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差异看中西文化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发现日常生活中,中西方存在着一些审美差异,此文试从历时,共时的角度,比较中西方艺术审美的内容题材、写实性与写意性、表现手法及象征性等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以透过这些现象解释背后的文化本质和精神土壤,以便“知己知彼”,“求同存异”,为今后中西方的交流和文化沟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审美;文化;差异
  
  参观博物馆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展现艺术风采和美的创造,西方很多是以人体为创作对象,进行细致刻画,而东方则更多的将人放在大自然中,把人作为一个鲜活,灵动,具有生命力的特殊审美对象,而不是单一孤立的;另外,同样是要展现人物美,西方博物馆里很多艺术品展现的是赤裸裸的人体美,而在东方,几乎所有人体美都是通过着衣后的凸凹褶皱来表现的。
  这种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于是细心观察,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此番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在选择家居装饰时,东方人如中国人会选兰,竹,而西方人则更多会选玫瑰。对于如此有意思的差异,试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原因:
  
  一
  
  首先,为什么西方如此赞同人体美并要将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东方则强调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东方文化普遍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大自然的谐趣美感,而西方文化的土壤则非常重视“人”,要把个体的“人”作为第一审美对象。
  中国古代文明就很讲究“天人合一”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众多的古籍中不乏关于“天人合一”的记载:《周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与天而奉天时。”老子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由此可见,中国不管是儒,还是道,都达成“天人合一”的共识。无独有偶,印度的梵我合一,也印证了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这种思想就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所以,东方审美中不强调人的单独美,倒是把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与大自然相互印衬,和谐为一体,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于是“气韵生动”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从南北朝的宗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这些画史上重要的画家都在其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禅宗。
  而西方的文化土壤,则强调对人自身的肯定和赞赏,在希腊语中,“美学”就指“感觉学”,那么认为是“善”的也就是“美”的,因为西方文化以利至上,承认每个人的用处和价值,并认为用自己的力量换取报酬是应该的,这就是“善”,于是在西方文化中审美就强调对人体美的肯定和赞赏。整个欧洲在中世纪曾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于是艺术审美上,提倡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二
  
  其次,从兰竹与玫瑰的选择中,可看出东西方审美规则即标准的不同,西方人认为玫瑰美,是因为他们运用几何原则,从数目,形状,结构,排列,色彩等物理几何具体方面审美,而中国人认为兰竹美,是因为他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西方美学思想起源于自然科学,讲究数的和谐(如黄金分割比例),形状的优美(如“S”形,圆形,球形),结构的对称,正因为西方文化是实证文化,通过自然科学反应到美学上去,自然就是讲究考证求实,于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数的和谐”,就连艺术的灵感和创造,柏拉图竟也会提出“美在理式”的观点,来证实一下美是的的确确存在于超人的地方的。从亚里斯多德“美在整一和形式”,别林斯基的“镜子说”等,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实证性,决定了西方审美的几何审美标准,而艺术技法上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在建筑艺术等方面,着重探讨美感的理性法则。由于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格致科学方面研究颇深,艺术大师达芬奇通过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创作了典范之作——《蒙娜•丽莎》,另外他在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而在东方的中国,因为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的规范和深入人心,人们在认识,理解,欣赏,审美的过程中也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重品的文化土壤培养出来的当然就是重品的审美标准,所以在东方审美中,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终归“道器不二”,故而中国审美的传统也是不离此道,在客体与主体、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生、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和整体性的和谐,要求“不立文字”、“以物观物”,靠的是直觉的领悟,无需理智的分析和那种相互对立、比较的感受,遂逐渐形成了以“静默观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自然、简练、含蓄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由此而表现出的艺术形象流露出一种“笔情墨趣之外”的丰富内涵。
  有意思的是公元前四百多年时,亚里斯多德也提出过“人最理想的美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那么这一理论为什么没引导西方审美文化走向与中国同样的路呢?原因是亚里斯多德还说了一句话:“人的本能欲望情感之类功能既是人性当中所固有的,那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力”。
  于是我们知道,重不重“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使然,正因为东方文化是利他文化,所以审美才带着伦理色彩,所以评骘人物,总是道德文章并提,所以评判美丑,也是一个“品”字当先,于是兰花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成为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千百年来,竹子清峻挺拔、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文人爱竹,古已有之,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迎来不少称诵者。
  
  三
  
  最后,由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西方文化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利己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之间和谐的利他文化。那么,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审美标准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西方社会,裸体,体现人的力量和价值,作为美好的事物,成为“真理”的象征,于是“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等经典艺术形象都或多或少有所裸露,这是符合西方传统文化审美标准的。西方艺术家运用裸体作为艺术语言,再现人体与生俱来的美,无须再有其它装饰来烘托象征人自身的特征,传达出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肯定了健全的灵魂与健美的人体的和谐一致,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人的高贵与自尊;借人体的创造以提示崇高的人性、人情与人爱的本质。他们运用各自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创造出了一幅幅令人动情、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传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当你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体艺术作品时,依然能看到那些女子眼波流转,含羞垂目微笑,美丽的身体曲线起伏波动,极尽典雅温柔细腻之致。
  而在中国,既然讲究利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要强调“中庸”、“含蓄”,此乃“品”,于是通过服饰的遮盖修饰,衣纹的平直圆润、简洁繁密,来达到美的效果,更常常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的动态、身段,甚至巧妙地利用衣纹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比如盛唐的舞俑和菩萨造像,往往以衣饰华美而富有表现力取胜,服装的舞动与生动的舞姿之间浑然天成,欣赏者无不为其精湛纯熟的表现力而赞叹。道教造像的衣纹刻画多用流畅的垂直中微有曲变的线条,显然也是为了象征其可以飘然欲仙的风神。这正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反之如果把林黛玉,王昭君等渗入中国人骨髓里的美人换成自由女神的服装,恐怕天地都为之大惊失色吧。作为一种传统,儒学对忧患意识的偏爱和对敦厚之风的执着,把艺术表现意识导向了沉郁、豁达、宁静、超脱的内在境界……因此,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有时既强调变化,也注重和谐,表现手法不张狂,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打动力,但格调平和,合乎法度,显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绘画表现中的具体体现,原本是人的形体及其运动,一定要依赖于服装或道具,以非人的形式的象征、暗示来表现,从这一点上看,黑格尔将中国雕塑称为泛神主义性格的象征性艺术是很有道理的。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力方式,使得中西方在审美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审美讲求写意,天人合一,追求风格上的和谐与统一,较为强调主观、表现、抒情等偏于创作主体方面的因素;而西方审美讲求用客观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人体美,更多地体现一种科学精神,偏于对象客体方面的因素。中西审美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构成了人类艺术审美的历史形态。正如任何观念都是时代的、历史的,中西审美观必然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中西审美差异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这种差异也必将随着各自的文化发展、社会变迁而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陈筠译《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年。
  [2]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1979年。
  [4]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6年。
  [6]李泽厚《美学四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7]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其他文献
一、企业财务人员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1.目标确定与量化的困难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对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评价往往需要专门的知识。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时可考虑对于目标及标准量化等问题,需要直接上级与下属沟通后确定,制度暂行的目标等。然后在实施过程不断改善,因此目标的确定与量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引起财务人员对评价结果的议论和不满。  2.评价指标仍不能避免趋中性错误  从目前企业财务人员
期刊
摘 要:汉语中除了传统所常讨论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种类型外,其实还蕴藏着语法双关这一多产的语言修辞现象,而这一语言形式一直未得到重视。本文将着重从汉语语法结构上的模糊性这一特征出发分别阐述几种类型的语法双关形式,以再现汉语双关修辞上的多产性和特殊性,同时,还将从翻译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双关作探索性讨论。  关键词:双关语;语法双关;模糊    1、引言    传统双关研究大多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个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农村,从由被少数人理解转为被广大农民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现实指导,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面对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有必要,却面临着许多挑战。这要求我们立足于广大农民的生活实际,迎接挑战,创新途径,在农村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
期刊
摘 要:孝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赡养双亲、尊老、敬老则是孝德规范中最显著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德传统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普世的人文关怀诸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培养人们的孝德。  关键词:弘扬;孝德传统;意义;和谐  
期刊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既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积极地倡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坚固的哲学依据和深刻的现实需要。只有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依据和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期刊
摘 要:在经济社会的信息时代,广告几乎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对广告语言的研究也愈益关注。本文以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为视角,对广告语篇的劝说性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广告语篇;劝说性    广告,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商业性,还是公益性,广告的创作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集文学、心理学、广告
期刊
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通常用传统管理方式,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研究开发成本、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每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在成本分析的方法上也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企业管理者提高价值链的认识,是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实现的基础,是对价值链的正常链接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推动,语言与性别差异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国对语言性别差异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应该说是从80年代开始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性别语言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试从词汇、句法和话题选择三个层面,对《红楼梦》人物话语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体现的语言性别差异。  关键词:人物话语;词汇;句法;话题选择;语言性别差异    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典名著中,《红楼
期刊
摘 要: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中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现状,探讨中小型企业会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对提出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完善中小型企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策略,能够提高中小型企业会计质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会计制度;控制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同样的.中小企业的发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由此形成的预算会计模式曾经为政府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预算会计确认的基础,并加以完善。  一、会计确认基础的种类和发展趋势  会计确认基础一般分为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或者说应计制和现金制。然而实践证明,至今已不存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和纯粹的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