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要想主动的获取生物学知识,必须去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带学生到野外去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观察与思考”这一版块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结合“观察与思考”后面的讨论题的讨论;府的生物学知识。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观察与思考”组织课堂教学呢?
对此我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四、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学生思路的疏通引导
例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中,学生思考理解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时,往往认为自然选择的生物材料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变异的内容——环境引起的生物变异性状是不遗传的,通过再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确自然选择出的生物类型是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出现的变异类型,从而突破了学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充分利用“观察与思考”资料组织课堂教学,既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对此我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四、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学生思路的疏通引导
例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中,学生思考理解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时,往往认为自然选择的生物材料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变异的内容——环境引起的生物变异性状是不遗传的,通过再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确自然选择出的生物类型是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出现的变异类型,从而突破了学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充分利用“观察与思考”资料组织课堂教学,既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