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数学学科:“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已几乎脍炙人口。然而,在新旧教育理念碰撞,新旧教材衔接,新旧教学方式变更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现象之一:教学内容职业化。
职业化的数学教育不能独立承载数学能力培养的重任,中学数学基础教育也不足以承载职业教育的重任。数学就是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职业化。
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类问题为例,教学内容涉及到:生产项目选择,原材料采购,流水线安排,固定资产消耗,产品质量检测,市场行情调查,消费心理分析,政府政策补贴,税收金额计算,销售价格定位,经营盈亏预测……数学成了市场营销学,中学生既要是供销科长,又要是生产科长;既要是工程师,又要是会计。真要是把我们的学生赶到工厂车间、乡村田岸、商店柜台、银行窗口去学习数学,不是又将时光倒流了三十年?这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不就背道而驰。
现象之二:教学方式幼稚化。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些老师为了追求一个“活”字,课堂教学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应用问题上,开展合作讨论;在学生不稍一顾的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早已习以为常的话题上,津津乐道地启发;而面对一些有思考价值、比较综合的应用问题,教师则“替蝶破茧”。
如: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
拿一个纸糊的正方体模型,用剪刀沿棱剪开,要求展开成平面图形时相邻正方形有公共边。
这一问题,只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或老师示范一次,具备正常智力的小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师很清楚,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不是针对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而是在活动上动作脑筋,课上有剪纸操作,有合作讨论,有交流展示,有评比竞赛。一节课花去大半时间,教学氛围倒是热热闹闹,但仔细想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点也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当然,这虽然是我听课亲眼所见,也许过于极端,更多的课堂或许要比此多一些辨证的思考,由立体到平面,我们学会了展开,由平面到立体呢?教师出示一组由六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可以折成正方体。
面对十分简单的图形,学生会动点脑筋,进行空间想象,而面对稍许复杂一点的,学生则更多地采纳剪纸后再折叠,避开理性的数学思维。下一次图形变化了,则由于不得要领,仍须进行最原始的操作。
数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实践操作缺少了比较分析,缺少了归纳思辩,缺少了反思提炼,就永远只能“刀耕火种”。
类似地,散见在有关中考试题和教学补充例题习题中的由平面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剪拼问题,其思维层次几乎可以与幼儿园玩的拼图游戏等同。
我们决不能以牺牲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活跃”。
现象之三:教学要求成人化。
如上所述,教学内容职业化,学生是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幼稚化,学生是轻松的。然而,教学要求成人化趋势却与之形成尖锐的矛盾。学生纵然课上开心,课后开心,在校开心,回家开心,而这种开心只不过是“带着镣铐跳舞”。
书本知识是简单的,课外练习难;日常教学是简单的,考试难。有中考,有高考,竞争十分激烈,谁敢怠慢。
我们的学生苦啊!
前几年,我们努力呼吁降低数学的形式化、抽象化程度,以求减少记忆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现在数学应用无限膨胀,数学公式少了,五花八门的应用公式开始多元呈现;数学概念少了,专业名词更是不着边际。这无疑是在数学思维大门前又堆起了一座山,一座绝少有人能够问鼎的大山。面对陌生的题设情境,连篇的专业用语,超大容量的信息,我们的中学生在痛苦地摇头“看不懂”。这看不懂,我们搞教育的怎忍心听而不闻。
有人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可以倡导治学型教学。让师生带着对某一领域的共同兴趣,主动地在该领域查寻、搜集资料(包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并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尝试建构新理论,从而让学习者掌握该领域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这样的学习既不像自学那样以教材的学习为主,也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通过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去体验和掌握科学的一般过程、方法和原理,它更强调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注意对某个领域的特殊兴趣的培养。
可这是我们的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吗?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原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本质。
收稿日期:2012-03-01
现象之一:教学内容职业化。
职业化的数学教育不能独立承载数学能力培养的重任,中学数学基础教育也不足以承载职业教育的重任。数学就是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职业化。
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类问题为例,教学内容涉及到:生产项目选择,原材料采购,流水线安排,固定资产消耗,产品质量检测,市场行情调查,消费心理分析,政府政策补贴,税收金额计算,销售价格定位,经营盈亏预测……数学成了市场营销学,中学生既要是供销科长,又要是生产科长;既要是工程师,又要是会计。真要是把我们的学生赶到工厂车间、乡村田岸、商店柜台、银行窗口去学习数学,不是又将时光倒流了三十年?这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不就背道而驰。
现象之二:教学方式幼稚化。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些老师为了追求一个“活”字,课堂教学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应用问题上,开展合作讨论;在学生不稍一顾的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早已习以为常的话题上,津津乐道地启发;而面对一些有思考价值、比较综合的应用问题,教师则“替蝶破茧”。
如: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
拿一个纸糊的正方体模型,用剪刀沿棱剪开,要求展开成平面图形时相邻正方形有公共边。
这一问题,只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或老师示范一次,具备正常智力的小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师很清楚,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不是针对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而是在活动上动作脑筋,课上有剪纸操作,有合作讨论,有交流展示,有评比竞赛。一节课花去大半时间,教学氛围倒是热热闹闹,但仔细想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点也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当然,这虽然是我听课亲眼所见,也许过于极端,更多的课堂或许要比此多一些辨证的思考,由立体到平面,我们学会了展开,由平面到立体呢?教师出示一组由六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可以折成正方体。
面对十分简单的图形,学生会动点脑筋,进行空间想象,而面对稍许复杂一点的,学生则更多地采纳剪纸后再折叠,避开理性的数学思维。下一次图形变化了,则由于不得要领,仍须进行最原始的操作。
数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实践操作缺少了比较分析,缺少了归纳思辩,缺少了反思提炼,就永远只能“刀耕火种”。
类似地,散见在有关中考试题和教学补充例题习题中的由平面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剪拼问题,其思维层次几乎可以与幼儿园玩的拼图游戏等同。
我们决不能以牺牲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活跃”。
现象之三:教学要求成人化。
如上所述,教学内容职业化,学生是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幼稚化,学生是轻松的。然而,教学要求成人化趋势却与之形成尖锐的矛盾。学生纵然课上开心,课后开心,在校开心,回家开心,而这种开心只不过是“带着镣铐跳舞”。
书本知识是简单的,课外练习难;日常教学是简单的,考试难。有中考,有高考,竞争十分激烈,谁敢怠慢。
我们的学生苦啊!
前几年,我们努力呼吁降低数学的形式化、抽象化程度,以求减少记忆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现在数学应用无限膨胀,数学公式少了,五花八门的应用公式开始多元呈现;数学概念少了,专业名词更是不着边际。这无疑是在数学思维大门前又堆起了一座山,一座绝少有人能够问鼎的大山。面对陌生的题设情境,连篇的专业用语,超大容量的信息,我们的中学生在痛苦地摇头“看不懂”。这看不懂,我们搞教育的怎忍心听而不闻。
有人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可以倡导治学型教学。让师生带着对某一领域的共同兴趣,主动地在该领域查寻、搜集资料(包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并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尝试建构新理论,从而让学习者掌握该领域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这样的学习既不像自学那样以教材的学习为主,也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通过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去体验和掌握科学的一般过程、方法和原理,它更强调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注意对某个领域的特殊兴趣的培养。
可这是我们的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吗?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原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本质。
收稿日期: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