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探究过程的每一个实验素材,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扩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素材 创新能力
解读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通过实验来反映化学原理和事实,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把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实验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探究实验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验方式,其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探究过程的每一个实验素材,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加强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条件,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内容外,还创造条件将某些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分组实验“配制一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部分的教学中,教材目的是通过配制5%和1%浓度的NaCl溶液,达到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但如果根据教材设计的实验用品,直接讲解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混合,这不容易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用品除固体NaCl和H2O外,增加了2%浓度的NaCl溶液、10%浓度的NaCl溶液,并提供了两种溶液的密度,让学生自主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以确定实验步骤来配制溶液。结果,学生设计了九种实验方案,并总结了以下规律:可以将固体NaCl看成100%浓度的NaCl溶液,H2O看成0%浓度的NaCl溶液,要配制5%浓度的NaCl溶液,只要让5%介于所选几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就可以办到。并类推出由几种同种溶液的混合而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介于质量分数最大和最小之间,这个实验过程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1)量筒上的残留液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2)方案②中用同一只量筒测量H2O和10%浓度的NaCl溶液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3)方案②中若只有一只量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该如何操作?
通过创设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拓宽了他们探究的思路,也提高了他们探究的能力,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利用条件,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抓住了一些知识重点,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时,教材中直接提出该反应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实验验证。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
首先,让学生通过有关的资料找出常温下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物品:鸡蛋壳、贝壳、碳酸钠、大理石,分别使其与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反应,并提示学生思考这些是否都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接着,我们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分析确定出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可以验证该实验的反应原理,而且提出了对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物品的一些看法:大理石价格便宜,比较经济;使用鸡蛋壳是资源再利用等新鲜看法。
然后,让学生质疑。我们发现学生对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一会儿后自行停止的现象普遍感到困惑,便引导学生分析出化学反应发生后又停止的两个原因:一是参加反应的物质没有了,二是相互反应的物质没有接触。实验中大理石很明显有剩余,硫酸可用石蕊证明仍有,那么反应停止的原因就只能是两物质未接触,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强烈意念,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创新的思路。
二、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且安全性差的演示实验,应注意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设想,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学知识,还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他们有所创新。
例如在学习“溶液”一节时,学生对溶液中气体可作溶质及一些发生反应后的溶液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我们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收集满一塑料瓶的HCl气体,然后向塑料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后学生发现塑料瓶瘪了,很显然瓶内压强变小是因为HCl气体溶于水,形成了盐酸溶液,即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HCl气体。接着将所得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镁条,并得出反应后的溶液是氯化镁的水溶液,纠正了“镁的盐酸溶液”的错误说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反应后”和“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这样的改进,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实验课的备课量多了,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依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放实验是开展课外活动的方法之一,开放的内容通常有:①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②课内学生没有做好的或做后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实验。③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④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⑤课外教师探究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或学生自行命题、设计的探究实验等。
教学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有时还要求学生改进某些装置。
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有些学生并不是按照课本要求简单呈现,而是创造性地取用两个空塑料饮料瓶,并在塑料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目的是观察出每一部分滤出液体的差别,从而明白了石子、细沙、纱布、棉花、活性炭各自所起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爱护水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问问你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呢?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是严禁带上火车的等活动。广泛的社会调查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我们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仅用厨房内的用品如何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如何切实发挥实验素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方面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素材 创新能力
解读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通过实验来反映化学原理和事实,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把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实验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探究实验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验方式,其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探究过程的每一个实验素材,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加强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条件,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内容外,还创造条件将某些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分组实验“配制一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部分的教学中,教材目的是通过配制5%和1%浓度的NaCl溶液,达到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但如果根据教材设计的实验用品,直接讲解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混合,这不容易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用品除固体NaCl和H2O外,增加了2%浓度的NaCl溶液、10%浓度的NaCl溶液,并提供了两种溶液的密度,让学生自主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以确定实验步骤来配制溶液。结果,学生设计了九种实验方案,并总结了以下规律:可以将固体NaCl看成100%浓度的NaCl溶液,H2O看成0%浓度的NaCl溶液,要配制5%浓度的NaCl溶液,只要让5%介于所选几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就可以办到。并类推出由几种同种溶液的混合而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介于质量分数最大和最小之间,这个实验过程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1)量筒上的残留液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2)方案②中用同一只量筒测量H2O和10%浓度的NaCl溶液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3)方案②中若只有一只量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该如何操作?
通过创设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拓宽了他们探究的思路,也提高了他们探究的能力,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利用条件,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抓住了一些知识重点,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时,教材中直接提出该反应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实验验证。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
首先,让学生通过有关的资料找出常温下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物品:鸡蛋壳、贝壳、碳酸钠、大理石,分别使其与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反应,并提示学生思考这些是否都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接着,我们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分析确定出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可以验证该实验的反应原理,而且提出了对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物品的一些看法:大理石价格便宜,比较经济;使用鸡蛋壳是资源再利用等新鲜看法。
然后,让学生质疑。我们发现学生对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一会儿后自行停止的现象普遍感到困惑,便引导学生分析出化学反应发生后又停止的两个原因:一是参加反应的物质没有了,二是相互反应的物质没有接触。实验中大理石很明显有剩余,硫酸可用石蕊证明仍有,那么反应停止的原因就只能是两物质未接触,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强烈意念,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创新的思路。
二、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且安全性差的演示实验,应注意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设想,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学知识,还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他们有所创新。
例如在学习“溶液”一节时,学生对溶液中气体可作溶质及一些发生反应后的溶液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我们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收集满一塑料瓶的HCl气体,然后向塑料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后学生发现塑料瓶瘪了,很显然瓶内压强变小是因为HCl气体溶于水,形成了盐酸溶液,即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HCl气体。接着将所得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镁条,并得出反应后的溶液是氯化镁的水溶液,纠正了“镁的盐酸溶液”的错误说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反应后”和“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这样的改进,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实验课的备课量多了,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依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放实验是开展课外活动的方法之一,开放的内容通常有:①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②课内学生没有做好的或做后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实验。③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④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⑤课外教师探究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或学生自行命题、设计的探究实验等。
教学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有时还要求学生改进某些装置。
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有些学生并不是按照课本要求简单呈现,而是创造性地取用两个空塑料饮料瓶,并在塑料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目的是观察出每一部分滤出液体的差别,从而明白了石子、细沙、纱布、棉花、活性炭各自所起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爱护水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问问你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呢?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是严禁带上火车的等活动。广泛的社会调查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我们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仅用厨房内的用品如何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如何切实发挥实验素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方面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