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的公平,现今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教育公平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显了体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育公平的价值性取向。因此,对体育新课程中实施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纵观体育教学中不公平的表现
1.不公平的学生观。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观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的学生不符合教师心中的“好学生”的标准,经常受到“做×个俯卧撑”“在田径场跑×圈”的惩罚;有的学生因体育中考成绩不理想,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等等。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都只是有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而已,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需要教师进行批评和教育,这种批评教育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规律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虽然体育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了步调一致的体育教学,但现实存在的班级授课制,每班几十名学生,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也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活动,加之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步化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其个性的发展。
3.体育课学习纪律产生的不公平。体育课强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是必要的。但体育课与其他学科有显著的不同,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为代价。有的教师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过分强调课堂纪律,规定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条条框框。然而,众多的体育纪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显失公平。
二、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通过体育课堂张扬其个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成为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失去了学生的独立性,使得整个教学走向反面,遏制学生真正学的动力,更谈不上教育的公平。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实施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让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发挥各自独特的学习优势;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和必要的指导建议。因此,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展个性品质,成为学生受到公平教育的基础。
2.树立公平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所有学生的标准一致,教学目标相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无所谓教育公平。处于统一的体育教学目标下,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必然导致三种结果:一部分通过训练稍有进展;一部分尽心竭力,在形成发展中充分释放潜能;另一部分消极应付,在形成发展中徒劳无益。显然,教学目标的设计仅仅针对第二种情况的部分学生,而其他两种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由此可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按新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比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同级相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进步的动力,通过及时的激励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素质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学生的先决条件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有的学生身体基本条件适合篮球运动,且他自己也喜欢篮球,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在篮球方面有所突破。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时评价的价值观、标准和手段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检测,就应该体现公平性、多样化的特点。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每次表现的评价就尤为重要,也许一次表扬或一次批评,都能左右学生的成长。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合理评价,这就是教育评价的公平性。
总之,在社会呼唤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该以追求教育的公平为先导,这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文明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胸怀更远的教育理想,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实现体育教学的公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公平,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职业道德,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文明,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层次表现。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纵观体育教学中不公平的表现
1.不公平的学生观。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观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的学生不符合教师心中的“好学生”的标准,经常受到“做×个俯卧撑”“在田径场跑×圈”的惩罚;有的学生因体育中考成绩不理想,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等等。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都只是有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而已,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需要教师进行批评和教育,这种批评教育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规律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虽然体育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了步调一致的体育教学,但现实存在的班级授课制,每班几十名学生,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也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活动,加之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步化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其个性的发展。
3.体育课学习纪律产生的不公平。体育课强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是必要的。但体育课与其他学科有显著的不同,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为代价。有的教师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过分强调课堂纪律,规定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条条框框。然而,众多的体育纪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显失公平。
二、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通过体育课堂张扬其个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成为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失去了学生的独立性,使得整个教学走向反面,遏制学生真正学的动力,更谈不上教育的公平。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实施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让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发挥各自独特的学习优势;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和必要的指导建议。因此,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展个性品质,成为学生受到公平教育的基础。
2.树立公平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所有学生的标准一致,教学目标相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无所谓教育公平。处于统一的体育教学目标下,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必然导致三种结果:一部分通过训练稍有进展;一部分尽心竭力,在形成发展中充分释放潜能;另一部分消极应付,在形成发展中徒劳无益。显然,教学目标的设计仅仅针对第二种情况的部分学生,而其他两种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由此可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按新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比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同级相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进步的动力,通过及时的激励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素质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学生的先决条件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有的学生身体基本条件适合篮球运动,且他自己也喜欢篮球,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在篮球方面有所突破。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时评价的价值观、标准和手段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检测,就应该体现公平性、多样化的特点。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每次表现的评价就尤为重要,也许一次表扬或一次批评,都能左右学生的成长。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合理评价,这就是教育评价的公平性。
总之,在社会呼唤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该以追求教育的公平为先导,这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文明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胸怀更远的教育理想,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实现体育教学的公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公平,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职业道德,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文明,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层次表现。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