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管理中听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等学科的常规教学课,感受颇深,有许多思考。现以一节语文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在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高,主动性强,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令人特别欣喜。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我听的好多节语文课,从课堂氛围上看无可挑剔,有学生个人的才华展示,有集体的表演,有课本剧的模仿,有故事情节的大胆想像,有人物命运猜想的续写等,无所不有,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然而,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一些什么?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有些茫然。
我想,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具备读、听、说、写的能力。学生如果学习了语文后不会读,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写,又有什么意义呢?课堂形式再新颖,课堂气氛再活跃,又有多大的作用呢?语文课,首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训练。
“会读”是基础。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后,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词语,读不懂句子,读不出句意,读不出作者的情感,读不出文章的中心,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是不合格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读的训练,读准字词,正确断句,有语感,能读出自己的情感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说明读书非常重要。齐读、颂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这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试想,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随手拈来一篇文章不能读,那是多么的难堪和悲哀啊!
“会听”是关键。人要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就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的能力。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运用自己良好的听觉来感知事物,感知世界,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工作、学习和生活。语文课上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难道不是一大过错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范读,听同学演讲,听他人表达的意思,听录音,听他人哪些地方比自己读得好,等等,课堂上应当得到强化训练。
“会说”是中心。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家庭,学习、生活、工作必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说,并且要“会说”。现在公务员考试面试不也是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会说”这种表达能力吗?当然面试不仅仅是看这种能力。会说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不会说就好像是一个哑吧,那是多么痛苦的事。现在课堂上学生说的机会好像比较多,如: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或“不对”;师问“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也好像是在让学生说,其实这样的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训练价值。学生的会说是指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听者不用费力就能听懂听明白,而且富有情感和具有一定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会说”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探究和加强训练。
“会写”是核心。学生不会读是“瞎子”,不会听是“聋子”,不会说是“哑子”,不会写是“瘸子”,缺哪一项都不行,不可偏废,要全面发展。课堂上要强化听写、续写、改写、仿写、扩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配合每周的作文练习,再适当写点日记、周记,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学生每学习一节课要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作充分的准备,突出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做到一节课强化一个侧重点,持之以恒,系统训练,使学生学有所得,终生受益。
怎样听课、评课,如何指导教师上好课,是摆在我们学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只有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听课、评课和指导课的水平,才能推动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实现“教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在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高,主动性强,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令人特别欣喜。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我听的好多节语文课,从课堂氛围上看无可挑剔,有学生个人的才华展示,有集体的表演,有课本剧的模仿,有故事情节的大胆想像,有人物命运猜想的续写等,无所不有,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然而,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一些什么?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有些茫然。
我想,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具备读、听、说、写的能力。学生如果学习了语文后不会读,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写,又有什么意义呢?课堂形式再新颖,课堂气氛再活跃,又有多大的作用呢?语文课,首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训练。
“会读”是基础。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后,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词语,读不懂句子,读不出句意,读不出作者的情感,读不出文章的中心,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是不合格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读的训练,读准字词,正确断句,有语感,能读出自己的情感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说明读书非常重要。齐读、颂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这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试想,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随手拈来一篇文章不能读,那是多么的难堪和悲哀啊!
“会听”是关键。人要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就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的能力。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运用自己良好的听觉来感知事物,感知世界,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工作、学习和生活。语文课上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难道不是一大过错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范读,听同学演讲,听他人表达的意思,听录音,听他人哪些地方比自己读得好,等等,课堂上应当得到强化训练。
“会说”是中心。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家庭,学习、生活、工作必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说,并且要“会说”。现在公务员考试面试不也是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会说”这种表达能力吗?当然面试不仅仅是看这种能力。会说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不会说就好像是一个哑吧,那是多么痛苦的事。现在课堂上学生说的机会好像比较多,如: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或“不对”;师问“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也好像是在让学生说,其实这样的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训练价值。学生的会说是指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听者不用费力就能听懂听明白,而且富有情感和具有一定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会说”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探究和加强训练。
“会写”是核心。学生不会读是“瞎子”,不会听是“聋子”,不会说是“哑子”,不会写是“瘸子”,缺哪一项都不行,不可偏废,要全面发展。课堂上要强化听写、续写、改写、仿写、扩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配合每周的作文练习,再适当写点日记、周记,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学生每学习一节课要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作充分的准备,突出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做到一节课强化一个侧重点,持之以恒,系统训练,使学生学有所得,终生受益。
怎样听课、评课,如何指导教师上好课,是摆在我们学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只有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听课、评课和指导课的水平,才能推动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实现“教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