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发挥学生智力思维、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三维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挥智力思维、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下面浅谈我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单亲家庭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逃学、混世等现象。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體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学生的运动心理水平,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果断、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等多种的感情。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抢夺篮板球时要迅速的抢占有利位置,判断球的落点,还要在抢到球后如何处理。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及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遵守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4、体育运动的愉快感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使学生振奋精神。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互换角色能使学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的自我调控。
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利用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之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锻炼意志。
2、利用体育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集体运动项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2)、学生分类、运动分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存在着差异,所以体育教师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类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选择篮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如篮球、排球等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等项目。
(3)、课中精心设计体育游戏,使学生在愉乐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简单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例如,做“背后传球接力”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所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三维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挥智力思维、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下面浅谈我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单亲家庭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逃学、混世等现象。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體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学生的运动心理水平,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果断、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等多种的感情。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抢夺篮板球时要迅速的抢占有利位置,判断球的落点,还要在抢到球后如何处理。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及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遵守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4、体育运动的愉快感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使学生振奋精神。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互换角色能使学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的自我调控。
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利用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之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锻炼意志。
2、利用体育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集体运动项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2)、学生分类、运动分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存在着差异,所以体育教师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类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选择篮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如篮球、排球等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等项目。
(3)、课中精心设计体育游戏,使学生在愉乐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简单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例如,做“背后传球接力”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所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