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获得的知识技能的统一过程中,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矛盾过程中逐步前进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语文思维训练,主要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着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就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获得的知识技能的统一过程中,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矛盾过程中逐步前进的。
在语文思维训练中,如何抓住训练的契机——“巧”设疑难,才能最充分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不失时机地“巧”设疑难设置疑问,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去用设置疑问来解决。如果见问题就问,学生只是跟着问题转,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只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得到的也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答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设置疑难,学生就会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形象思维进入到抽象思维的阶段中去,发挥思维优势,使境界大开,恍然之中得“知其所以然”。所有,只有不失时机地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巧”置疑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朱志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比例句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学生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中,本体和喻体的恰切和谐,让人在欣赏中不觉发出由衷的赞叹。如,“也在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对这个比喻分析的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道:“为什么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这本是研究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的问题,但有的学生不得要领,脱口而出:“的裙子好看呗。”“那歌女的裙子也好看,为什么不用歌女的裙子来比喻呢?”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舞女在舞台上高速飞转时那展开的裙——不正象那圆圆的周围起伏着波浪的荷叶一样吗!”虽然小小的疑问,却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抽象思维近一步条理化,所以,不失时机地“巧”设疑难,捕捉“战机”,即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巧”设疑难要“全方位”考虑问题设得“巧”,就要把握一定的尺寸。如果问题提的过于显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无需进一步思考,使会从书上得到现成的答案,这样并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会——学生的思维。所以,设置疑难一定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出发,“全方位”地考虑,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答案人人不同,而又人人正确,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
同时,设置疑难注重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原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列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完一幅皑皑白雪的国画以后问道:“看完图画,你的感受如何?”学生会不加思考地回答道——“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就是从画面表现出来的表层含义,这便是一种顺向思维。但再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原则考虑,学生也会想到“虽然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给万物纯然一色的表象,同时却又遮盖了丑恶肮脏的东西”。这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得出的结论,程度上也比较深入了。如果老师再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用收敛的思维方式得出如下结论:从美学角度就会想到“银装素裹”;从哲学上讲它掩盖了丑恶一面的虚伪性;从人生的角度上想到了“雪上加霜”的冷酷性;从友谊角度上想到了“雪中送炭”的物质性;从生产角度上想到了“瑞雪兆丰年”的预见性,这比逆向思维更深了一层。
再经老师的提示,学生便会向更深更远的方向放飞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的潜能,从铺天盖地的大学中看到“严冬虽已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的启示,从雪的形状没有相同的形态上悟出事物发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道理;从雪的表象中挖掘事物的本质,去其表面抓住主流。這用的是发散思维的方式。
所以“巧”设疑难,让学生按着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原则思考,就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的目的,这无疑有是语文思维训练应抓住契机的有力证明。
3.在无疑处“巧”置疑。无疑处,是指浅显易懂又极易忽略,但却又是理解文章关键的地方所在。这些地方乍一看比较好懂,但如果细细品味,却又能得出更深入的答案。如语文第一册中《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需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从表面上看,这是神态描写,但如果抓住这一细节进行深一步的探求“笑、愣、叹”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学生们就会再一次去深入考虑,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可以看出母亲的神态变化,深入一点可以看出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愣”一“叹”又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这样一来,本来是平平常常的文字经过深入的挖掘,便成了寓意深刻的文字,成了理解課文的关键。因此说,“巧”设疑难在教学中能起到使学生的思维拓展上的发展作用。
总之,“巧”设疑难,犹如一个领航人,把学生的思想从茫茫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引向一个更加光明的境界,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设置疑难,要符合人们的认识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这一逻辑思维规律,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使学生们都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
毋庸置疑,抓住语文思维训练的契机——“巧”设疑难,是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江山.定式思维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2002(05).
[2]王承渠.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0(11).
[3]陆芸.中学生阅读思维培育的思考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语文思维训练,主要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着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就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获得的知识技能的统一过程中,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矛盾过程中逐步前进的。
在语文思维训练中,如何抓住训练的契机——“巧”设疑难,才能最充分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不失时机地“巧”设疑难设置疑问,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去用设置疑问来解决。如果见问题就问,学生只是跟着问题转,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只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得到的也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答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设置疑难,学生就会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形象思维进入到抽象思维的阶段中去,发挥思维优势,使境界大开,恍然之中得“知其所以然”。所有,只有不失时机地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巧”置疑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朱志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比例句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学生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中,本体和喻体的恰切和谐,让人在欣赏中不觉发出由衷的赞叹。如,“也在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对这个比喻分析的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道:“为什么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这本是研究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的问题,但有的学生不得要领,脱口而出:“的裙子好看呗。”“那歌女的裙子也好看,为什么不用歌女的裙子来比喻呢?”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舞女在舞台上高速飞转时那展开的裙——不正象那圆圆的周围起伏着波浪的荷叶一样吗!”虽然小小的疑问,却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抽象思维近一步条理化,所以,不失时机地“巧”设疑难,捕捉“战机”,即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巧”设疑难要“全方位”考虑问题设得“巧”,就要把握一定的尺寸。如果问题提的过于显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无需进一步思考,使会从书上得到现成的答案,这样并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会——学生的思维。所以,设置疑难一定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出发,“全方位”地考虑,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答案人人不同,而又人人正确,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
同时,设置疑难注重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原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列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完一幅皑皑白雪的国画以后问道:“看完图画,你的感受如何?”学生会不加思考地回答道——“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就是从画面表现出来的表层含义,这便是一种顺向思维。但再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原则考虑,学生也会想到“虽然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给万物纯然一色的表象,同时却又遮盖了丑恶肮脏的东西”。这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得出的结论,程度上也比较深入了。如果老师再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用收敛的思维方式得出如下结论:从美学角度就会想到“银装素裹”;从哲学上讲它掩盖了丑恶一面的虚伪性;从人生的角度上想到了“雪上加霜”的冷酷性;从友谊角度上想到了“雪中送炭”的物质性;从生产角度上想到了“瑞雪兆丰年”的预见性,这比逆向思维更深了一层。
再经老师的提示,学生便会向更深更远的方向放飞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的潜能,从铺天盖地的大学中看到“严冬虽已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的启示,从雪的形状没有相同的形态上悟出事物发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道理;从雪的表象中挖掘事物的本质,去其表面抓住主流。這用的是发散思维的方式。
所以“巧”设疑难,让学生按着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原则思考,就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的目的,这无疑有是语文思维训练应抓住契机的有力证明。
3.在无疑处“巧”置疑。无疑处,是指浅显易懂又极易忽略,但却又是理解文章关键的地方所在。这些地方乍一看比较好懂,但如果细细品味,却又能得出更深入的答案。如语文第一册中《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需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从表面上看,这是神态描写,但如果抓住这一细节进行深一步的探求“笑、愣、叹”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学生们就会再一次去深入考虑,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可以看出母亲的神态变化,深入一点可以看出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愣”一“叹”又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这样一来,本来是平平常常的文字经过深入的挖掘,便成了寓意深刻的文字,成了理解課文的关键。因此说,“巧”设疑难在教学中能起到使学生的思维拓展上的发展作用。
总之,“巧”设疑难,犹如一个领航人,把学生的思想从茫茫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引向一个更加光明的境界,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设置疑难,要符合人们的认识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这一逻辑思维规律,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使学生们都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
毋庸置疑,抓住语文思维训练的契机——“巧”设疑难,是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江山.定式思维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2002(05).
[2]王承渠.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0(11).
[3]陆芸.中学生阅读思维培育的思考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