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阈下的练耳教学窥视与反思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耳作为音乐教育范畴的一门子学科,无论是对于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素养基础。练耳训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其中的节奏训练、音高训练、音高感知等无论对于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活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良好的视唱练耳素养基础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学生良好的练耳听觉基础依赖于音乐教师良好的培养与引导。
  【关键词】练耳教学;音乐听觉;协和与不协和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范畴的一门子学科,无论是对于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素养基础。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达力与创造力。练耳训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其中的节奏训练、音高训练、音高感知等无论对于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活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良好的视唱练耳素养基础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学生良好的练耳听觉基础依赖于音乐教师良好的培养与引导。
  纵观西方音乐创作发展史,即协和与不协和观念不断演变的历史。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创作观念、创作技法以及新的音响观念频繁涌现,这样,就导致了听者听觉思维的变化,从而导致了练耳训练听觉中的协和与不协和标准发生了变化。笔者作为视唱练耳教师,对当代视阈下的练耳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关于协和与不协和音程标准的问题的探讨
  听觉中的协和与不协和音程观念没有绝对划分标准。一提到协和与不协和音程,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样的划分标准,即协和音程为纯一、五、四、八度以及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不协和音程为大小二度、大小七度、所有增减、倍增倍减音程等,其实,这样的划分标准依据的是自古希腊以来至十九世纪末以前音乐创作中所发展起来的并被人们的听觉所习惯的一种分类。
  但是,依据物理学原理以及声学测算,我们可以发现,协和与不协和音程之间的频率比没有绝对差,只有相对差。“音乐上的‘协和’‘不协和’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更是具有很大的人为性与经验性,因此必然存在着观念的相对性与可变性。也就是说,不协和是相对协和而言,孤立地观察某一音程,则无绝对标准。”[1]例如,纯五度相对于纯八度来说是不协和的,小七度相对于小二度来说反而是协和的,即“参照物”不同,协和音程的标准问题也会发生变化。
  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标准是随着历史不断发生变化的。例如,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协和音程的三度在十三世纪以前是被当作不协和音程来处理的。在十二、十三世纪之前,人们听觉接受和承认的协和音程仅限于纯一度、纯八度、纯五度等。三度音程在十二、十三世纪之前的音乐创作中只是被用于经过性或辅助性的音程来使用,不被当作主要音程。
  除此之外,影响协和与不协和的音程的划分因素还有很多,如音区、力度、媒介等。如小二度音程在钢琴的低音区音响效果不协和,但在高音区其不协和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同样为小二度音程,如果在同样的音区不同的力度对听觉的协和度感受也会有影响等等,另不赘述。
  二、关于练耳教学过程中协和与不协和相关问题探讨
  在当今练耳教学中,以音程听辨为例,笔者发现存在着以上述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的绝对划分标准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觉练习的教学模式,往往普遍存在如下教学模式,即教师弹奏一个旋律音程或和声音程,让学生先回答教师所弹奏音程的协和程度,这时,学生对于听觉的感受往往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难于得出比较统一的答案,然后,多数练耳教师会以上述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的绝对划分标准来对学生的听觉进行纠正。其实,这样的练耳教学引导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视唱练耳作为笔者任教的科目之一,就此问题,笔者曾经做过实验,以大六度和声音程听辨为例,学生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认为协和,反之认为不协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对于协和与不协和的界限难以划清,二是协和与不协和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三是学生自身机体听觉发展的差异。鉴于此,如果教师一味地以上述标准对学生的听觉训练进行约束,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也会背离练耳教学的初衷。
  三、关于当代练耳教学理念的探讨
  当代音乐的创作在发展,练耳教学与听觉训练也应摆脱原有思维境地的困扰,用更加开放的理念与技术来发展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与审美感受相结合。引导学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避免用纯感性或纯理性的方式来进行练耳的学习。教师也应挖掘学生听觉的个体差异性,摆脱陈旧的协和与不协和听觉划分标准,避免“共同对待”的教学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汪成用.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J].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编辑部音乐艺术增刊,1982.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通俗地讲,一个歌者想要一个好的钢琴伴奏,同样的,一个钢琴伴奏也在寻求一个好的歌者。作为最终目标来说,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所谓“好”,它的含义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呢?本文欲通过艺术歌曲《思乡》,分别从钢琴伴奏和歌者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钢琴伴奏;歌者;《思乡》  一、案头工作  所谓案头工作,即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如年代、国别、作曲家创作风格等。《思乡》是一首创作
期刊
【摘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基本功是较完整的表现任何一部钢琴作品的前提。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功训练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音乐教育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时对这些内容往往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只有当他们正确的了解基本功的训练方法,才能轻松地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因此,我在教学中关于学生钢琴弹奏基本功训练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交响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调对诗意与哲理的表现,其形式不拘一格,根据奏鸣曲式自由发挥,按文学、故事、传说等构思成乐曲。在交响诗领域中《死亡与净化》所占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杰出之作,对交响诗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死亡与净化》形式特殊,不同于以往其他交响诗,运用了更多创新手法,不完全是故事性的,也不完全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内容围绕二胡古曲《汉宫秋月》赏析展开,深入分析该作品中哀、怨、悲、愁的旋律,分析该古典名曲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创作手法,对该作品做一个全面的赏析。  【关键词】哀、怨、悲、愁;旋律;二胡古曲;汉宫秋月  就广阔的音乐世界来看,有一颗熠熠闪光的焦点,该焦点就是蒋风之先生根据传统的古典曲目演奏的二胡独奏曲《汉宫秋月》,该作品在我国民族音乐的乐坛上熠熠生辉,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散发着光辉。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集中供热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对于节能环保也有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因此在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影响因素,确保其能够得到进一步有效优化和完善,实现可持续运行,进而充分体现出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效果,为城市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集中供热服务,充分体现出集中供热系统的作用和价值。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
期刊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我国介绍最多的的苏联音乐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够听出他自己的感情痛苦的心音,也能听出他所处那个时代痛苦的呻吟。他的《第四交响曲》是他正处于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写成,他把它题献给备受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是他人生和作品结合到了相当程度的作品。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情感世界  提起柴可夫斯基,在我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种种原因,柴可夫斯基在我国是
期刊
【摘要】18世纪中叶起,伴随欧洲反封建制度的政治运动兴起并逐步酿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由于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深受启蒙思潮(也即是倡导理性)和革命运动的影响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思想艺术上一脉相承,但又各具鲜明个性,而这种个性在音乐气质、题材选择和语言手法上都有明显特点;特别是贝多芬的创作运用当时的新思想与新风格来演绎古典主义音乐,对后来欧洲各国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丰富、不断传承,至今我国传统戏曲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学科理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发展呈交互学习、借鉴模式,在保持自身独立风格的同时充分借鉴彼此优势,相互掩映构成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下面本文将《梅兰芳》为歌曲研究案例,以传统戏曲润腔、表演等为研究出发点,充分论述戏曲艺术对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戏曲;演
期刊
【摘要】声乐表演艺术是指人使用通过专门性训练的声音来再现声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意识形态,并融入二度创作者理性的情感分析,来准确表达声乐作品感情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一门结合于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而真正可以建立起一个让我们去衡量并判断某个作品的美或不美的标准的关键之处则是作品情感表达是否到位。  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想通
期刊
【摘要】本文以古诗《春晓》为例,遵循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通过身体表达、歌唱诗歌、即兴演奏这三个方面表现音乐作品,力求实现从完整艺术观出发的综合的、实践的、创造性的模式,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本土化;古诗新唱;春晓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