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历史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思维能力;途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小,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强弱。本文拟就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
历史这门社会人文学科纵贯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知识分布上点多、面广。要想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史实重新进行概括和整理,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挖掘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后果和影响等,并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反应的历史阶段特征。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一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课时,不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先让学生回答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任务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得出准确的答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走狗,封建主义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他们相互勾结,压迫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必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才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制定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因而他们无法广泛地发动人民大众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就决定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能力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于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担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因此,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本该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完成的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三、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要求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加以比较和分析,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到了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等国王。要想弄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必须联系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到,欧洲国家王位继承人之间,一般也具有血缘关系,只是男女、辈分和亲疏不限;而王位世系的排序则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是按同一国王名称(重名的很多)出现的先后来排序,而中国是按具有嫡系血缘关系的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来排序。因此,欧洲国家君主中的一世和二世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事实上,查理一世与查理二世是父子关系,而詹姆士一世与詹姆士二世之间则间隔了好几个辈分。同理,法国的路易一世到路易十六之间,大多也没有血缘关系。最后让学生分析问题:为什么中国与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到答案:不同的文明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
四、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五、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思维能力;途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小,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强弱。本文拟就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
历史这门社会人文学科纵贯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知识分布上点多、面广。要想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史实重新进行概括和整理,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挖掘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后果和影响等,并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反应的历史阶段特征。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一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课时,不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先让学生回答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任务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得出准确的答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走狗,封建主义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他们相互勾结,压迫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必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才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制定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因而他们无法广泛地发动人民大众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就决定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能力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于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担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因此,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本该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完成的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三、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要求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加以比较和分析,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到了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等国王。要想弄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必须联系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到,欧洲国家王位继承人之间,一般也具有血缘关系,只是男女、辈分和亲疏不限;而王位世系的排序则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是按同一国王名称(重名的很多)出现的先后来排序,而中国是按具有嫡系血缘关系的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来排序。因此,欧洲国家君主中的一世和二世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事实上,查理一世与查理二世是父子关系,而詹姆士一世与詹姆士二世之间则间隔了好几个辈分。同理,法国的路易一世到路易十六之间,大多也没有血缘关系。最后让学生分析问题:为什么中国与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到答案:不同的文明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
四、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五、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