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需要选择学习、生活和交往等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整合人力资源,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师生互动互助,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心理求助意识,获取心理保健常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处理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特征阐述
1.主动参与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思维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开展小组探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自乐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寻求答案。小组探究就是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2.多边合作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注重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强调合作探究过程中真实体验的交流等等。
3.实践多效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一个现实性、实践性较强的主题,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合作的学习关系,营造合群、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的适应能力,深厚的感情等;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参与欲和自信心等;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开阔眼界,丰富体验等等。
二、行动的策略
(一)小组探究组织策略:革新辅导组织,整合人力资源
小组探究在学生的互助交往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每个成员充满信心,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可能。但在我们实际辅导中,小组合作往往是热热闹闹,好看不中用,成为一种形式。几个人头一“聚”,讨论不讨论一个样,“领头羊”说了算,教师蒙上一句,“你们小组的智慧,还超过了我,了不起!”。这还好,时常就有“独坐静思者”(我觉得跟他们讨论没意思,还不如我一个人思考的好)、“自我保护者”(我的想法不让他们知道,待会老师叫他们说,他们把我的想法说了,我怎么办)、“担心者”(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会笑话我的;我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他们说出去了,怎么办)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互助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1.随机组合,“满月”解散
每月的第一周为小组组建周,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等方法随机分组。打破班内勾心斗角的小团体,消除个别学生在以往分组时不被人选的尴尬,消除学生眼中教师的操纵意识,扩大学生的交际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小组的组合,在变动中要稳定。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每个组一般是根据学习一个主题的内容和组员的融洽情况来定,长则一个月,最短的要两个星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我们把握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分,是指处于组合期间集体行为的解除,形散神聚。
我们欣慰地看到,这种随机组合,“满月”解散分组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学生变得善于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
2.共定规则,重在自律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自觉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例如,“茶花组”的互助规则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互助互爱,死守秘密,认真倾听,参与讨论,意见不同,多多商讨,茶花香,多品味。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
3.分工明确,合作互助
有分工,才会有合作。每组有组长、记录员、录音员、记时员等,商议好各角色的具体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
4.小组辅导员,采用聘用制
聘用本组成员认为最信任、最好的科任教师为该组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双方议和,签定聘用合同书,按合同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合同书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有权解雇不称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实践证明,这实际上是师生关系的革新,双方都吃“斤两”,它有利于师生平等相处,互尊互爱,使双方都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小组探究内容选择策略: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学科课程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如果探究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辅导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1.捕捉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使用大脑,如何培养自信心,异性如何交往,班干部应具有哪些心理素质等等。
2.捕捉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内容
选择此类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心理困惑的办法。如,害羞的问题,嫉妒的问题,自卑的问题,逆反的问题等等。
(三)小组探究辅导策略:珍视小组探究过程,注重心理互助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辅导组织形式上整合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优化小组探究过程,互动互助,相互促进,充分地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改变以往“要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被动局面,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自觉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实践中,我们主要使用以下几种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人性化辅导氛围是小组探究的前提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的真情流露,心灵的交融。心理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依赖于彼此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辅导氛围。现在大部学生见了班主任还是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样能“心灵交融”吗?很显然,必须创设和谐的辅导氛围,一方面,教师树立新型学生观,从自身做起,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民主、互助的意识,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努力进行自我角色转变,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着力打造一种安全、信赖、温暖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倍感亲切,使小组探究的运作成为可能。
2.以教师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小组探究的灵魂
据一位资历很深的心理咨询教师调查显示:中学生烦交往,小学生怕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教师。教师心理素质偏差,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扭曲、变形。如:某学校数学兴趣小组的小C,平时早到校,晚回家,辛辛苦苦训练,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幸代表学校参加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回校一对题,难题做对,简单题目可做错了,仅一分之差就未夺冠军。辅导教师一时激动(其实是心理素质差),竟拍桌子,叹气,可怜的学子,可想而知。据我们所知,那次之后,小C再也没参加数学小组。事实上,平时教学中,类似情况较为普遍。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当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小组探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面的,教师是小组探究的一员,是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这用来形容小组探究式的心理教育的工作状态,是最恰当不过的。只有处在这种状态中,小组探究方可进行,才能有效,这是我校小组心理辅导教师的最大体会。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一颗平常的心,真实的我面对个性不同的成员:
拥有一份自信 虽说心理健康教育“神”难定,但学生的“脉膊”好搭。学生在校求学是本,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脉。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也是如此,探究学习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按部就班。这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挑战,挑战就是机遇。庆幸的是我们十年寒窗,一个又一个挑战,靠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教师。简单说我们是过来人,对于当好小组心理辅导教师应有一份自信——会学习就有自信。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只要努力就能办到。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有参加者的风范,要积极进取,敢于实践,持之以恒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小组成员树立典范。
善意理解和沟通 在小组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师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误会,误会是师生、生生交往的“杀手锏”,很容易导致师生、生生之间的埋怨、猜疑、不信任。这样会造成小吵小闹,或有人无故不参加活动。这时,小组辅导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发现并想办法解决,同时,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和人际交往的启发。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消除误会的最好办法——理解和沟通。首先教师要给成员以暗示,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教师是可以理解的,没有责怪的意思。当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时,要各抒己见,先交流,教师不要想一下说服学生,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说服;当其中一个学生与教师发生矛盾时,可采取迂回战术,先和其他成员商量怎么办;当有成员犯错误时,可以电话联系告知你犯错了,老师也有错,老师对你关心的不够,以后喜忧哀乐咱们一起承担。
锁定平和的心态 在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的一番话语令我们难忘:“老师们,心理辅导教师至少拥有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试着用它们开展工作吧!”小组探究中我们倾心付出,迎来了学生对教师的真诚、关注和共情,而且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学生关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的方面面面,点点滴滴。辅导教师的精神面貌,为人处事的方式就成了组员们的一面镜子。然而,活在世上的人,十有八九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有了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坚信“乌云过去,总能见彩虹”。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正确归因,做个乐观、开朗的人。
3.运用赏识激励的手段是小组探究不断深入的催化剂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欣赏成员的探究。多一份支持,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呵护,少一份苛求;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教师的微笑,激励的眼神,鼓动的话说,可以使学生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驱散积聚在学生心底自卑的阴影,可以诱发他们心中萌芽的探究冲动。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组内合作,组际竞争 我们认为,组内竞争,不利于小组成员的真诚交流合作,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使有的学生逃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不利于学生间感情的培养,容易产生敌对情绪。而组际间的竞争,是一个小集体与另一个小集体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它有助于组内成员交流,设法战胜对方,很自然地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了个人失败造成的伤害。在组际中,组际成员不会“成仇”,因为小组是“流动”组合,这一次是对手,下一次可能就是合作伙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几轮循环,大家看中是集体的荣誉,而同学之间——作为个体,则是友好相处。
善于反思,自我激励 小组的记录记录的是对小组探究的进展、发现、收获及体会。作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小组成员自我反思,借鉴他人经验,实现辅导内容内化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记录了这段探究的历程,翻翻记录——个人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希望。
杜绝否定,提倡建议“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最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对此,我们坚持一个原则:观点不一样不要紧,没有对与错的分别,就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一样。在交流过程中,用平等、商量、征求等语气提出整改的建议,这对成员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
4.突现探究过程是优化小组探究的关键
小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突现探究的过程,优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感受健康,发展自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组探究过程的五步曲:
第一步:发现问题,自选课题。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展开小组探究,我们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如:“茶花组”《怎样克服报复心理》的课题来源为:“一天中午,交语文课堂作业本时,组长发现一向受老师表扬的倪宇佳同学的作业本不见了。这是我班最近丢失的第三本作业本,而且都是作业最认真的,一本是语文课代表的,一本是最近作业进步最快的。作业本在教室里怎么会丢呢?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找小组成员和辅导教师谈了,经成员讨论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大家认为:某些同学出现以上攻击性的行为,可能存在报复心理、嫉妒心理。经小组成员商讨决定,本次的探究的课题为:怎样克服报复心理?
第二步:设计方案,自定内容。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问题,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参与方式,确定最基本的研究目标,拟订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第三步:实践体验,自主探究。按照拟订的研究计划或方案进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反思讨论,自我评价。个体的回顾反思、集体的交流讨论是小组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写好体验日记,整理好活动总结,组织好集体心得交流会,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完善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五步:成果展示,自我激励。学生将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召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乃至更大范围发表。
三、实践的反思
在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体验着探究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选取要点来谈谈:
(一)感受成功
1.小组探究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
我们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6张。
2.小组探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小组探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交友、尊重、理解和成功的需要,可以利用辅导内容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形成积极、稳定的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树立心理求助意识,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处理一些心理问题,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如,原来我带的好几届班级,学生到四年级就没有人愿意当班干部。究其主要的原因是原任的班干部觉得,一至三年级时的学生听话,进入高年级后,班上的学生不听话,同学的关系难处理;新的班干部觉得从来没有干过,担心干不好。自从小组探究开展以来,学生讲究交往的技巧,学会合作,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很多,学生乐于交往,并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敢于挑战,善于探究失败的原因并正确面对,学生会主动报名当班干部,其用意是有意识地锻炼自我。
3.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现在,学生愿意以探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探究,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进行自我疏导。如“茶花组”中的成员,在处理与班干部的一些磨擦时,自觉地运用心理换位,把自己假设成班干部,看到违犯纪律、有损班集体的事应该不应该管呢?从而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能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二)反思不足
我们的探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小组成员对辅导教师的过度依赖。辅导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能力低估,放的不够,做的太多;另一方面是学生过度的依赖。
2.自我约束力较差的成员容易失控,辅导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维持亲密关系,往往会忽视这样做在小组成员成长中的负面影响。
总之,小组探究唤醒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我们相信,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必将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概念界定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需要选择学习、生活和交往等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整合人力资源,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师生互动互助,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心理求助意识,获取心理保健常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处理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特征阐述
1.主动参与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思维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开展小组探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自乐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寻求答案。小组探究就是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2.多边合作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注重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强调合作探究过程中真实体验的交流等等。
3.实践多效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一个现实性、实践性较强的主题,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合作的学习关系,营造合群、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的适应能力,深厚的感情等;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参与欲和自信心等;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开阔眼界,丰富体验等等。
二、行动的策略
(一)小组探究组织策略:革新辅导组织,整合人力资源
小组探究在学生的互助交往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每个成员充满信心,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可能。但在我们实际辅导中,小组合作往往是热热闹闹,好看不中用,成为一种形式。几个人头一“聚”,讨论不讨论一个样,“领头羊”说了算,教师蒙上一句,“你们小组的智慧,还超过了我,了不起!”。这还好,时常就有“独坐静思者”(我觉得跟他们讨论没意思,还不如我一个人思考的好)、“自我保护者”(我的想法不让他们知道,待会老师叫他们说,他们把我的想法说了,我怎么办)、“担心者”(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会笑话我的;我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他们说出去了,怎么办)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互助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1.随机组合,“满月”解散
每月的第一周为小组组建周,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等方法随机分组。打破班内勾心斗角的小团体,消除个别学生在以往分组时不被人选的尴尬,消除学生眼中教师的操纵意识,扩大学生的交际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小组的组合,在变动中要稳定。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每个组一般是根据学习一个主题的内容和组员的融洽情况来定,长则一个月,最短的要两个星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我们把握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分,是指处于组合期间集体行为的解除,形散神聚。
我们欣慰地看到,这种随机组合,“满月”解散分组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学生变得善于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
2.共定规则,重在自律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自觉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例如,“茶花组”的互助规则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互助互爱,死守秘密,认真倾听,参与讨论,意见不同,多多商讨,茶花香,多品味。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
3.分工明确,合作互助
有分工,才会有合作。每组有组长、记录员、录音员、记时员等,商议好各角色的具体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
4.小组辅导员,采用聘用制
聘用本组成员认为最信任、最好的科任教师为该组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双方议和,签定聘用合同书,按合同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合同书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有权解雇不称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实践证明,这实际上是师生关系的革新,双方都吃“斤两”,它有利于师生平等相处,互尊互爱,使双方都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小组探究内容选择策略: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学科课程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如果探究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辅导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1.捕捉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使用大脑,如何培养自信心,异性如何交往,班干部应具有哪些心理素质等等。
2.捕捉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内容
选择此类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心理困惑的办法。如,害羞的问题,嫉妒的问题,自卑的问题,逆反的问题等等。
(三)小组探究辅导策略:珍视小组探究过程,注重心理互助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辅导组织形式上整合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优化小组探究过程,互动互助,相互促进,充分地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改变以往“要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被动局面,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自觉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实践中,我们主要使用以下几种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人性化辅导氛围是小组探究的前提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的真情流露,心灵的交融。心理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依赖于彼此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辅导氛围。现在大部学生见了班主任还是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样能“心灵交融”吗?很显然,必须创设和谐的辅导氛围,一方面,教师树立新型学生观,从自身做起,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民主、互助的意识,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努力进行自我角色转变,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着力打造一种安全、信赖、温暖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倍感亲切,使小组探究的运作成为可能。
2.以教师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小组探究的灵魂
据一位资历很深的心理咨询教师调查显示:中学生烦交往,小学生怕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教师。教师心理素质偏差,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扭曲、变形。如:某学校数学兴趣小组的小C,平时早到校,晚回家,辛辛苦苦训练,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幸代表学校参加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回校一对题,难题做对,简单题目可做错了,仅一分之差就未夺冠军。辅导教师一时激动(其实是心理素质差),竟拍桌子,叹气,可怜的学子,可想而知。据我们所知,那次之后,小C再也没参加数学小组。事实上,平时教学中,类似情况较为普遍。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当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小组探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面的,教师是小组探究的一员,是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这用来形容小组探究式的心理教育的工作状态,是最恰当不过的。只有处在这种状态中,小组探究方可进行,才能有效,这是我校小组心理辅导教师的最大体会。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一颗平常的心,真实的我面对个性不同的成员:
拥有一份自信 虽说心理健康教育“神”难定,但学生的“脉膊”好搭。学生在校求学是本,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脉。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也是如此,探究学习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按部就班。这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挑战,挑战就是机遇。庆幸的是我们十年寒窗,一个又一个挑战,靠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教师。简单说我们是过来人,对于当好小组心理辅导教师应有一份自信——会学习就有自信。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只要努力就能办到。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有参加者的风范,要积极进取,敢于实践,持之以恒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小组成员树立典范。
善意理解和沟通 在小组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师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误会,误会是师生、生生交往的“杀手锏”,很容易导致师生、生生之间的埋怨、猜疑、不信任。这样会造成小吵小闹,或有人无故不参加活动。这时,小组辅导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发现并想办法解决,同时,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和人际交往的启发。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消除误会的最好办法——理解和沟通。首先教师要给成员以暗示,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教师是可以理解的,没有责怪的意思。当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时,要各抒己见,先交流,教师不要想一下说服学生,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说服;当其中一个学生与教师发生矛盾时,可采取迂回战术,先和其他成员商量怎么办;当有成员犯错误时,可以电话联系告知你犯错了,老师也有错,老师对你关心的不够,以后喜忧哀乐咱们一起承担。
锁定平和的心态 在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的一番话语令我们难忘:“老师们,心理辅导教师至少拥有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试着用它们开展工作吧!”小组探究中我们倾心付出,迎来了学生对教师的真诚、关注和共情,而且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学生关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的方面面面,点点滴滴。辅导教师的精神面貌,为人处事的方式就成了组员们的一面镜子。然而,活在世上的人,十有八九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有了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坚信“乌云过去,总能见彩虹”。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正确归因,做个乐观、开朗的人。
3.运用赏识激励的手段是小组探究不断深入的催化剂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欣赏成员的探究。多一份支持,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呵护,少一份苛求;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教师的微笑,激励的眼神,鼓动的话说,可以使学生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驱散积聚在学生心底自卑的阴影,可以诱发他们心中萌芽的探究冲动。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组内合作,组际竞争 我们认为,组内竞争,不利于小组成员的真诚交流合作,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使有的学生逃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不利于学生间感情的培养,容易产生敌对情绪。而组际间的竞争,是一个小集体与另一个小集体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它有助于组内成员交流,设法战胜对方,很自然地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了个人失败造成的伤害。在组际中,组际成员不会“成仇”,因为小组是“流动”组合,这一次是对手,下一次可能就是合作伙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几轮循环,大家看中是集体的荣誉,而同学之间——作为个体,则是友好相处。
善于反思,自我激励 小组的记录记录的是对小组探究的进展、发现、收获及体会。作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小组成员自我反思,借鉴他人经验,实现辅导内容内化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记录了这段探究的历程,翻翻记录——个人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希望。
杜绝否定,提倡建议“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最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对此,我们坚持一个原则:观点不一样不要紧,没有对与错的分别,就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一样。在交流过程中,用平等、商量、征求等语气提出整改的建议,这对成员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
4.突现探究过程是优化小组探究的关键
小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突现探究的过程,优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感受健康,发展自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组探究过程的五步曲:
第一步:发现问题,自选课题。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展开小组探究,我们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如:“茶花组”《怎样克服报复心理》的课题来源为:“一天中午,交语文课堂作业本时,组长发现一向受老师表扬的倪宇佳同学的作业本不见了。这是我班最近丢失的第三本作业本,而且都是作业最认真的,一本是语文课代表的,一本是最近作业进步最快的。作业本在教室里怎么会丢呢?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找小组成员和辅导教师谈了,经成员讨论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大家认为:某些同学出现以上攻击性的行为,可能存在报复心理、嫉妒心理。经小组成员商讨决定,本次的探究的课题为:怎样克服报复心理?
第二步:设计方案,自定内容。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问题,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参与方式,确定最基本的研究目标,拟订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第三步:实践体验,自主探究。按照拟订的研究计划或方案进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反思讨论,自我评价。个体的回顾反思、集体的交流讨论是小组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写好体验日记,整理好活动总结,组织好集体心得交流会,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完善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五步:成果展示,自我激励。学生将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召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乃至更大范围发表。
三、实践的反思
在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体验着探究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选取要点来谈谈:
(一)感受成功
1.小组探究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
我们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6张。
2.小组探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小组探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交友、尊重、理解和成功的需要,可以利用辅导内容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形成积极、稳定的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树立心理求助意识,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处理一些心理问题,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如,原来我带的好几届班级,学生到四年级就没有人愿意当班干部。究其主要的原因是原任的班干部觉得,一至三年级时的学生听话,进入高年级后,班上的学生不听话,同学的关系难处理;新的班干部觉得从来没有干过,担心干不好。自从小组探究开展以来,学生讲究交往的技巧,学会合作,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很多,学生乐于交往,并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敢于挑战,善于探究失败的原因并正确面对,学生会主动报名当班干部,其用意是有意识地锻炼自我。
3.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现在,学生愿意以探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探究,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进行自我疏导。如“茶花组”中的成员,在处理与班干部的一些磨擦时,自觉地运用心理换位,把自己假设成班干部,看到违犯纪律、有损班集体的事应该不应该管呢?从而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能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二)反思不足
我们的探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小组成员对辅导教师的过度依赖。辅导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能力低估,放的不够,做的太多;另一方面是学生过度的依赖。
2.自我约束力较差的成员容易失控,辅导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维持亲密关系,往往会忽视这样做在小组成员成长中的负面影响。
总之,小组探究唤醒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我们相信,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必将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