼应,而且使作品从两个方面同时得到升华,使其成为古典诗歌中震烁古今,可与日月争辉的稀世珍宝。
师:精彩,精彩!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我也谈一点浅显的认识:诗,是诗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感情的结晶。一切进步的、优秀的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密切联系的。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好了,快下课了,我想关于这首诗同学们没问题了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了”)
[反思]
在诗歌的教学中,强调规律会被讥为单一,扼杀创造。实际上,当工具使用到精熟程度的时候,其创造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登岳阳楼》的教案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并实施的。
一、让精彩于学生,须还主体于学生
从教学角色定位看,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有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
二、让精彩于学生,须搭活动之大平台
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
三、感受关心和爱,体现人文精神
由于山区学生阅读面窄,情感脆弱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体现人文精神。一是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二是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学习也就会兴致所至。
[案例]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诗句和本诗的大意。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已经读懂了杜甫的这首诗。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时间10分钟。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各组将问题陆续递上。)
师:综合各组的学习,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这样几个:
1.哪些字运用得好?最妙的是哪一个?
2.作者以“乾坤日夜浮”来写洞庭湖,它的妙处在哪里?
3.从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抒发的苦难感是深沉、博大的?
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大家再用5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研讨,准备大组交流。(5分钟以后。)
师:下面请大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生1:第一个问题,作者抓住“浮”“坼”“一”“孤”这些词来展现洞庭湖的浩大、雄阔和诗人的孤独、寂寥。从前两个词见出水流和水势的浩大、雄阔,后两个词显见其诗人的孤独、寂寥和漂泊。
生2:精当的语言的确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这就是我想到苦吟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生3:我也想谈一点我的认识,又怕说不好。
师:你能行!我们是讨论,说得好坏都没有关系。
生3:我就谈谈第三个问题。我认为:一是个人的离愁痛苦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二是放在吴楚大地、洞庭云梦、乾坤日月的宏大空间背景上;三是与日夜浮的悠远时间感相联系;四是老病孤舟的多年漂泊与日夜浮的乾坤互相映衬,给人“万方多难独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博大深沉感。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分析的有理有节,能抓住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谈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很了不起,大家就此问题还需要补充吗?
生4:我认为,这首诗也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师:对,这就是古人所言“知人论诗”。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理解十分到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阅读文章时注意。进一步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
生5:夸张。
师:很好。我们接着继续讨论。
生6:老师,我想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的?
师:这个问题很实在,但往往被我们忽略。哪位同学有所理解?
生7:这个问题,作者在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表现。颔联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师:很好!“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就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来说,吴在其东,楚在其西,诗人登楼远望,但见东南方向,水天茫茫,壮阔的洞庭湖真的把吴楚两地分成两半了。这句中“坼”字下得极精辟,极有气魄,它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来了。“乾坤”一句,是说洞庭湖浩瀚无边,整个宇宙都好像浮动于水面之上。这一句写湖水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声势,可谓“雄跨今古”。雄伟的洞庭湖,不就如那碧波万顷浩渺无边的沧海一样吗?
生8:我想说说最后一个问题: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浩荡无垠的洞庭湖,思绪万千,尽管飘零孤苦但仍不忘艰难国事的情怀述写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师:其他同学有何见解?
生9:刚才这位同学讲的观点我完全同意。要想透彻理解一首诗歌,这就要看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魄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这真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生10:《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尾联中一语喊出“戎马关山北”,不仅表现出诗人心系国难的胸襟,和颔联雄奇壮丽的意境上下呼应,而且使作品从两个方面同时得到升华,使其成为古典诗歌中震烁古今,可与日月争辉的稀世珍宝。
师:精彩,精彩!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我也谈一点浅显的认识:诗,是诗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感情的结晶。一切进步的、优秀的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密切联系的。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好了,快下课了,我想关于这首诗同学们没问题了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了”)
[反思]
在诗歌的教学中,强调规律会被讥为单一,扼杀创造。实际上,当工具使用到精熟程度的时候,其创造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登岳阳楼》的教案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并实施的。
一、让精彩于学生,须还主体于学生
从教学角色定位看,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有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
二、让精彩于学生,须搭活动之大平台
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
三、感受关心和爱,体现人文精神
由于山区学生阅读面窄,情感脆弱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体现人文精神。一是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二是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学习也就会兴致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