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近20年188篇CSSCI来源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icomb2.0和SPSS20.0软件,采取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法,通过描绘知识图谱深入探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发展策略、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建设、教育均衡发展4个方面.基于此,笔者对未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必将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新范式,而新一轮技术赋能教育将促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力再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
【机 构】
: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5711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近20年188篇CSSCI来源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icomb2.0和SPSS20.0软件,采取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法,通过描绘知识图谱深入探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发展策略、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建设、教育均衡发展4个方面.基于此,笔者对未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必将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新范式,而新一轮技术赋能教育将促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力再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学生将以更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从容应对终身学习的考量.
其他文献
针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很多高校展开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文章围绕信息技术视角,结合当前对学校教育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等方面论述,确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对电子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掌握更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提高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电子专业在教学活动中,对高等数学的应用需求并不是很高,导致了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人才培养出现了断层现象.文章就数学知识中微积分在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问题展开论述,结合电子专业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对当下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融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各领域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渴求.文章剖析了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的影响,并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体验等方面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技术也随之不断改革与发展,而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推动作用,成为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文章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HCNA-云计算基础”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文章介绍了课程的建设基础、建设内容以及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并探索了混合式教学中课程的评价方式.通过两年多的混合式教学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用人单位对网络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如何与行业发展衔接,如何建设新的课程资源,怎样解决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思科公司紧密合作,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改项目,推进产教融合专业综合改革,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新冠疫情特殊时期,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Matlab仿真及应用”课程采取了线上授课模式,由智慧树和钉钉两个网络平台共同完成.网络教学部分由3个部分组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课前预习采用录制5~10 m i n的小视频来完成,让学生大概了解课堂所学知识点,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课堂学习主要对知识点的扩展,并通过在线回答问题和连麦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巩固部分由课堂所学知识和课程小设计组成,让学生对所学课堂知识有新的认识.该网络教学方法对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了“数据结构”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方法,以期对同类院校的“数据结构”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和考核方面还是以“教理论、考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还比较欠缺,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结合课程仿真软件,在平时考核中融入“章节知识点仿真”和期末考核中融入“课程知识点仿真”的考核方式,并以此为导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形成一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学习、不断促进的学习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专业调整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自我发展和服务产业升级的必然途径,也是落实向应用型转变的内在举措.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调整面临合法性、认同性、供给性困境.从组织变革视角分析,组织成员的有限理性、组织群体的非理性、管理制度的低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为实现动态的专业调整,应加强对组织成员变革的引导、构建专业调整的保障制度,赋权增能以扩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和调控权,推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