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受生源基础水平、学习动机、兴趣特性、学校授课模式等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比普通学校存在更多的难度,备受社会关注,甚至社会对中职生留下不良的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德育工作与普通高中一样,都是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教育工程,不同的是中职学校需要更长时间的活动实践和感情投入才体现其德育效果。现时中职学校的德育实践往往存在短暂性、临时性行为,如唯文件是从,照办照做;缺乏明确的德育目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等现象,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笔者认为,从德育本质出发结合中职学校特点确立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建立系统的德育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接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来,重新审视德育的涵义,在对德育本质深层认识中,尝试在学校开展“融和德育”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融和德育”的产生背景;二是“融和德育”的系统内容,包括涵义、建立目标、措施方法等;三是在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的现实效应。
一、“融和德育”的产生背景
(一)从学校特色思考德育目标
每所学校都有创造学校办学特色的目标意愿,联合职校亦一样,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打造学校德育、体艺特色的目标方向。笔者接手德育工作以后,“德育特色”如何打造、“德育特色”从何处来是摆在当前的难题,必须深入思考,考虑因素有二:一是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打造德育特色;二是必须结合德育的本质来打造德育特色。在深层次的思考过程中,著名的德育专家李季教授的“双榕教育”,对自己是醍醐灌顶,联合职校的德育特色可以从联合的历史、现实情况出发,结合校名“联合”来打造——“联”就是联结,“合”就是融合,联结融合就是现时联合职校最大的特点。
现时的联合职校是台山原三所小规模的中专合并而成,现基于规模发展需要与广东省旅游学校、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故生源以台山市为主、部分来自广东省各地区,学生以住宿生、女学生为主流。同时,联合校园内是“一园两校”的布局,即同在联合校园内存在台山联合职校和台山排球运动学校,由于学校历史、办学模式、生源地、两校并存等问题,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学生专业学习不一、方言不一、生活习惯不一、处事方式亦不一,在学习、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总存在,所以师生在校园内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接纳、相互联结,和谐共处是十分需要的,也是校方迫需引导学生走的人文教育方向,所以“融和德育”理念的提出,有着现实的依据和可行性需要。
(二)从德育本质思考德育目标
德育特色目标的构建必须紧扣德育的本质,离开“德育”这个真正本质,“德育特色”只是空话。何谓德育?何谓德育本质?笔者查阅了资料,“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中职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从德育的概念看德育的本质,德育的“德”,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道德。结合道德的特点,德育应该是能使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协调社会关系的活动,“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德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现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此乃是德育的本质、目的。通过培养未来社会成员具备社会化知识,从而使之今后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乃是德育的使命。在中职学校实行“融和德育”就是希望中职生能够在校内融合、和谐,容纳专业知识、容纳他人、接纳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创业意识,早日融入和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融合和谐的德育目标定位在对德育本质研究上,它的定位与结合学校现实情况所思考定位的德育目标不谋而合。
二、“融和德育”的系统内容
(一)“融和德育”的涵义
“融和德育”是对学生贯彻“相融、和谐”的教育,培养学生“相融、和谐、宽容、仁爱”的人生理念,在校内能够与老师、员工、同学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在校外能享受大自然的和谐、融入社会、与社会同步、统一、协调,在为人处世中学会忍让、宽容,以此提升个人修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融和德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感和精神文化。
(二)“融和德育”的目标
建立融和校园是“融和德育”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的目标。融和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目标包括:
1.学校和谐、民主、公平、有序,充分尊重教职员工意见,教师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成长机会,联结力量、共同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实体。
2.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每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有坚定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谦和、宽容礼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魅力;具备社会性素质,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具备融入社会的一技之长。
3.师生和睦、相互关爱,教师关爱学生、关爱同伴,学生关爱老师、尊重老师劳动,教师乐其教,学生乐其学。
4.师生与大自然、社会和人能和谐相处,内心平和、坦荡,为人处事不浮夸,踏实。
(三)“融和德育”实施措施
1.创设“融和德育”环境。中职学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学校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环境,其中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融和德育理念系统,创建“融和”校园文化,用中国“和”文化来打造校园环境,用“和”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和滋养学生的“相融、和谐、宽容、仁爱”人生理念,突出“仁义礼恕”的育人品位和育人功能。通过校园环境、教学实训场室、宣传橱窗、墙壁走廊、合作企业等阵地,全面贯彻“相融、和谐”的育人理念。 2.施行“融和德育”管理。以“具备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谦卑、宽容礼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全面施行融和管理,包括:传输教师“润物无声”“融人亦融己”教育理念;从养成教育抓起,培养学生“融化、和合”处世理念;树立实践德育理念,创造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提高学生自律能力;注重激励评价机制,校园传输正能量。
3.培训“融和德育”队伍。建立融和课题研究团队,实行激励制度,保障教师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发展,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支撑;培育教师融和心态,施行微笑、包容管理,引导教师自信乐观、接纳宽容的心态;加强德育团队业务培训,如班主任专题培训、班主任业务培训、德育观摩活动、研讨会等,提升班主任德育研究水平,促进班主任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提升;构建融和德育网络,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参与育德过程,人人育德、时时育德、处处育德。
4.创建“融和德育”基地。打造校园大融环境,以“和”的环境滋养师生“相融、相爱、相长”的博大胸怀;落实班级文化建设,凸显融和班级个性风采;利用有力的家庭德育园地,突出“家和万事兴”和谐氛围;落实社会实践基地,体验“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正能量。
5.开展“融和德育”活动。传承融和德育理念,利用开学学前教育会对新生进行“相融、和谐、宽容、仁爱”理念传输,开启“融和教育”的感知阶段;传达融和德育理念,通过校园主题活动、纪念日专题活动让学生体验校园的融和氛围,进入“融和德育”的感触阶段;感悟融和德育理念,通过举报各类竞赛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技能相融、相统所带来的收获与喜悦,迈进“融和德育”的知行合一阶段;践行融和德育理念,通过学校评选融和人物,包括教师、班主任、学生个人,让师生践行融和精神,做一个相融、和谐之人。
三、在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的现实效应
创新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探索“融和德育”德育管理新模式,打造“融和德育”特色学校,具体表现在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改革、 德育途径改革、德育考核办法改革等。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能够产生四大现实效应:
(一)从德育本质确定德育目标,形成系统、连贯的德育内容
依据“培养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德育本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融和德育”以培养学生宽容、忍让、协调、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以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高三顶岗实习和将来社会就业需要。我校建立了“融和德育”系列内容,包括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公民素质教育、自我生存能力教育、职业道德与法规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进行“融”的系列教育,包括融校园、融集体、融专业、融师长、融校友、融自然、融社会等,重点培养学生礼让谦卑、守纪诚信、创优创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生态教育、环保意识等。
(二)德育目标能渗透到学校各层面
学校实行“融和德育”以来,把“融和德育”意识宣传到学校各层面,把融合和谐意识深入人心,并以此来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包括学校校级领导与中层、行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校园每地、每人、每点都能够体现出礼让、包容、和谐的统一意识。当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与环境不一致时、不协调时,内心感觉到羞愧、自责,师生能够从内心感知个人行为的不当,从而促进个人行为改进,促进内心提炼,形成良好个人品质。
(三)德育目标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
“融和德育”贯彻于学校工作计划,纵向贯穿于每月的主题系列活动,分散落实到学生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生活,横向穿轴于学校各部门工作,如学生处的学前教育、校章校规贯彻、社团活动、“三个文明”考核评比、三个“融和”评比等;班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融和德育”的产生背景;二是“融和德育”的系统内容,包括涵义、建立目标、措施方法等;三是在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的现实效应。
一、“融和德育”的产生背景
(一)从学校特色思考德育目标
每所学校都有创造学校办学特色的目标意愿,联合职校亦一样,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打造学校德育、体艺特色的目标方向。笔者接手德育工作以后,“德育特色”如何打造、“德育特色”从何处来是摆在当前的难题,必须深入思考,考虑因素有二:一是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打造德育特色;二是必须结合德育的本质来打造德育特色。在深层次的思考过程中,著名的德育专家李季教授的“双榕教育”,对自己是醍醐灌顶,联合职校的德育特色可以从联合的历史、现实情况出发,结合校名“联合”来打造——“联”就是联结,“合”就是融合,联结融合就是现时联合职校最大的特点。
现时的联合职校是台山原三所小规模的中专合并而成,现基于规模发展需要与广东省旅游学校、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故生源以台山市为主、部分来自广东省各地区,学生以住宿生、女学生为主流。同时,联合校园内是“一园两校”的布局,即同在联合校园内存在台山联合职校和台山排球运动学校,由于学校历史、办学模式、生源地、两校并存等问题,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学生专业学习不一、方言不一、生活习惯不一、处事方式亦不一,在学习、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总存在,所以师生在校园内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接纳、相互联结,和谐共处是十分需要的,也是校方迫需引导学生走的人文教育方向,所以“融和德育”理念的提出,有着现实的依据和可行性需要。
(二)从德育本质思考德育目标
德育特色目标的构建必须紧扣德育的本质,离开“德育”这个真正本质,“德育特色”只是空话。何谓德育?何谓德育本质?笔者查阅了资料,“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中职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从德育的概念看德育的本质,德育的“德”,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道德。结合道德的特点,德育应该是能使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协调社会关系的活动,“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德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现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此乃是德育的本质、目的。通过培养未来社会成员具备社会化知识,从而使之今后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乃是德育的使命。在中职学校实行“融和德育”就是希望中职生能够在校内融合、和谐,容纳专业知识、容纳他人、接纳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创业意识,早日融入和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融合和谐的德育目标定位在对德育本质研究上,它的定位与结合学校现实情况所思考定位的德育目标不谋而合。
二、“融和德育”的系统内容
(一)“融和德育”的涵义
“融和德育”是对学生贯彻“相融、和谐”的教育,培养学生“相融、和谐、宽容、仁爱”的人生理念,在校内能够与老师、员工、同学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在校外能享受大自然的和谐、融入社会、与社会同步、统一、协调,在为人处世中学会忍让、宽容,以此提升个人修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融和德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感和精神文化。
(二)“融和德育”的目标
建立融和校园是“融和德育”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的目标。融和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目标包括:
1.学校和谐、民主、公平、有序,充分尊重教职员工意见,教师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成长机会,联结力量、共同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实体。
2.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每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有坚定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谦和、宽容礼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魅力;具备社会性素质,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具备融入社会的一技之长。
3.师生和睦、相互关爱,教师关爱学生、关爱同伴,学生关爱老师、尊重老师劳动,教师乐其教,学生乐其学。
4.师生与大自然、社会和人能和谐相处,内心平和、坦荡,为人处事不浮夸,踏实。
(三)“融和德育”实施措施
1.创设“融和德育”环境。中职学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学校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环境,其中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融和德育理念系统,创建“融和”校园文化,用中国“和”文化来打造校园环境,用“和”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和滋养学生的“相融、和谐、宽容、仁爱”人生理念,突出“仁义礼恕”的育人品位和育人功能。通过校园环境、教学实训场室、宣传橱窗、墙壁走廊、合作企业等阵地,全面贯彻“相融、和谐”的育人理念。 2.施行“融和德育”管理。以“具备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谦卑、宽容礼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全面施行融和管理,包括:传输教师“润物无声”“融人亦融己”教育理念;从养成教育抓起,培养学生“融化、和合”处世理念;树立实践德育理念,创造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提高学生自律能力;注重激励评价机制,校园传输正能量。
3.培训“融和德育”队伍。建立融和课题研究团队,实行激励制度,保障教师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发展,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支撑;培育教师融和心态,施行微笑、包容管理,引导教师自信乐观、接纳宽容的心态;加强德育团队业务培训,如班主任专题培训、班主任业务培训、德育观摩活动、研讨会等,提升班主任德育研究水平,促进班主任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提升;构建融和德育网络,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参与育德过程,人人育德、时时育德、处处育德。
4.创建“融和德育”基地。打造校园大融环境,以“和”的环境滋养师生“相融、相爱、相长”的博大胸怀;落实班级文化建设,凸显融和班级个性风采;利用有力的家庭德育园地,突出“家和万事兴”和谐氛围;落实社会实践基地,体验“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正能量。
5.开展“融和德育”活动。传承融和德育理念,利用开学学前教育会对新生进行“相融、和谐、宽容、仁爱”理念传输,开启“融和教育”的感知阶段;传达融和德育理念,通过校园主题活动、纪念日专题活动让学生体验校园的融和氛围,进入“融和德育”的感触阶段;感悟融和德育理念,通过举报各类竞赛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技能相融、相统所带来的收获与喜悦,迈进“融和德育”的知行合一阶段;践行融和德育理念,通过学校评选融和人物,包括教师、班主任、学生个人,让师生践行融和精神,做一个相融、和谐之人。
三、在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的现实效应
创新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探索“融和德育”德育管理新模式,打造“融和德育”特色学校,具体表现在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改革、 德育途径改革、德育考核办法改革等。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能够产生四大现实效应:
(一)从德育本质确定德育目标,形成系统、连贯的德育内容
依据“培养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德育本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融和德育”以培养学生宽容、忍让、协调、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以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高三顶岗实习和将来社会就业需要。我校建立了“融和德育”系列内容,包括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公民素质教育、自我生存能力教育、职业道德与法规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进行“融”的系列教育,包括融校园、融集体、融专业、融师长、融校友、融自然、融社会等,重点培养学生礼让谦卑、守纪诚信、创优创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生态教育、环保意识等。
(二)德育目标能渗透到学校各层面
学校实行“融和德育”以来,把“融和德育”意识宣传到学校各层面,把融合和谐意识深入人心,并以此来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包括学校校级领导与中层、行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校园每地、每人、每点都能够体现出礼让、包容、和谐的统一意识。当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与环境不一致时、不协调时,内心感觉到羞愧、自责,师生能够从内心感知个人行为的不当,从而促进个人行为改进,促进内心提炼,形成良好个人品质。
(三)德育目标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
“融和德育”贯彻于学校工作计划,纵向贯穿于每月的主题系列活动,分散落实到学生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生活,横向穿轴于学校各部门工作,如学生处的学前教育、校章校规贯彻、社团活动、“三个文明”考核评比、三个“融和”评比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