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幼儿教师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美术教育非常重要。我把从《指南》中理解的观念应用到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体会。
首先,贴近幼儿生活的一些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小班孩子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就设计“秋天里的小动物”、“小狐狸”、“小狗”等绘画内容。以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撕贴活动“年年有鱼”、“一列火车”、“我的表情”等。所选择的教材必须具有游戏性,如果是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那么小班的孩子是不喜欢的,画画就会失去兴趣,更喜欢在玩玩做做中学习。
其次,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能掌握美术的一些技能,这样的美术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在活动中更能体现主动性和趣味性。
游戏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是离不开游戏。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会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成长。
1.以游戏性的言语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撕贴画“年年有鱼”的开始部分,我对幼儿说:“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做一道菜,好吗?”孩子们一听兴致高涨,因为平时他们看到爸爸妈妈做菜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今天老师要带他们一起做一道菜,他们想动手的欲望更强。撕鱼时,我说请你们把鱼清理一下,根据我的话,孩子们从原张纸上撕下鱼,再贴到纸上时就说把鱼放到锅里,每个孩子都认真地听老师的指导语。最后添画时,更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让他们在鱼的身上添上相关的物品,整张画面丰满而有情趣,活动中孩子们要求一遍又一遍地玩这个游戏,完成作品后每个孩子都自信满满地对家长说:“今天我和老师一起做菜了,妈妈闻闻我做的鱼,香不香啊?看看我的鱼做得好不好?”这次活动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给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仍需要掌握一些撕、捏、贴、画等简单的美术技能。这些美术技能是要孩子们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撕贴“火车”活动中,我讓不同层次的孩子撕出火车上需要的不同部位,这样不仅每个孩子都动手了,而且都得到了成功的愉悦,然后用变魔术的形式,请他们和我一起完成贴画的过程。此外,我们还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萝卜后添加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垃圾袋蘸上颜色,印到纸上再进行想象和添加。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印、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各种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在美术活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游戏化的语言引导。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圆圈时,我们就说请你们带着油画棒宝宝来“逛公园”,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打扮小狗”这一绘画活动中,乐乐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过来说:“老师,我不会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他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他说:“今天乐乐画的圆可真漂亮啊,就是小狗的眼睛怎么不见了啊?”他随手画了两个圆圈,说:“小狗的眼睛来了!”在第二次的涂色活动中,很多小朋友涂着涂着就没有耐心涂下去了,我说:“哎呀呀,小狗的家还没有造好了啊,我们加油哦!”他们听了我的话,赶紧又帮小狗涂色了。
只有在这样生动活泼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才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意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只有这样,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幼儿教师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美术教育非常重要。我把从《指南》中理解的观念应用到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体会。
首先,贴近幼儿生活的一些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小班孩子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就设计“秋天里的小动物”、“小狐狸”、“小狗”等绘画内容。以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撕贴活动“年年有鱼”、“一列火车”、“我的表情”等。所选择的教材必须具有游戏性,如果是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那么小班的孩子是不喜欢的,画画就会失去兴趣,更喜欢在玩玩做做中学习。
其次,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能掌握美术的一些技能,这样的美术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在活动中更能体现主动性和趣味性。
游戏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是离不开游戏。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会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成长。
1.以游戏性的言语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撕贴画“年年有鱼”的开始部分,我对幼儿说:“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做一道菜,好吗?”孩子们一听兴致高涨,因为平时他们看到爸爸妈妈做菜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今天老师要带他们一起做一道菜,他们想动手的欲望更强。撕鱼时,我说请你们把鱼清理一下,根据我的话,孩子们从原张纸上撕下鱼,再贴到纸上时就说把鱼放到锅里,每个孩子都认真地听老师的指导语。最后添画时,更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让他们在鱼的身上添上相关的物品,整张画面丰满而有情趣,活动中孩子们要求一遍又一遍地玩这个游戏,完成作品后每个孩子都自信满满地对家长说:“今天我和老师一起做菜了,妈妈闻闻我做的鱼,香不香啊?看看我的鱼做得好不好?”这次活动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给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仍需要掌握一些撕、捏、贴、画等简单的美术技能。这些美术技能是要孩子们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撕贴“火车”活动中,我讓不同层次的孩子撕出火车上需要的不同部位,这样不仅每个孩子都动手了,而且都得到了成功的愉悦,然后用变魔术的形式,请他们和我一起完成贴画的过程。此外,我们还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萝卜后添加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垃圾袋蘸上颜色,印到纸上再进行想象和添加。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印、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各种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在美术活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游戏化的语言引导。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圆圈时,我们就说请你们带着油画棒宝宝来“逛公园”,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打扮小狗”这一绘画活动中,乐乐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过来说:“老师,我不会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他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他说:“今天乐乐画的圆可真漂亮啊,就是小狗的眼睛怎么不见了啊?”他随手画了两个圆圈,说:“小狗的眼睛来了!”在第二次的涂色活动中,很多小朋友涂着涂着就没有耐心涂下去了,我说:“哎呀呀,小狗的家还没有造好了啊,我们加油哦!”他们听了我的话,赶紧又帮小狗涂色了。
只有在这样生动活泼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才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意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只有这样,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