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以《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的英语译文文本为研究对象,以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对“语气”的阐述为理论基础,发现在汉译英中被动语态使用的特点和频率之高。即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是汉译英文本中经常使用的翻译策略,而且被动语态常隐含着说话者的消极情绪,这有利于在翻译中进一步理解被动语态的使用,以期达到忠实通畅自然的译文效果。
【关键词】《干校六记》 被动语态 对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語言在句法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这是由于英汉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导致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另外,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说“The regular association of passive structure with adversity in certain languages means that the passive can often carry connotations of unpleasantness even when the event depicted is not normally seen as unpleasant”.所以被动语态往往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干校六记》是杨绛从干校回来后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本文节选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
二、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结构比较
被动语态是动词中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子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1.英语中的被动句结构。英语重分析性思维,推崇严密的形式逻辑。被动句的结构通常为:主语 be动词/系动词
(及物动词)过去分词 by短语。例如:She is hit by her mother.另外,还有一种被动句称为自然被动句,用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如The clothe washes well.这件衣服被洗干净了;This music sounds beautiful. 这个音乐听起来不错;The bike needs repairing. 这辆自行车需要修理等。由此可见,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之高。
2.汉语中的被动句结构。汉语重综合思维,因此汉语中主动语态更为常见,当表达被动含义时,谓语动词不发生变化,只是在其前加上表示被动的介词,如:“被、受、遭、由、把、奉、系……的”等,汉语的被动句有两种,一种带有形式标记,叫做“被”字句,如:教室没有被打扫干净;一种不带有形式标记,叫意义上的被动句,如:菜做好了。这样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的句子,在汉译英时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一定要还原其被动形式。这也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翻译策略。
三、《干校六记》中被动句的使用分析
本文以《干校六记》中的第一部分“下放记别”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英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英译本中被动语态数量高达约50处,可见汉译英文本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之高。另外Mona Baker指出:被动语态通常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表达作者的不愉快、不开心、不情愿等的心情。下面针对一些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This“down-under”assignment was supposed to be a“pots and pans”resettlement-we were to be uprooted from our homes and moved to the countryside, almost as though we would never return.
在汉语中的“连锅端”出自陈忠实的《白鹿原》,比喻全部移掉或移走。“奉命”原指奉天之命,在文革的大背景下,极具讽刺意味,所以这里运用两个被动句,充分表明了作者是被迫的,不情愿接受这样的安排。
2.他到校就失去自由。
When he arrived at the university, he was placed in detention.
这里的被动表明了在文革背景下,即使对于乐于助人,和善忠厚的得一,也不得不接受阶级斗争的批斗,反映了人民群众遭受的残酷迫害。
3.不能打结子,得把绳头紧紧压在绳下。
It couldn’t be knotted at either end, the end had to be tucked tightly under the cord.
文中说把粗硬的绳子缠困得服帖,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起动手,但是目前却只有她一人请假在家,所以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刻无助、无奈的心情。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干校六记》中出现的被动语态的分析,反映了被动语态通常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不愉快、不情愿的心情。这一时态的转换,也使得目标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此翻译策略在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被称为“转态译法”,此翻译策略使译文更为忠实通畅自然。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Taylor and e-Library,201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8.
[3]杨降.干校六记[M].三联书店,2015.
作者简介:刘璐璐(1992.1.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学校:山西师范大学,年级:研二,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干校六记》 被动语态 对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語言在句法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这是由于英汉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导致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另外,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说“The regular association of passive structure with adversity in certain languages means that the passive can often carry connotations of unpleasantness even when the event depicted is not normally seen as unpleasant”.所以被动语态往往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干校六记》是杨绛从干校回来后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本文节选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
二、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结构比较
被动语态是动词中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子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1.英语中的被动句结构。英语重分析性思维,推崇严密的形式逻辑。被动句的结构通常为:主语 be动词/系动词
(及物动词)过去分词 by短语。例如:She is hit by her mother.另外,还有一种被动句称为自然被动句,用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如The clothe washes well.这件衣服被洗干净了;This music sounds beautiful. 这个音乐听起来不错;The bike needs repairing. 这辆自行车需要修理等。由此可见,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之高。
2.汉语中的被动句结构。汉语重综合思维,因此汉语中主动语态更为常见,当表达被动含义时,谓语动词不发生变化,只是在其前加上表示被动的介词,如:“被、受、遭、由、把、奉、系……的”等,汉语的被动句有两种,一种带有形式标记,叫做“被”字句,如:教室没有被打扫干净;一种不带有形式标记,叫意义上的被动句,如:菜做好了。这样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的句子,在汉译英时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一定要还原其被动形式。这也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翻译策略。
三、《干校六记》中被动句的使用分析
本文以《干校六记》中的第一部分“下放记别”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英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英译本中被动语态数量高达约50处,可见汉译英文本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之高。另外Mona Baker指出:被动语态通常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表达作者的不愉快、不开心、不情愿等的心情。下面针对一些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This“down-under”assignment was supposed to be a“pots and pans”resettlement-we were to be uprooted from our homes and moved to the countryside, almost as though we would never return.
在汉语中的“连锅端”出自陈忠实的《白鹿原》,比喻全部移掉或移走。“奉命”原指奉天之命,在文革的大背景下,极具讽刺意味,所以这里运用两个被动句,充分表明了作者是被迫的,不情愿接受这样的安排。
2.他到校就失去自由。
When he arrived at the university, he was placed in detention.
这里的被动表明了在文革背景下,即使对于乐于助人,和善忠厚的得一,也不得不接受阶级斗争的批斗,反映了人民群众遭受的残酷迫害。
3.不能打结子,得把绳头紧紧压在绳下。
It couldn’t be knotted at either end, the end had to be tucked tightly under the cord.
文中说把粗硬的绳子缠困得服帖,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起动手,但是目前却只有她一人请假在家,所以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刻无助、无奈的心情。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干校六记》中出现的被动语态的分析,反映了被动语态通常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不愉快、不情愿的心情。这一时态的转换,也使得目标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此翻译策略在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被称为“转态译法”,此翻译策略使译文更为忠实通畅自然。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Taylor and e-Library,201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8.
[3]杨降.干校六记[M].三联书店,2015.
作者简介:刘璐璐(1992.1.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学校:山西师范大学,年级:研二,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