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应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设情境讨论质疑想象联系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有益于思维的启发和拓展,是思维创新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促使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和教师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变成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讨论情境,丰富学生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容易突破原有的“你听我说”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极大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如何具体实施呢?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俟机突破教学难点。也可以在每一单元内容完成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现状与社会现实,设计相关问题,组织一堂讨论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既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需要用学过的知识,认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构建和谐社会。
例如,针对中学生上网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争辩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拓展了思维空间,锻炼了的辩证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运用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实践证明,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导火线。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陶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他们就会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国内外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是学生所关心和容易困惑的。教师及时和学生一道探讨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精心设计一些“错误”,形成一个个“陷阱”,迷惑学生,让学生不断生疑,大胆质疑,经历心理冒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突破壁垒,于柳暗花明之中豁然开朗,品尝胜利的喜悦,此中真意已心领神会,妙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2)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思维定式的差异,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孰对孰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生生互动,相互对照、相互启发、相互协商、在合作探索中体验共同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发散思维。
(3)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讲“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学生阅读教材似乎一目了然,提不出问题。我马上抛出问题“价值是否就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不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怎样才能成为价值?”学生为了迎接教师的挑战,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相互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也得到了不断升华。
3 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一切发展想象力的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寻找切口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对家乡的热爱”时,我从材料“上海学生设计南浦大桥”得到启示,提出问题“现在兰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处在大发展之中,请你以市长的身份,展望50年后兰州的美景。”
这种情境,学生觉得新鲜,兴趣也很高,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描绘自己心中的大兰州。有的侧重生态环境的治理,有的侧重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场所的建设,有的侧重交通运输的改善,有的侧重科技的发展,有的侧重经济建设,有的侧重学校的发展,有的侧重住宅小区的完善……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言出乎预料,让人惊叹其想象力的神奇和年轻的生命中所蕴含的不尽潜能。
4 创设联系实际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家乔治布什指出:“正确的教学起始于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一些政治理论,能够吸引学生,启发学生,具有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
例如在讲“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时,考虑到学生对该问题既熟悉又觉得比较抽象,我先结合事实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理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社会为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接着阐明,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最后运用雷锋、孔繁森、李向群等英雄模范人物及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政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书本知识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和想象力空间,他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讨论质疑想象联系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有益于思维的启发和拓展,是思维创新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促使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和教师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变成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讨论情境,丰富学生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容易突破原有的“你听我说”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极大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如何具体实施呢?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俟机突破教学难点。也可以在每一单元内容完成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现状与社会现实,设计相关问题,组织一堂讨论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既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需要用学过的知识,认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构建和谐社会。
例如,针对中学生上网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争辩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拓展了思维空间,锻炼了的辩证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运用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实践证明,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导火线。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陶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他们就会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国内外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是学生所关心和容易困惑的。教师及时和学生一道探讨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精心设计一些“错误”,形成一个个“陷阱”,迷惑学生,让学生不断生疑,大胆质疑,经历心理冒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突破壁垒,于柳暗花明之中豁然开朗,品尝胜利的喜悦,此中真意已心领神会,妙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2)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思维定式的差异,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孰对孰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生生互动,相互对照、相互启发、相互协商、在合作探索中体验共同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发散思维。
(3)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讲“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学生阅读教材似乎一目了然,提不出问题。我马上抛出问题“价值是否就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不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怎样才能成为价值?”学生为了迎接教师的挑战,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相互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也得到了不断升华。
3 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一切发展想象力的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寻找切口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对家乡的热爱”时,我从材料“上海学生设计南浦大桥”得到启示,提出问题“现在兰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处在大发展之中,请你以市长的身份,展望50年后兰州的美景。”
这种情境,学生觉得新鲜,兴趣也很高,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描绘自己心中的大兰州。有的侧重生态环境的治理,有的侧重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场所的建设,有的侧重交通运输的改善,有的侧重科技的发展,有的侧重经济建设,有的侧重学校的发展,有的侧重住宅小区的完善……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言出乎预料,让人惊叹其想象力的神奇和年轻的生命中所蕴含的不尽潜能。
4 创设联系实际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家乔治布什指出:“正确的教学起始于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一些政治理论,能够吸引学生,启发学生,具有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
例如在讲“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时,考虑到学生对该问题既熟悉又觉得比较抽象,我先结合事实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理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社会为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接着阐明,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最后运用雷锋、孔繁森、李向群等英雄模范人物及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政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书本知识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和想象力空间,他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