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阐述了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精神为指导,从概念引入、概念拆分、概念重组及概念理解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促成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生物学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凸显概念的传递,应将《课程标准》提出的50个重要概念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核心。然而,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过分强调概念的知识本位,缩短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使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概念的内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种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从概念引入、概念拆分、概念重组及概念理解应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构、理解及应用。
1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入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由于初中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实施重要概念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点来进行概念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编码、加工、处理和转换,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入概念。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材将此概念安排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教师可利用光合作用知识做铺垫,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先用PPT展示光合作用反应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光合作用原料、场所、产物、条件以及实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用于构建植物体外有哪些其他功能。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已感知的生物学事实,如夏天稻子收割完遇阴雨天气,稻谷堆发热的原因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关。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看似回顾旧知实则是学习新知的开始,直接明了,过渡自然。
2运用相关性的原则,拆分概念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课程标准中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提出的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达成《课程标准》对这一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初中学生抽象思维不成熟的认知特点,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来传递概念。人教版教材中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描述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教师运用相关性的原则,从呼吸作用的原料(氧气)、产物(二氧化碳)及发生场所(活细胞中)几方面来拆分概念。
教材中安排了3个演示实验。为促成学生对呼吸作用这一概念的建构,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笔者对实验进行了优化。具体优化如下:(1)将原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2)将原三个实验装置合一,用医疗废弃盐水瓶作为实验发生装置,在橡皮瓶塞上同时插上金属探针电子温度计和医用注射器;(3)增加对照组,用另一套同样装置装煮熟的大豆作为对照组;(4)优化产生了二氧化碳及消耗了氧气的检验方法:用注射器抽取二氧化碳,注射到废弃的医用安培瓶装的澄清石灰水中,盖上瓶盖,震荡;用燃着的卫生香替代燃烧的蜡烛;(5)实验中设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教师针对实验一“种子萌发释放能量”,提出系列问题:
①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种子有什么区别?
②温度的读数有什么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③能量来自何处?
关于实验二“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二氧化碳”的问题串:
①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②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什么气体存在?又有什么现象?
③两瓶现象不同说明什么?
关于实验三“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问题串:
①瓶中气体成分除二氧化碳有变化外,还有什么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②如何检验空气中氧气的成分的变化?
③用燃烧的卫生香深入两瓶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实验一,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串,指出萌发种子细胞是活的,煮熟的种子细胞是死的,萌发的种子中温度计读数改变而煮熟的种子中温度计读数不变。学生通过温度计不同的读数,直观地感受到萌发的种子的活细胞呼吸过程中有能量释放。根据实验二、实验三的现象,学生小组成员讨论分析,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3引导学生对科学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重组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获取的生物学事实进行抽象概括,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构。学生通过对绿色植物呼吸过程的实验探究,很好地感知了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学事实。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科学事实进行讨论分析,紧抓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及反应式等进行归纳概括,重组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科学事实进行交流讨论,对比分析,能说出:
①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 ②在氧气参与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三组实验结论加以综合概括,学生可清楚知道呼吸作用这一生理过程发生在所有绿色植物的活细胞中,其实质是在氧气参与下,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同时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用于细胞生命活动。对呼吸作用这一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分析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等过程建构而来,同时也为后面概念的应用与迁移打下基础。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理解概念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学习,学会解决问题,而且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解概念。
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初步学会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①农民为什么要经常给庄稼松土?
②当庄稼遇洪涝灾害时为什么要及时排水?
③新鲜蔬菜水果放在地窖为什么能延长保质期?
④水稻等粮食储藏时为什么要保持干燥?
⑤夜晚睡觉时,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这种做法科学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
①松土目的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有利根的呼吸。
②及时排涝,使根得到充足氧气,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③降低環境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延长水果蔬菜保质期。
④降低果实中水分含量,减弱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⑤做法不科学,夜晚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教师创设这些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建构的呼吸作用概念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知识的实用,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促成学生对已建构的概念的理解。
总之,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基础,生物学教师应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时,应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拆分、概念的重组和概念的应用理解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理解生物学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生物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生物学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凸显概念的传递,应将《课程标准》提出的50个重要概念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核心。然而,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过分强调概念的知识本位,缩短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使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概念的内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种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从概念引入、概念拆分、概念重组及概念理解应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构、理解及应用。
1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入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由于初中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实施重要概念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点来进行概念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编码、加工、处理和转换,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入概念。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材将此概念安排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教师可利用光合作用知识做铺垫,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先用PPT展示光合作用反应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光合作用原料、场所、产物、条件以及实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用于构建植物体外有哪些其他功能。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已感知的生物学事实,如夏天稻子收割完遇阴雨天气,稻谷堆发热的原因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关。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看似回顾旧知实则是学习新知的开始,直接明了,过渡自然。
2运用相关性的原则,拆分概念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课程标准中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提出的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达成《课程标准》对这一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初中学生抽象思维不成熟的认知特点,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来传递概念。人教版教材中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描述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教师运用相关性的原则,从呼吸作用的原料(氧气)、产物(二氧化碳)及发生场所(活细胞中)几方面来拆分概念。
教材中安排了3个演示实验。为促成学生对呼吸作用这一概念的建构,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笔者对实验进行了优化。具体优化如下:(1)将原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2)将原三个实验装置合一,用医疗废弃盐水瓶作为实验发生装置,在橡皮瓶塞上同时插上金属探针电子温度计和医用注射器;(3)增加对照组,用另一套同样装置装煮熟的大豆作为对照组;(4)优化产生了二氧化碳及消耗了氧气的检验方法:用注射器抽取二氧化碳,注射到废弃的医用安培瓶装的澄清石灰水中,盖上瓶盖,震荡;用燃着的卫生香替代燃烧的蜡烛;(5)实验中设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教师针对实验一“种子萌发释放能量”,提出系列问题:
①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种子有什么区别?
②温度的读数有什么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③能量来自何处?
关于实验二“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二氧化碳”的问题串:
①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②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什么气体存在?又有什么现象?
③两瓶现象不同说明什么?
关于实验三“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问题串:
①瓶中气体成分除二氧化碳有变化外,还有什么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②如何检验空气中氧气的成分的变化?
③用燃烧的卫生香深入两瓶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实验一,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串,指出萌发种子细胞是活的,煮熟的种子细胞是死的,萌发的种子中温度计读数改变而煮熟的种子中温度计读数不变。学生通过温度计不同的读数,直观地感受到萌发的种子的活细胞呼吸过程中有能量释放。根据实验二、实验三的现象,学生小组成员讨论分析,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3引导学生对科学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重组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获取的生物学事实进行抽象概括,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构。学生通过对绿色植物呼吸过程的实验探究,很好地感知了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学事实。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科学事实进行讨论分析,紧抓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及反应式等进行归纳概括,重组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科学事实进行交流讨论,对比分析,能说出:
①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 ②在氧气参与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三组实验结论加以综合概括,学生可清楚知道呼吸作用这一生理过程发生在所有绿色植物的活细胞中,其实质是在氧气参与下,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同时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用于细胞生命活动。对呼吸作用这一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分析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等过程建构而来,同时也为后面概念的应用与迁移打下基础。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理解概念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学习,学会解决问题,而且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解概念。
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初步学会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①农民为什么要经常给庄稼松土?
②当庄稼遇洪涝灾害时为什么要及时排水?
③新鲜蔬菜水果放在地窖为什么能延长保质期?
④水稻等粮食储藏时为什么要保持干燥?
⑤夜晚睡觉时,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这种做法科学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
①松土目的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有利根的呼吸。
②及时排涝,使根得到充足氧气,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③降低環境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延长水果蔬菜保质期。
④降低果实中水分含量,减弱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⑤做法不科学,夜晚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教师创设这些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建构的呼吸作用概念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知识的实用,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促成学生对已建构的概念的理解。
总之,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基础,生物学教师应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时,应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拆分、概念的重组和概念的应用理解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理解生物学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生物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