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这一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一课中,探究杠杆原理时,要将模拟重物的钩码挂在杠杆尺左侧,右侧需要挂测力计测拉力,杠杆尺不稳固容易倒,所以还需要有同学扶住杠杆尺,同时还要记录数据,因此需要小组内各成员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实验顺利有序地进行。在评价环节,我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做出了点评,引发了学生对团结协作的重视。
四、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课教学中,根据科学课的教学特点,适时适当地设置一些悬念,能够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始终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消除由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觉科学学习的神奇。
如在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中,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根据常规的操作方法很多同学都成功了,并且反复实验都能成功,表现出了很強的自信心。这时我趁机说:我发现同学们很了不起,但是老师更厉害,我能让硬币听我的话,我让它沉它就绝对不会浮在水面上。学生们不相信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争着上前来尝试,(课前我往我的水槽内加了一些洗洁精,洗洁精会使水的表面张力减小,无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结果没能让硬币浮在水面。这时有的学生猜测是水有问题,我趁机问:“想知道原因吗?”学生齐声回答“想。”“老师不告诉你们,课下自己查阅资料继续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下节课咱们揭晓谜底。”这样通过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导其大胆质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定位为科学探究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体验的机会,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行使探究的权利,才能让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因此,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一课中,探究杠杆原理时,要将模拟重物的钩码挂在杠杆尺左侧,右侧需要挂测力计测拉力,杠杆尺不稳固容易倒,所以还需要有同学扶住杠杆尺,同时还要记录数据,因此需要小组内各成员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实验顺利有序地进行。在评价环节,我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做出了点评,引发了学生对团结协作的重视。
四、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课教学中,根据科学课的教学特点,适时适当地设置一些悬念,能够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始终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消除由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觉科学学习的神奇。
如在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中,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根据常规的操作方法很多同学都成功了,并且反复实验都能成功,表现出了很強的自信心。这时我趁机说:我发现同学们很了不起,但是老师更厉害,我能让硬币听我的话,我让它沉它就绝对不会浮在水面上。学生们不相信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争着上前来尝试,(课前我往我的水槽内加了一些洗洁精,洗洁精会使水的表面张力减小,无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结果没能让硬币浮在水面。这时有的学生猜测是水有问题,我趁机问:“想知道原因吗?”学生齐声回答“想。”“老师不告诉你们,课下自己查阅资料继续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下节课咱们揭晓谜底。”这样通过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导其大胆质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定位为科学探究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体验的机会,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行使探究的权利,才能让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因此,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