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建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总设计的大手笔。海南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城乡二元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寻出一条道路。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特区人民不负期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使海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年,海南建省办特区第20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思考大特区的创立和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发挥特区先行探路、攻坚破冰作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办海南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办经济特区,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创举。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倡导、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经济特区担负着“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特殊作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建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总设计的大手笔。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这是继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战略布局,利用海南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特征,将海南开辟成为一个城乡结合的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海南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城乡二元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寻出一条道路。海南大特区具有广大的农村,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因此,海南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大胆地“闯”与“试”。比如,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配置权力,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洋浦更是首创的外商成片承包开发模式,作为当时我国对外开放最大胆的举措,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方式的新突破;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领先,同时也是全国最早明确实行市场经济的特区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超前试验区。人才引进体制的突破,创造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举,对于最终形成市场条件下的全国人才良性流动功不可没。这些富于海南特色的改革,使之对全国改革开放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在南海开发中发挥独特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海南岛“那里有许多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很明显,大特区在南海开发中有所作为。海南是海洋大省,人大授权管辖海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海”是海南的一大特色。建省以来,海南经济特区在捍卫我国海洋权益推进南海开发上功不可没。如在南沙的渔业活动突出了国家存在,以海南为支持基地南海油气开发及相关下游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海南已逐步成为南海开发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基地。
在推动两岸统一中做出重要贡献。在提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时,邓小平特别提到“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进而阐述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意义:“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创办经济特区实质也是作为落实“一国两制”构想,推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1988年海南迎来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99年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外经贸部批准建立“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台资农业企业累计400多家,琼台农业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着力点和最大亮点。2006年,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召开。琼台合作稳步发展和推进,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必将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创办海南特区丰富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特区人民不负期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使海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仅GDP一项,就从建省前1987年的57.3亿元快速跃升至2007年的1229.6亿元。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显示了勃勃生机。海南作为最大的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中的重要“棋子”,其改革开放的诸多大胆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早明确实行市场经济的特区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超前试验区。海南特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先期进行探索。1988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推行股份制,逐步形成内资、外资互相渗透和社会团体相互参股,国家、集体、个人交相融合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制度”,这次会议决定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全国领先。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海南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在放开价格的前提下,1988年10月实行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由价格市场化向要素市场化过渡,在这方面海南比全国先行了一步。1993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现代税收征管制度,又在全国首创推行交通规费管理制度改革等等。海南较早地构筑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是得益于体制优势。海南近几年更是发展迅猛,目前海南经济已经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向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转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热带高效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海南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为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累积了有益的经验。
(二)小政府大社会
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其经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突破框框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并根据新的职能分工来科学地组织政府机构。海南建省时即提出“小政府大社会”,这一行政管理和社会改革模式走在了其他省市的前面,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改革的一个创举。海南这种“超前试验”意义重大。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重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原则是“最小程度的行政干预,最大范围的经济自由”。凡是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能够做的事情,政府就少管或不管,政府精简高效,较早实行“大部门制”,侧重于宏观调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及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近几年,海南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三)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遵循岛屿经济发展规律,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形成了 “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和“三不”(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等一系列正确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2007年海南省五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特”字,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海南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内大企业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建设了800万吨炼油、100万吨木桨、60万吨甲醇等一批大项目,海南东环铁路、金海160万吨造纸也陆续开工建设,新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海南还实行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重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支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加快建成了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基地。以项目立产业,以产业促发展。海南已渐入发展佳境。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要学习邓小平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推动伟大的实践,大胆地去“闯”与“试”。如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2006年批准的《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成为全国第一个编制实施的全省性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对于全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继续实施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加快农垦、林权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要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建成“服务政府”、“务实政府”、“为民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要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加大力度,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全岛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等。总之,要更多关注民生,海南特区更可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一步。
(三)不断扩大开放
岛屿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开放,经济特区工作的主题是开放,开放是特区存在的第一价值。随着全国改革进入系统性、综合性改革的新阶段,海南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树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海南要加快建设洋浦保税港区,将其早日打造成为海南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将洋浦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成为面向东南亚、连接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物流和航运中心;要加大旅游开放,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发开放水平;大力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设,建成岛陆对接、区域联动和国内外辐射的“大通道”;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和时机在逐步成熟,海南要以争取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07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南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要把海南建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与和谐之岛。这就要求海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海南经济发展的首位,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为全国作出榜样。
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优势、本钱和生命线,海南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全国人民保留一片青山绿水的净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创造一个美丽休闲的度假胜地。海南上下已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子孙后代的“金饭碗”,绝对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海南要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效益型产业等,走出海南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海南不辱使命,用敢想、敢试的特区精神先行、先试,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明确海南的重要历史使命,那就是用敢想、敢试的特区精神,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做排头兵!唯有这样,才不辜负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不辜负20年前全国人民寄予海南的厚望。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年,海南建省办特区第20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思考大特区的创立和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发挥特区先行探路、攻坚破冰作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办海南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办经济特区,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创举。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倡导、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经济特区担负着“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特殊作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建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总设计的大手笔。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这是继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战略布局,利用海南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特征,将海南开辟成为一个城乡结合的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海南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城乡二元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寻出一条道路。海南大特区具有广大的农村,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因此,海南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大胆地“闯”与“试”。比如,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配置权力,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洋浦更是首创的外商成片承包开发模式,作为当时我国对外开放最大胆的举措,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方式的新突破;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领先,同时也是全国最早明确实行市场经济的特区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超前试验区。人才引进体制的突破,创造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举,对于最终形成市场条件下的全国人才良性流动功不可没。这些富于海南特色的改革,使之对全国改革开放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在南海开发中发挥独特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海南岛“那里有许多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很明显,大特区在南海开发中有所作为。海南是海洋大省,人大授权管辖海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海”是海南的一大特色。建省以来,海南经济特区在捍卫我国海洋权益推进南海开发上功不可没。如在南沙的渔业活动突出了国家存在,以海南为支持基地南海油气开发及相关下游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海南已逐步成为南海开发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基地。
在推动两岸统一中做出重要贡献。在提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时,邓小平特别提到“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进而阐述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意义:“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创办经济特区实质也是作为落实“一国两制”构想,推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1988年海南迎来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99年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外经贸部批准建立“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台资农业企业累计400多家,琼台农业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着力点和最大亮点。2006年,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召开。琼台合作稳步发展和推进,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必将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创办海南特区丰富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特区人民不负期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使海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仅GDP一项,就从建省前1987年的57.3亿元快速跃升至2007年的1229.6亿元。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显示了勃勃生机。海南作为最大的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中的重要“棋子”,其改革开放的诸多大胆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早明确实行市场经济的特区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超前试验区。海南特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先期进行探索。1988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推行股份制,逐步形成内资、外资互相渗透和社会团体相互参股,国家、集体、个人交相融合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制度”,这次会议决定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全国领先。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海南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在放开价格的前提下,1988年10月实行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由价格市场化向要素市场化过渡,在这方面海南比全国先行了一步。1993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现代税收征管制度,又在全国首创推行交通规费管理制度改革等等。海南较早地构筑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是得益于体制优势。海南近几年更是发展迅猛,目前海南经济已经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向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转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热带高效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海南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为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累积了有益的经验。
(二)小政府大社会
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其经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突破框框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并根据新的职能分工来科学地组织政府机构。海南建省时即提出“小政府大社会”,这一行政管理和社会改革模式走在了其他省市的前面,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改革的一个创举。海南这种“超前试验”意义重大。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重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原则是“最小程度的行政干预,最大范围的经济自由”。凡是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能够做的事情,政府就少管或不管,政府精简高效,较早实行“大部门制”,侧重于宏观调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及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近几年,海南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三)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遵循岛屿经济发展规律,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形成了 “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和“三不”(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等一系列正确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2007年海南省五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特”字,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海南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内大企业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建设了800万吨炼油、100万吨木桨、60万吨甲醇等一批大项目,海南东环铁路、金海160万吨造纸也陆续开工建设,新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海南还实行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重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支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加快建成了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基地。以项目立产业,以产业促发展。海南已渐入发展佳境。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要学习邓小平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推动伟大的实践,大胆地去“闯”与“试”。如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2006年批准的《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成为全国第一个编制实施的全省性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对于全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继续实施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加快农垦、林权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要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建成“服务政府”、“务实政府”、“为民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要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加大力度,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全岛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等。总之,要更多关注民生,海南特区更可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一步。
(三)不断扩大开放
岛屿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开放,经济特区工作的主题是开放,开放是特区存在的第一价值。随着全国改革进入系统性、综合性改革的新阶段,海南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树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海南要加快建设洋浦保税港区,将其早日打造成为海南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将洋浦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成为面向东南亚、连接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物流和航运中心;要加大旅游开放,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发开放水平;大力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设,建成岛陆对接、区域联动和国内外辐射的“大通道”;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和时机在逐步成熟,海南要以争取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07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南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要把海南建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与和谐之岛。这就要求海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海南经济发展的首位,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为全国作出榜样。
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优势、本钱和生命线,海南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全国人民保留一片青山绿水的净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创造一个美丽休闲的度假胜地。海南上下已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子孙后代的“金饭碗”,绝对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海南要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效益型产业等,走出海南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海南不辱使命,用敢想、敢试的特区精神先行、先试,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明确海南的重要历史使命,那就是用敢想、敢试的特区精神,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做排头兵!唯有这样,才不辜负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不辜负20年前全国人民寄予海南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