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小平
1958年11月生,汉族,四川叙永县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1976年12月入伍,大校军衔。曾在黑龙江畔巡逻,老山前线作战,川藏线上拼搏;
半生戎马,荣立=等功2次、三等功4次;笔耕不辍,发表诗、文300余篇。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代表。迈人书法艺术殿堂,是中国文化人世世代代的追求。然,虽千万人往之,能进入这个艺术殿堂并成大道者却是寥若星斗。因为,书途俊伟,须过“五关”,方能人殿堂。
第一关:学书法首过“用笔关”。
“凡学书者,先学执笔。”虽然“执笔无定法”,然而真正在实践中,书体有异、字号悬殊,执笔各有其法,当渐悟之。
执笔是为了更好的用笔。对于如何用笔,王羲之在《书论》中讲到:“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
谢季筠先生传授笔法,每每强调:“提按顿挫、使转婉通、轻重缓急、快慢断连,有笔法,才有生动之情”;又常引用卫夫人之语录:“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这些,需悉心领会,方可人得门来。
第二关:学书法必过“结体关”。
书法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以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
王羲之云:“字之形勢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言:“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陈绎论:“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同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一样,谢季筠先生强调书法的结体,正所谓:“书法结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度,向背可依者,险劲泽润,是谓之书矣。”过得这一关去,方可论书法气象。
第三关:学书法当过墨法关
书法的气象存乎于墨法之中。墨分五色:计有浓、淡、破、积、焦、泼等。“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墨法在书法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宋代的东坡喜用浓墨,字如珠玑;清代有泼墨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当代有“惜墨如金”的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
宋代的姜夔在《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谢季筠先生强调要遵重书法的规律,在自然书写中产生生动之墨气。
第四关:学书法难过章法关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章法是书法技术的集大成,故而学习艰难。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后人评价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谢季筠先生认为:章法宜从怀素、黄庭坚等大家的草书经典中取得精髓。“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如何见诸笔端,须下十年功夫。
每五关:学书法终上意境关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写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人品与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形神俱备。苏东坡将其归纳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董其昌则说:“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而张怀瓘在《书艺》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书法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等所有的技术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情感、思想、境界、追求,最终成为艺术作品。因以,书法最终书写的是人品与文化,即:“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谢季筠先生认为:此为书法之最高境界。正如孙过庭所言:“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过得五关后,方可人殿堂,至于能否成为一代宗师或书坛巨臂,还需看人与天地之造化。毕竟人生有境界,书法无止境。
1958年11月生,汉族,四川叙永县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1976年12月入伍,大校军衔。曾在黑龙江畔巡逻,老山前线作战,川藏线上拼搏;
半生戎马,荣立=等功2次、三等功4次;笔耕不辍,发表诗、文300余篇。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代表。迈人书法艺术殿堂,是中国文化人世世代代的追求。然,虽千万人往之,能进入这个艺术殿堂并成大道者却是寥若星斗。因为,书途俊伟,须过“五关”,方能人殿堂。
第一关:学书法首过“用笔关”。
“凡学书者,先学执笔。”虽然“执笔无定法”,然而真正在实践中,书体有异、字号悬殊,执笔各有其法,当渐悟之。
执笔是为了更好的用笔。对于如何用笔,王羲之在《书论》中讲到:“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
谢季筠先生传授笔法,每每强调:“提按顿挫、使转婉通、轻重缓急、快慢断连,有笔法,才有生动之情”;又常引用卫夫人之语录:“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这些,需悉心领会,方可人得门来。
第二关:学书法必过“结体关”。
书法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以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
王羲之云:“字之形勢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言:“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陈绎论:“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同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一样,谢季筠先生强调书法的结体,正所谓:“书法结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度,向背可依者,险劲泽润,是谓之书矣。”过得这一关去,方可论书法气象。
第三关:学书法当过墨法关
书法的气象存乎于墨法之中。墨分五色:计有浓、淡、破、积、焦、泼等。“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墨法在书法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宋代的东坡喜用浓墨,字如珠玑;清代有泼墨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当代有“惜墨如金”的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
宋代的姜夔在《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谢季筠先生强调要遵重书法的规律,在自然书写中产生生动之墨气。
第四关:学书法难过章法关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章法是书法技术的集大成,故而学习艰难。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后人评价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谢季筠先生认为:章法宜从怀素、黄庭坚等大家的草书经典中取得精髓。“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如何见诸笔端,须下十年功夫。
每五关:学书法终上意境关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写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人品与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形神俱备。苏东坡将其归纳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董其昌则说:“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而张怀瓘在《书艺》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书法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等所有的技术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情感、思想、境界、追求,最终成为艺术作品。因以,书法最终书写的是人品与文化,即:“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谢季筠先生认为:此为书法之最高境界。正如孙过庭所言:“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过得五关后,方可人殿堂,至于能否成为一代宗师或书坛巨臂,还需看人与天地之造化。毕竟人生有境界,书法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