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二者各有优劣,前者可能更具诗学厚度和理论系统性,但往往存在当下性不足、论述隔靴搔痒等毛病;后者在理论阐释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缜密性,但体现着浓烈的当代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相比之下,我更看重后者,即那种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这种诗歌批评,保留着批评者对中国当代诗歌敏锐的直观感受和真实的历史记忆,具有原生态的理论特征,其诗学价值或许比那种与现场隔膜的空洞学理建构要更显著。
  诗人梁平的诗歌批评,正是一种典型的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新世纪10余年来,出于某种职责或者义务,作为国内重要诗歌期刊《星星》主编的他,在创作诗歌作品的同时,也做了不少诗歌批评工作,撰写了50多篇批评文章,最近结集为《阅读的姿势》一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批评文章,用较为鲜活与犀利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新世纪诗歌纷繁多样的现场情景,及时评点了当下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诗人诗作,深入阐释了不少具有本体性意义的诗学话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世纪诗歌的审美特征、了解当下诗歌的成绩与问题乃至认识百年新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代精神流变等,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现场观察与深度思考。
  客观地说,当代诗歌现场并不是一个透明纯净的审美场域,它始终是芜杂的、纷繁的、多样化的、无序状的,除非专门的诗家,一般人是很难准确洞察到其真实的存在样态的。对于批评家来说,只有切实地直面诗歌现场,对之进行长久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梳理运行轨迹,并对其中的诸般诗歌现象作出到位的剖解与诠释。比如当代诗歌的发表与传播路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场景观,一直据守在新世纪诗歌第一现场的梁平,对之是有着最确切的认知的。在他看来,新世纪诗歌的发表与传播媒体,主要由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构成,这两大不断壮大的媒体正是当代诗歌得以大量出场和广泛流传的现实阵地。梁平深知这两大媒体在当代诗歌生存与发展中所起的不凡作用,他从事诗歌批评时,首先重视对传统诗歌期刊的观察、阅读与研究,从这里发现“纸上的中国诗歌”(梁平语)所体现出的精彩和优秀,其次也相当看重网络媒体,并始终强调网络媒体与当下诗歌的依存关系。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具有的重大诗学意义,梁平曾撰文给以充分肯定。在2002年发表的《关于网络诗歌的现场指认》中,梁平提出了“网络诗歌已是中国诗歌现场的半壁江山”的判断,并指出:“网络诗歌是近年来中国诗歌现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由国家正式出版的诗歌刊物和个人诗集仅仅是中国诗歌现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网络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话语方式和生存空间,网络诗人和网上诗歌作品的覆盖绝不亚于正式出版的纸质媒体所抵达的经纬。”承认网络诗歌在当代诗歌中的分量和地位,正视网络媒体的出现对当代诗歌格局所带来的重大改变,这是熟知当代诗歌现实境遇的梁平所把持的基本诗学立场,这一立场体现出诗人对诗歌现场的敏锐辨识力和历史洞察力?联系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步不久、网络诗歌只是初露繁兴迹象这一事实,梁平的上述批评更可以说体现着某种难能可贵的前瞻性和诗学远见。2003年,在梁平等人的倡议和组织下,《星星》诗刊、《南方都市报》和新浪网联手,推出了历时半年的“甲申风暴·21世纪诗歌大展”,这次大展是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的成功范例,有力推动了新世纪诗歌的发展。
  只有直面诗歌现场,才能清楚了解中国诗歌的创作实际,及时总结和肯定它取得的成绩,发现并指出它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新世纪诗歌更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于新世纪诗歌,梁平一直在跟踪阅读,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对于不断涌现的优秀诗人和诗歌作品,梁平都要撰写批评文字,对之加以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当代诗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梁平也会在自己的批评中提及,以提醒和督促诗歌界不断完善和改进。在《阅读的姿势》中,梁平重点评论的诗人有30多位,这中间既有包括龚学敏、马培松、白连春等一些在当代诗坛有影响的诗家,更多的有像林裕华、陆群、马飙、郭性汶等年轻诗人和未名诗人。梁平对年轻和未名诗人的评论,不仅体现出奖掖后生、提携同道的襟怀,也是他寻找与发现新世纪诗歌的潜在力量和生长因素的现场意识的鲜明体现。与此同时,梁平的诗歌批评中,对于当代诗歌的生态问题、诗歌语言问题、诗歌题材问题、当代诗人的修养问题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例如对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诗歌热潮,梁平一方面肯定了这种“集体井喷”的合理性,从中认识到诗歌在应对灾难时所展示的文体优势,另一方面又从大量充满雷同性和复制性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了地震书写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他认为:“诗歌更重要的承载还应该在废墟上分拣出人性的高尚和卑微、精明与愚昧,把灾难纵深拓展到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一种生命的高度。”这是颇有见地的。
  梁平是当代诗坛有影响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批评也体现着浓郁的诗化色彩,语言优美,情绪激荡,字句之中常常流淌着灵性和光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些批评文字有时或许会露出并不缜密和严整的逻辑瑕疵,但它们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诗意韵味和现场气息,却会给人带来别样的阅读快感和丰富的诗学启迪。
其他文献
中古时代时局动荡,许多文人死于非命,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个王朝的著名诗人薛道衡(540-609)就是其中一位——他在70岁时被隋炀帝杨广(569-618)杀掉。  《隋书·薛道衡传》载,隋炀帝上台后,薛老由检校襄州总管调任播州刺史,不久即上书请求退休,炀帝不同意,召他进京,准备另行安排为秘书监;而薛老到京以后,特别呈上《高祖文皇帝颂》,把今上的父皇隋文帝杨坚(541-604)大大歌颂了一番,不料炀
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
党的十八大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正式写入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党员主体地位”得到了党内最高法规的确定。“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从初步提出,即2006年6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到2012年正式写入党章仅用了6年时间。总体来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党员主体地位”是个
《博览群书》杂志2016年第八期推出了王一先生的大作《我为何判定刘姥姥是西王母——〈红楼梦〉中隐藏最深的秘密》一文,文章观点清晰、推理严谨,随着作者预设的结论,做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证,作为一篇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初看之下,觉其立意之新,想象之敏,推理之密,实在叫人读得兴趣盎然,迭口称赞。  此文发出后,各界反响强烈。《博览群书》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相关文字甚至引发褒贬两派的“大战”两派观点中,亦不乏真
读朋友之书,如与朋友遥相对饮。虽无互动,却能深度神交。这是因为天然亲切而无隔膜,容易迅即沉浸其中。埋首细读,如品良醇:掩卷沉思,像浅酌小抿;会心而笑,似浮一大白。清人金圣叹有33则“不亦快哉”,其中一则是:十年别友忽至,二话不说问内人有无酒,答曰可供三日;先圣孔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一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友朋之书,快乐也!  引起我此番快乐的,是手头一本友人的书——《文津观澜》。  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一句诗,也是一幅画。绿草茸茸的古原,一只体态玲珑的梅花鹿,以其少女的优雅咀啮着青嫩的苹草。她时而抬头张望,时而回头寻觅、呼唤,发出呦呦的鸣叫。如果我把这幅画,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兴起,引起我读老友邓荫柯先生一部新作的总体感受,我觉得也很有趣。  荫柯这部著作全称《中华诗词名篇解读》,是一部功力深厚具有解释学意义的文学编著。编著者以独特的视角,与大量的此类选本沟通协调,创造了一
Ⅰ美国当代作家多克特罗(E. L. Doctorow,1931.1.31-2015.7.21)是一位反传统、解构和颠覆既定思维模式、主张变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他以对后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洞察,以作家的良心和对受剥削、受压迫劳动群众的深刻同情,在小说创作中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追求社会公正,主张重构现实和历史。多克特罗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小说开始转向变速时,开始他的小说创
中国古人本来很富于幽默感,在谈话和文章当中轻松有意思的玩笑层出不穷。但是每到专制严酷、社会紧张的时候,这样的传统就因为转入地下而显得中断了。至于正统的官僚和文人学士,则往往不苟言笑,一本正经,头脑僵硬,面肌固定。尽管外人看他们也颇幽默,但是决非其本意——现在讲幽默传统的时候,只好姑且将他们束之高阁,以待另案处理。  从孔夫子的“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到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再到清朝嘉、
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是鲁迅一生颇为自信与自诩的事情。对这一点,不仅鲁迅的友人颇为赞赏,即使鲁迅的论敌也不能不承认。数十年来,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也在这一课题研究上做足了功夫,发表了许多有卓见的成果。甚至可以说,由于在这一课题研究中集聚了一批通贯古今的大学者如任访秋、王瑶等等,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鲁迅研究的学术史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最近出版的杨义先生的《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
你喜欢“星星”吗?连国家领导人都提及关于韩剧为什么吸引中国电视剧观众问题,显然需要整体考察荧屏世界的大势走向。尽管电视剧行业受到观影者日趋高龄和开机率下降,以及日渐明显的网络媒体的影响,收看人众发生变化,但电视剧行业依然红火。  2014年来自境外的《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爆红,并被媒体热议,人们将其中的政治性隐喻或者形象表现作为生活现实的对照,乃至于引发对峙性意见,对“都教授”的爱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