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探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总结思政教育不易融入物理课程的原因,立足应用型本科实施物理课程思政所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从建设案例库、编写教案、探索评价机制三方面着手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探究。在实施过程中,案例库的建立需要注意案例内容的专业性、亲和性、趣味性以及案例呈现方式的灵活性,教案需要具有“以一适多”的特点,评价机制需要注意对学生个体能力的考查和评价等,这样才有利于思政教育融入物理课程中。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案例库;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122-03
  自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以来,思政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等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笔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理教师,积极按照上述要求调整原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从建设案例库、编写教案、探索评价机制三方面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探究。
  一、思政教育不易融入物理课程的原因
  根据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等高校的物理课程思政经验,笔者认为思政教育不易融入物理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物理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类课程,而思政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容易被部分教师认为是平行不相交的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是研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知识性学科[1],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事,完成大学专业教育“智育”的目标;而思想政治类课程则是强调体现人类需要的“逻辑”的规范性学科,主要承载“德育”的功能,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其二,物理课程任课教师多为理工科专业毕业,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强烈的思政教育意识,存在重技轻道现象。高校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党课、讲座报告等已占用学生太多学习时间,而物理课作为基础性课程,具有理论推导多、公式烦琐、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高等特点,学生除了需要高效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课外还需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知识掌握效果,因此认为思政教育和非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至少在时间上是对立的。另外,有部分教师质疑非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否真正有用。在何康等学者对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认识水平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绝大部分教师选择“有必要”,而在“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重”,很多教师却选择了“没必要”。可见,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必要性方面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
  其三,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中即使有思政教育要求,但在课程教案中缺乏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详细计划。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中也会有情感目标,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物理课程具有上述三大特点,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其四,物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根据调查,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偏重于“分数”,教学方法重在关注“传播知识”,而教学效果的评价侧重于“知道”,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体能力的考察和考核。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有具体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引导。
  二、思政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教学的优势
  本文探讨的物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18~20岁,心智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偏科现象严重,数理化功底薄弱,但具有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特点。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开展的物理课程,要想有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开展有效的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根据时代发展所需,部分高校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不再把主要精力用来传授精深的理论知识,改变以往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方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办学特色,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理课程思政实施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是具有优势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利用好物理课程中的科学家事迹这类思政元素,符合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科学家探索规律的方法、过程以及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科学精神,饱含着深深的人文情怀,都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元素”[2]。传统大学教育能够培育出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工匠,而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教育更加有利于有民族灵魂、民族精神的工匠的诞生。而这正是建设具有工科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育人目标。
  其二,利用好物理课程中的自然科学思政元素,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有效开展。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所包含的原理与规律,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反映,通过物理学教学能加强学生哲学思想培养,尤其是有助于学生物质观、运动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这些自然科学思政元素在推动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其三,利用好物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思政元素,能够助力以实操实训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办学。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上专业实操实训课、实习课之前接触到的实践课,学生科学实践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在物理实验中能够得到培养。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观察与实验、思考与判断、个性与共性等六大结合的课程,这给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会,可以抓住许多契机实施多主题的思政教育。实验教学既可以让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也提供了学生实践思政观念和教师检验课程思政成效的双层平台[3]。   三、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探究的主要策略
  根据国内外的课程思政经验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探究。
  (一)建设应用型本科思政育人物理课程案例库
  其一,挖掘科学家事迹方面的思政元素。物理学史中的科学家事迹方面的思政元素举不胜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可根据授课学生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相关科学家事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其二,挖掘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思政元素。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以物理学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自然科学技术尤其是我国研发的科学技术灵活地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将个人的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其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践实验当中。学生在自主操作实验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在实践他们的思政观念,借此也可判断思政教育的成效[3]。
  (二)编写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育人教案
  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中不仅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教师可根据当前人才培养新形势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目标,优化其情感目标,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但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要构建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方向的引导作用。
  四、探究物理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物理课程思政能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堂中
  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让课程具有“思政味”,学生却感受不到明显的说教感。课程教学让学生能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接受,就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4]。因此,建立案例库时需要注意案例内容的专业性、亲和性、趣味性以及案例呈现方式的灵活性,具体举例如下。
  其一,案例内容要有专业性,在应用型课堂中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应具有专业性,找准切入点,让思政教育目标达成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2020抗疫”)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物理教师在讲授电磁章节时让学生课前参观校内“智能实训基地”,以“2019年度科技奖励大会十大科创项目”为课前阅读材料,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时以“智能机器人在防控疫情、应援‘新基建’的作业原理”为结合点,面向交通运输、汽车服务专业的学生时以“智能机器人在防控疫情中的作业路线”为结合点,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质量管理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时则以“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为结合点。
  其二,案例内容要有亲和力,在应用型课堂中起“增甜剂、增鲜剂”的作用。从学生特点及学生所选专业的研究内容为出发点,将不同的教学素材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在润物无声中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2020抗疫”中,教师在讲授物理课程序言章节前,发送“抗疫一线的‘90后’科研工作者——靠科技和智慧战胜疫情”相关材料并附带相關链接,使学生迅速进入物理课程学习状态,这些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其三,案例内容要有趣味性,在应用型课堂中起寓教于乐的作用。以情景化、故事化等方式,将案例内容自然地融入学生课堂。在“2020抗疫”中,学生居家上网课,可以利用家中有限的资源开展部分物理实验。比如“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实验”,首先让学生自己设置并实操“证实液体表面张力存在实验”(该过程操作难度不大,在家里也容易找到实验材料,趣味性较强),将自己的实操过程上传到共享平台(如超星),供学生相互学习,然后再通过查阅文献等探究“液体表面张力存在原因”,最后归纳总结“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过程:实操,记录数据,总结、分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当然在居家环境下,很难得到液体表面张力的数据,还需物理教师在实验后,从“如实记录数据,不可弄虚作假”的思政角度,引入“新冠病毒疫苗研制过程中需要及时、真实的临床数据”的案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实验效果等。这样的思政教育是比较有效的。
  其四,案例呈现形式要灵活有效,在应用型课堂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95后、00后的学生易于接受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灵活有效地选用情景模拟、现代多媒体、参观体验等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教育内容中。比如在“2020抗疫”期间,笔者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在讲解学生熟悉的牛顿三大定律前,让学生通过线上阅读了解牛顿三大定律的形成过程,体会领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二)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育人教案可以“以一适多”
  教师根据案例的内容和应用场景给每个案例设置不同编号,在课堂上可根据授课学生专业灵活选用案例,将思政案例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同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融入的方式和数量。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时,可在不改变原教案主体内容的情况下,选择对应专业的案例,以达到“以一适多”的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物理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要加强对学生个体能力的考查和评价
  思想政治建设是一个过程性的建设工作,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应该只以结果为导向,而应该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5]。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每个学生为本,评价要能体现对学生个体能力的考查和评价,采用分阶段、多次性的考核,建立学生思想变化档案,考查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五、结束语
  本文探讨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实施物理课程思政的优势,通过建设案例库、编写教案、探索评价机制三方面着手开展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案例库的建立需要注意案例内容的专业性、亲和性、趣味性以及案例呈现方式的灵活性,教案需要具有“以一适多”的特点,评价机制需要注意对学生个体能力的考察和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理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顾骏.“创新中国”课程:“同向同行”的平台设计和教师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8-41.
  [2] 黄丽,刘伟龙,赵海发,等.“同向同行”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J]. 物理与工程,2019(S1):37-39.
  [3] 陈真英,谢冰,谢文彬,等.立德树人格局下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61-63.
  [4] 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004).
  [5] 张立瑶,顾铮先,田伟,等.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J].课程教育研究, 2019(5):178.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写作者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在格式化较强的法律文书写作中,多数文本具有框架化、程式化的要求,但如何在格式化的框架中增强语言文字表达效果,提高文书写作的质量,则取决于写作者的语感能力。只有在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加强学习者语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才能有效促进其法律文书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语感能力;语感训练;法律文书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摘要: 近几十年来科学史的书写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把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史境当中来理解科学家的思想、行动与知识构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开始被学术界所重新认识,那就是中世纪出现的、近代早期遍布欧洲的大学在近代西方科学兴起中所扮演的角色。近代西方科学的进步,并非游离于大学组织之外的理性科学巨人与大学之中顽固保守分子之间斗争的结果,而是与已有的大学组织存在密切的关系。大学作为近代欧
摘要: 高考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人才培养和为国选才的使命。为推动高中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国家于2014年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帷幕。由于新高考改革信息质量不对称、高校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新高考改革遭遇了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偏差、选考科学性不足、利己行为等困境。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多级委托—代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
摘要: 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文化转向”,新文化史成为史学主流,对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在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逐渐生成一种新的教育史学范式——教育文化史。教育文化史秉持人文主义教育史观,以教育历史中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积极借鉴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微观视角、底层视角和文化视角来审视历史,视史料为文本,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学术成果。教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指出了目前我国课程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继而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一种OBE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以Lidar技术课程为例,探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OBE(成果导向教育);课程思政;高等教育
荀子在《劝学》篇中阐述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在传承学术、造就人才的过程中,师生以道相交、以情相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传统。分析古代岳麓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将其进行现代转化,可为当今高等学校思考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成效、实践“立德树人”重要宗旨提供借鉴。  一、修德进学:师生个人发展的共同目标  岳麓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
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文章品行,望重乡国”,他一生研经考史,著作宏富,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合称湖南“四王”。在乾隆年间,王文清两度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共9年。在此期间,王文清先后作《岳麓书院学规》《岳麓书院学箴》,并总结出包括《读经六法》《读史六法》在内的读书法,为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增添了新的内容。《读经六法》《读史六法》作为清代岳麓学风的集中表达,羽翼着《学规》《学箴》
[摘 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抛概念定理,再推导计算的方法存在学生课堂上难以立即接受,课下难以深入理解的问题。以学生掌握的既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对DFT的矩阵分析,引导学生从矩阵理论思考DFT的快速算法,得出与经典FFT算法相同的计算效果和复杂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文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其成果可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