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效率与公平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邓小平的效率观、公平观的剖析,阐述了邓小平的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国情,得出了效率公平觀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还能有效的推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效率观公平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68-01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确定的“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中央对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深入剖析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1 邓小平的效率观与公平观
首先,邓小平的效率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即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现实的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致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那么效率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就显然处于核心地位。邓小平的效率观是打破了平均主义对生产力的束缚的效率观,他强调以效率优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可见,邓小平是特别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的,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其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最合理、最公平的分配方式。邓小平的公平观不是纯消极的、绝对的公平,而是真正体现劳得相当的原则,并且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正如他在对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阐述中谈到:“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元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显然,邓小平的公平观是有差别的、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正是邓小平有差别公平观的体现,只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再分配、再补偿,才能保持贫富差距之间的合理差距,对于全体人民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从而把贫富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最后,共同富裕是公平的最终归宿。在邓小平的公平观中,共同富裕离不来公平的支撑,公平又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效率的提高,才能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以实现差别不大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当然,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共同富裕”只有在一定效率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邓小平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公平问题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只有注重公平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力发展生产力,使贫富差距保持在社会主义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而不至于使剥削和两极分化加重,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终极目标奠定基础。
2 邓小平的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并且无法避免的一对矛盾。在阶级社会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因为资本家一味的追求高效率、高利润而牺牲了社会的公平。而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础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谋公平,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的,所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们二者必然是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财富多得出现剩余产品之时,才会出现社会公平问题。没有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按需分配,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最高层次的公平。当然,公平并不是纯消极的东西,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的提高,但它更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证。在效率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的剩余产品更多,它的分配也就更复杂,因而公平问题自然突出,成为不解决它便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决定因素。邓小平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他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并不是要以牺牲社会的公平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3 效率公平观的当代启示
首先,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和自然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率与公平,而且是社会层面上的效率与公平,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如何更好的建设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它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注重公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可持续发展也就必然涉及国家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人与自然等领域坚持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可以解决当今中国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例如无谓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环境急剧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导致人类出现生存困境,还有经济的单方面发展,依靠投资的严重而忽视内需拉动经济的优势等。
其次,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能有效的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活动的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在扬弃异化、消灭旧式分工,在社会调节整个生产的条件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我们应该坚持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既注重效率为自己节约时间,又兼顾公平,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做持久深远的考虑,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改进工具及管理机制以提高劳动效率,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选择性的随自己的兴趣干事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邓小平效率观公平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68-01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确定的“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中央对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深入剖析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1 邓小平的效率观与公平观
首先,邓小平的效率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即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现实的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致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那么效率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就显然处于核心地位。邓小平的效率观是打破了平均主义对生产力的束缚的效率观,他强调以效率优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可见,邓小平是特别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的,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其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最合理、最公平的分配方式。邓小平的公平观不是纯消极的、绝对的公平,而是真正体现劳得相当的原则,并且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正如他在对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阐述中谈到:“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元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显然,邓小平的公平观是有差别的、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正是邓小平有差别公平观的体现,只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再分配、再补偿,才能保持贫富差距之间的合理差距,对于全体人民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从而把贫富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最后,共同富裕是公平的最终归宿。在邓小平的公平观中,共同富裕离不来公平的支撑,公平又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效率的提高,才能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以实现差别不大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当然,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共同富裕”只有在一定效率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邓小平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公平问题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只有注重公平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力发展生产力,使贫富差距保持在社会主义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而不至于使剥削和两极分化加重,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终极目标奠定基础。
2 邓小平的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并且无法避免的一对矛盾。在阶级社会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因为资本家一味的追求高效率、高利润而牺牲了社会的公平。而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础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谋公平,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的,所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们二者必然是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财富多得出现剩余产品之时,才会出现社会公平问题。没有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按需分配,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最高层次的公平。当然,公平并不是纯消极的东西,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的提高,但它更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证。在效率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的剩余产品更多,它的分配也就更复杂,因而公平问题自然突出,成为不解决它便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决定因素。邓小平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他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并不是要以牺牲社会的公平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3 效率公平观的当代启示
首先,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和自然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率与公平,而且是社会层面上的效率与公平,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如何更好的建设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它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注重公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可持续发展也就必然涉及国家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人与自然等领域坚持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可以解决当今中国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例如无谓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环境急剧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导致人类出现生存困境,还有经济的单方面发展,依靠投资的严重而忽视内需拉动经济的优势等。
其次,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能有效的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活动的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在扬弃异化、消灭旧式分工,在社会调节整个生产的条件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我们应该坚持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既注重效率为自己节约时间,又兼顾公平,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做持久深远的考虑,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改进工具及管理机制以提高劳动效率,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选择性的随自己的兴趣干事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