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在介绍多媒体教学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基础上,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其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作一阐述。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运用
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江苏省考试说明》中也强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已很难达到新的教学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多媒体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笔者所在中学很重视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中都配备比较周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多媒体音箱、有线广播设备等,并为每一位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为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软件环境。本人经多年多媒体教学实践,基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能熟练运用一些教学软件。比如,图片素材的处理笔者使用的是“光影魔术手”这款软件,它虽没有Photoshop那么功能强大,但其独特的优势就是简单、易用。该软件操作界面直观,菜单布局合理,任何一位会使用Word、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都可不经专业培训就轻松掌握这一软件的使用。对于音频素材的处理则利用“Goldwave”这款音频处理软件,该软件是一个集声音编辑,播放,录制和转换的音频工具,体积小巧,功能却不弱。可打开的音频文件相当多,包括WAV、OGG、VOC、MP3、MOV、APE 等音频文件格式,还可利用它从 CD 或 VCD 或 DVD 或其它视频文件中提取声音。而对于视频文件的处理笔者选择的是优酷网提供的“i酷”这款软件,这是一款小巧的客户端软件,它可下载优酷网丰富的视频资源、还可转换视频为各种格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在投影显示历史课件时,笔者还会利用一款叫做“红蜘蛛电子教鞭”的软件,通过它教师可随时在屏幕上绘画、写字,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演示,这是教师教学时很好的得力助手。
二、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示例
当上述硬件和软件条件与课堂教学设计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会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就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来作一个简要的示例。
1.导入新课。为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笔者首先利用投影仪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各种相关的对联:
三鸟害人:鸦、、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
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这些对联在当时对于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再次出现,也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课堂上坐着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有血有肉的学生们,当他们的思绪进入到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感受就会更加深刻。这时多媒体音箱中又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冲动。
2.课堂分析部分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析。首先展示下载的电影《我的1919》中的精彩片段,从中学生们可以看到陈道明饰演的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同时打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演讲的文字稿:“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在顾维钧不卑不亢的语调中学生们不难体验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五四运动的主要发展历程。投影展示“1919年5月4日学生上街游行”和“学生集会庆贺被捕学生获释”两张图片和“五四运动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表”(见表1),让学生把握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
图片的展示会使得五四运动的进程显得更加直观、形象。表格的呈现使得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两个阶段的斗争整合在一张表格中,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五四运动不同时期斗争的异同点。同时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五四运动的评价。利用新的材料与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概括整理。笔者给出以下几则材料:
①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②材料二──《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③材料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4页。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材料,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材料一能看出五四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材料二说明了学生和工人在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依据材料三说明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界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⑤通过交流概括出结论。通过学生交流,概括出教材中给出的对五四运动的结论性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深刻体验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效应。即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编写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运用
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江苏省考试说明》中也强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已很难达到新的教学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多媒体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笔者所在中学很重视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中都配备比较周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多媒体音箱、有线广播设备等,并为每一位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为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软件环境。本人经多年多媒体教学实践,基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能熟练运用一些教学软件。比如,图片素材的处理笔者使用的是“光影魔术手”这款软件,它虽没有Photoshop那么功能强大,但其独特的优势就是简单、易用。该软件操作界面直观,菜单布局合理,任何一位会使用Word、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都可不经专业培训就轻松掌握这一软件的使用。对于音频素材的处理则利用“Goldwave”这款音频处理软件,该软件是一个集声音编辑,播放,录制和转换的音频工具,体积小巧,功能却不弱。可打开的音频文件相当多,包括WAV、OGG、VOC、MP3、MOV、APE 等音频文件格式,还可利用它从 CD 或 VCD 或 DVD 或其它视频文件中提取声音。而对于视频文件的处理笔者选择的是优酷网提供的“i酷”这款软件,这是一款小巧的客户端软件,它可下载优酷网丰富的视频资源、还可转换视频为各种格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在投影显示历史课件时,笔者还会利用一款叫做“红蜘蛛电子教鞭”的软件,通过它教师可随时在屏幕上绘画、写字,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演示,这是教师教学时很好的得力助手。
二、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示例
当上述硬件和软件条件与课堂教学设计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会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就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来作一个简要的示例。
1.导入新课。为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笔者首先利用投影仪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各种相关的对联:
三鸟害人:鸦、、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
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这些对联在当时对于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再次出现,也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课堂上坐着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有血有肉的学生们,当他们的思绪进入到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感受就会更加深刻。这时多媒体音箱中又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冲动。
2.课堂分析部分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析。首先展示下载的电影《我的1919》中的精彩片段,从中学生们可以看到陈道明饰演的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同时打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演讲的文字稿:“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在顾维钧不卑不亢的语调中学生们不难体验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五四运动的主要发展历程。投影展示“1919年5月4日学生上街游行”和“学生集会庆贺被捕学生获释”两张图片和“五四运动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表”(见表1),让学生把握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
图片的展示会使得五四运动的进程显得更加直观、形象。表格的呈现使得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两个阶段的斗争整合在一张表格中,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五四运动不同时期斗争的异同点。同时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五四运动的评价。利用新的材料与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概括整理。笔者给出以下几则材料:
①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②材料二──《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③材料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4页。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材料,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材料一能看出五四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材料二说明了学生和工人在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依据材料三说明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界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⑤通过交流概括出结论。通过学生交流,概括出教材中给出的对五四运动的结论性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深刻体验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效应。即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编写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