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你 ,已不记得确切的日子,不过心里清楚,那是将近三十年前,“黑色七月”后的某一天黄昏。
  当时的我,很苦闷。当我离开父亲所在的我的母校,托父亲的同行讲好话,默默地背起铺盖,提着盛满复习资料与日常用品的箱子,踏进百里之遥的你父亲所在的你的母校,我们,便成了一个班的同学。你,很文静。
  复读的日子紧张而忙碌,两头能望见星星,中间直晃着太阳。每天,我在教室里独行侠似的早进晚出,在大家来之前或大家走之后,我一个人点着蜡烛苦读,读得异常沉闷而疲惫。期中考试下来,我拿了全年级文科第一,将班上的第二名整整甩出了一条长街,素来不苟言笑、人称“肖博士”的历史老师欣慰地跟其他老师讲:“这回,县二中该出一个北大生了!”就这样,我熬到了年底,准备迎接来年的人生第二次高考。
  你抱着一堆不知名的书,从家里刚吃完饭回来,步履匆匆地进了教室,绕过讲台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我不经意地瞥了你一眼,两个人四目相对的瞬间,你绯红了一张秀气文静的脸,飞快地垂下了睫毛长长的眼帘,慌乱地在自己的座位上摊开了书本,留下一个苗条婀娜的背影正对着我。
  也不知自己是哪根神经搭错了地方,我竟然在你身后鬼使神差地张了嘴:“能帮我去你家里打一杯热开水吗?”你闻言身子微微一颤,掉头望了望空荡荡的教室,确认我是在跟你打招呼时,顿时宛如一只受惊的兔子,腾地起身碰掉了桌上的一本书,双颊飞起两朵羞赧的红晕来。你低头捡起书,尴尬地朝我笑了笑,露出有两颗虎牙的洁白的牙齿,匆匆走到我面前,匆匆接过我手里的杯子,逃也似的出了教室。我盯着你脑后的那束一跳一跳的马尾,感觉你是那么的慌张与不安,好似空中飘过一团纤细柔软的羽毛,轻轻地划过我的心田……
  以后的日子,我们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泛起了阵阵涟漪。一次,我去校外看书,经过学校传达室对面的小卖部,你正坐在你母亲开的小店里往外递着东西,一眼瞥见我,一张白皙的脸羞得通红,一边故意轻轻抽打着旁边调皮的弟弟,一边在嘴里掩饰着说道:“去,去,净在这里瞎捣乱!”
  放寒假了,在班主任“跨长江,过黄河”的殷殷期望下,期末又拿了年级文科第一的我,被班主任单独叫到了自己的房间,将他房门的一把钥匙郑重地交到了我的手里,再三叮嘱我在学校里好好复习,过年时再赶回县城家里也不迟。实际上,我正怕一个寒假都待在家里——那个令我压抑而愧疚的环境,会让自己好不容易才攒起的一点点自信消失殆尽。因此,我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班主任了。
  放假的学生离校后,偌大的校园里一下子显得空荡荡的,只有班主任门前的那棵桂花树的枝丫随着寒风摩挲着窗户,发出一阵阵窸窣的声响。我守着烧得正旺的煤球炉,伏案做着一沓沓试卷,心里独自品尝着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空明……
  不知不觉,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一夜之间,外面的世界变得银装素裹,田垄里的校园顿时如一座孤零零的小岛,被大雪封住了整个外出的道路。我在班主任的小屋里翻箱倒柜,折腾了一上午,连一根菜叶子也没有找到,只得丧气地就着寡淡无味的开水,泡着头天晚上剩下来的米饭,一个人蹲在门口无奈地吞咽着,瞅着眼前三三两两的麻雀在雪地里蹿上蹿下地觅食。
  你远远地从门廊那头走过来,手里提溜着一串精致的钥匙扣,望见正往嘴里扒拉着水泡饭的我,哧哧地掩嘴笑了,打趣地跟我说:“这么节省啊!呷水泡饭小心得胃病哩!”我嘴里正鼓鼓囊囊着,尴尬地邀请你进屋坐一会儿。
  当我们聊起各自对未来的打算,我渐渐地变得有些口若悬河,如同一个正面对士兵侃侃而谈的将军……你饶有兴致地浅笑着倾听,偶尔抬起一张被炉火映得红扑扑的脸蛋,好似春天里绽放在家乡山冈上的映山红,满脸钦佩地对我说:“你讲得真好!一定会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那时,你还记得我吗?”我未置可否地含糊着岔开了话题,你明亮的眸子顿时黯淡下去,低头摆弄着手里的那串钥匙扣,将上面坠着的一只美丽的塑料金鱼的嘴巴捏得一张一翕……
  第二天清晨,饥肠辘辘的我随手掩上了房门,像一只困在笼里的鸟,四处张望还没有放晴的天空。接着,我沿着教师宿舍的天井,兜了一圈回来,准备回屋拿自己藏在箱子里的伙食费,去校门口的你家小卖部再碰碰运气。我推开了虚掩的房门,却猛地一下子愣住了,只见紧靠窗户的书桌上,静静地摆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我打开塑料袋一看,上面放着一张便笺,压着一沓钞票,下面堆着一些鸡蛋。我拿起便笺一看,几行娟秀的字迹顿时映入我的眼帘:林丹,这八元七角钱是父母平时给我的积蓄,十二个鸡蛋是我从家里拿的,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自己一定要记得好好吃饭,祝你明年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同学红飞。我紧紧地攥着那一叠零零散散的钞票,久久地摩挲着那一个个圆润光滑的鸡蛋,仿佛要从中踅摸出你的细心、关爱与友情来……
  人生的第二次高考很快在我急促的笔尖下悄然滑过。遗憾的是,我既没有跨过长江,也没有越过黄河,两者只能出现在我惆怅的梦里,浮浮落落。无奈之下,我脚步沉重地走进了近在咫尺的资江边上的一所师专,而你却落榜自费走进了当地的一所卫校。我们还在同一个城市,你来过我学校几次,我去过你学校几回,渐渐地,我不去了,你也就不来了。再后来,我的身边慢慢有了一个她,我们就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没有了交集。隔三岔五,我会单方面收到你依然如故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却只剩下了淡淡的“新年快乐”之类的问候,但明信片上的風景却一成不变:一座幽静的小院,一树爬满墙头的哀怨的桂花。我的鼻头不禁阵阵酸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年冬天,那场大雪,那只塑料袋……
  后来,我常想,在那段我人生最低潮、心情最灰暗的日子里,也许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只要她能借给我一点亮光就好。然而,你却给了我一个太阳,照亮了我整个的世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1989年盛夏,在忐忑中我收到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有一纸薄薄的入学报到须知。与别的同学截然不同的是,当我手执通知书时,几乎没有了惊喜、欢愉,更多的只是懊悔和犯难。  我懊悔的是高考发挥失常,分数很不理想,只考得个四类大学。犯难的是因为入学要交1700元学杂费,加上第一个月生活费,要一次性带齐2000元钱。  要知道,这2000元钱对当时的农村家庭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毕竟,在那时的
期刊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家住在现在教育局隔壁的康家大院里。  房子破旧、简陋,是典型的老式房子。和别人共用一个大厅,一间小卧室父母住,我和姐姐妹妹们就住这间房间的阁楼上,每天都要爬楼梯才能上阁楼,阁楼又矮又暗,屋瓦近在咫尺,阁楼上只能弯腰,不能直立。一到大雨天,阁楼滴滴答答就开始漏雨,于是,全家总动员,把家里能装水的东西全用上了,大漏放木桶、脸盆,小漏放茶缸,一个晚上根本没法入睡,只听到“当当当”的滴
期刊
那年夏天,太阳像个大炉子,我无精打采地走在上班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女人拦住了我。原来是朋友的同事,她说,同学得了乳腺癌,临终前的遗愿是想把眼角膜捐出去,又不知去哪捐,让我帮着想想办法。就这样,我认识了眼角膜捐献志愿者李芳。  第一次见到李芳时,她穿了一件粉色的半截袖,一双大眼睛就像泉水一样清澈明亮。我问她,为什么会有捐角膜的想法,她给我讲述了这几年的经历。原来,十几年前李芳就已下岗在家,丈夫每个月
期刊
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日子,我双腿膝盖疼痛,走起路来十分难受,我给母亲说了,母亲很紧张。  母亲让当赤脚医生的叔叔给我看腿痛,叔叔还没遇到过类似的癥状,对此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叔叔又带着我到公社医院看医生,医生望闻问切,叔叔答的多,我答的少,再不就是我点头摇头。医生检查我的双腿及膝盖,我配合着做动作,折弯、蹲立、伸缩、蹦跳、踢弹等反应自如,也不费劲。医生说正常,没什么大事。叔叔说,正常,孩子
期刊
家中糖盒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糖果。一些好吃的奶糖、软糖被客人和家人吃完了,留下一些水果糖却无人问津,在日复一日的翻拣中逐渐失去了鲜艳的色泽,像没人疼爱的孩子,灰头土脸地躺在那里。后来妻子要将其倒掉,被我竭力制止。  我之所以不让妻子倒掉那些水果糖,是因为水果糖在我心中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那是读中学时,家贫,住校没钱,每天得走七八里山路到校读书。早晨起床后匆匆忙忙吃口饭便要披星戴月往学校赶。由于家
期刊
月姨拉了个小凳子,坐在葡萄架下,脚边放着针笸篮,原来月姨要纳鞋底了。月姨目不转睛地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着针尖和苎麻线,一手把鞋底拢在怀里,一手把顶针箍顶住针鼻,一边咬着牙用力把针尖戳进鞋底,然后往上拔,往上拔,一针一针地由里向外、由外向里反复地扎。  葡萄树这时已经开完花了,结出青涩的小果子。果子很硬,像一颗玻璃弹珠。月姨把针尖放在发间“篦”了一下,笑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想吃了?不能吃,会酸掉牙的。阿海
期刊
我家每天的生活,是从母亲手里的一把柴草开始的。  赶上雨雪阴雾,连太阳也要停停脚儿,歇歇工的,然而母亲却不能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母亲必须用柴草点燃每一个黎明,点燃我家的生活。没有那把柴草,没有那把柴草升起的炊烟,我家的日子仿佛就没法开头!实际上,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生活,全都是从一把柴草开始的。一把柴草点燃一家人的日子。故乡的早晨,每一个灶膛里的柴草总是在曙色升起之前燃烧起来,而那一缕缕炊烟,仿佛
期刊
自从我母亲2009年离世以后,老家的旧屋就空着了。风蚀日晒,街门也老成了一本旧日历。我在斑驳的街门前,轻轻地摇响门闩,仿佛又听见了那熟悉的脚步声……  街门,是作为家庭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的,象征着尊严。门楼,是一个家庭中很重要的建筑物。你要了解一个家庭的光景,不用进门,只要从街上走一趟,打量一眼各家的门楼,就会知道个大概。  有钱有势人家的门楼,几乎都是高大的起脊顶,上边苫着青灰色的小瓦,一排排,
期刊
1987年的冬天,叫人刻骨铭心,那个冬天特别冷,至今我一回回在梦里仿佛还听得见刮过骨头的风声,飘过厄运的雪花。  那一年,我们家多灾多难。我年过半百在老家当乡党委副书记的父亲,在夜里忙着赶写第二天全乡要召开的党委会报告材料,当他把材料写了一半,准备热点饭吃时,由于门窗紧闭,房间里烧着的石煤炭炉子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让我父亲中毒晕倒在火炉旁,瞬间不省人事,他的左腿就弯曲在火炉上烧烤着……人们发
期刊
藤梨,学名猕猴桃。《诗经》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诗中的苌楚,即为猕猴桃。在古代,猕猴桃还有一个名字,叫羊桃。首命名者为唐代诗人岑参,这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前,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因酷似该国国鸟奇异鸟,它又得到了一个好听的洋名字——奇异果。  我们家乡高山多,雾气重,溪涧两旁的土壤湿润,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因此,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猕猴桃长在藤上,样子像梨,我们更喜欢称之为藤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