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创新是写作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写作的灵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中学生的写作中存在着严重缺失创新性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写作创新必须切实把创新理念落实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去,重点把握以下五个着眼点:
1.命题创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在拟定作文题目时,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生活,选择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做到题目新鲜生动。平中见“新”是拟好作文题目的关键。怎样在“新”字上下工夫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叶圣陶的这段话揭示了作文命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新”,即以热点问题来命题。比如《姥姥的秘密》、《“狗拿耗子”新论》、《假如我来当妈妈》、《“吹毛求疵”赞》等,这些题目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他们接触过的人、事、物、景,不仅命题本身具有艺术性,而且学生写起来也会有内容。命题只有在“新”字上下工夫,渗透了创新意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此外,实中求“趣”也是拟好作文题目的重要法宝。文艺学家邓拓说过:“谁要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这就形象地说明要真正拟好一个作文题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实中求“趣”重在“趣”字上下工夫。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的自述”时,他给学生出的题目是:《(呵,哈,嘿,嗨),我这个人》,让学生从中选出不同的语气词与“我这个人”搭配成题目并写成文章。这样的题目既新颖又有趣,从不同的语气词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文章风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思想。
2.立意创新。立意创新是指确立文章的主题时要能创出新意。清代王夫之说:“意在笔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只有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崇尚愉快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就应当倡导这样的理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立意上的创新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切不可忽视,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苏洵父子曾以“六国论”统一题目分别写文章,但角度不同,立意各异。苏洵从六国与秦的关系着眼,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的观点;苏辙从六国相互间的矛盾入手,阐发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背盟友败约,以自相鼠灭”的见解;苏轼则从六国与统一以后的秦在历史上存在时间长短的比较上落墨,论证了秦较六国灭亡得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秦“堕名城,杀豪杰,不养士”。训练学生立意创新,就要让学生养成创造性、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善于多侧面地审视材料,进行思维的开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3.选材创新。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立意以及如何选取材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学生作文往往在这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选用的材料普遍雷同,诸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等等是学生作文中常举的例子。虽然这些材料也能说明问题,但总是使人感到似曾相识,这就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选择新颖的材料,尤其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是作文创新的必然要求。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就是说艺术创作要避免雷同,在选材上要自求创新。生活原本丰富多彩而且日新月异,只要用心留意观察,世上的所见所闻均可入文。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总之,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创新,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关心现实,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细心人”,并且能够把从现实中获得富有时代气息的活生生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4.写法创新。所谓写作手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它涉及的外延比较广,诸如象征、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都是写作手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法,就是同一文体也会有多种写法。就记叙文来说,可以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采用补叙、分叙、追叙等方法。同是顺叙既可以采用时间推移法、空间变化法,也可采用时空结合法、情节发展法等。同是分叙既可以采用逐个分叙法,也可采用交换分叙法、归类分叙法等。复杂一些的记叙除了上述手法外,还可以运用伏笔法、照应法、巧合法、反复法、夹叙夹议法。即便是同一文体也可以因文因题而有所变化,比如抑扬法就有欲扬先抑,也有欲抑先扬。议论文和说明文也都有许多写作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可以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各种方法,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有利于文章表达,任何方法都可以大胆采用。目前中学生作文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与公式化现象。很多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写记叙文总是那么平铺直叙的几大块,写议论文也总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近年来在学生中广泛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要想写好小散文,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边叙与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按照这种作文套路写出的虽然是不会出现较大失误的“保险文章”,但它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学生鲜活的创造力的丧失。
5.语言创新。语言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要有创新意识,使语言表达更臻于完美、更富有艺术的魅力。语言创新的途径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一是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作为养料不断地滋润自己。二是向生活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中的许多通俗语言尤其是一些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高度凝炼、生动形象,在文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表现力。三是巧用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可使文句整齐,增强文章气势,利于抒情,使人读来有酣畅之感,是散文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等则是记叙文、小说常用的;引用、设问、反问、对比等则经常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中。不管采取何种途径,语言创新都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总之,作文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写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积累和修养,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1.命题创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在拟定作文题目时,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生活,选择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做到题目新鲜生动。平中见“新”是拟好作文题目的关键。怎样在“新”字上下工夫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叶圣陶的这段话揭示了作文命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新”,即以热点问题来命题。比如《姥姥的秘密》、《“狗拿耗子”新论》、《假如我来当妈妈》、《“吹毛求疵”赞》等,这些题目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他们接触过的人、事、物、景,不仅命题本身具有艺术性,而且学生写起来也会有内容。命题只有在“新”字上下工夫,渗透了创新意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此外,实中求“趣”也是拟好作文题目的重要法宝。文艺学家邓拓说过:“谁要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这就形象地说明要真正拟好一个作文题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实中求“趣”重在“趣”字上下工夫。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的自述”时,他给学生出的题目是:《(呵,哈,嘿,嗨),我这个人》,让学生从中选出不同的语气词与“我这个人”搭配成题目并写成文章。这样的题目既新颖又有趣,从不同的语气词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文章风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思想。
2.立意创新。立意创新是指确立文章的主题时要能创出新意。清代王夫之说:“意在笔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只有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崇尚愉快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就应当倡导这样的理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立意上的创新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切不可忽视,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苏洵父子曾以“六国论”统一题目分别写文章,但角度不同,立意各异。苏洵从六国与秦的关系着眼,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的观点;苏辙从六国相互间的矛盾入手,阐发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背盟友败约,以自相鼠灭”的见解;苏轼则从六国与统一以后的秦在历史上存在时间长短的比较上落墨,论证了秦较六国灭亡得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秦“堕名城,杀豪杰,不养士”。训练学生立意创新,就要让学生养成创造性、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善于多侧面地审视材料,进行思维的开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3.选材创新。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立意以及如何选取材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学生作文往往在这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选用的材料普遍雷同,诸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等等是学生作文中常举的例子。虽然这些材料也能说明问题,但总是使人感到似曾相识,这就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选择新颖的材料,尤其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是作文创新的必然要求。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就是说艺术创作要避免雷同,在选材上要自求创新。生活原本丰富多彩而且日新月异,只要用心留意观察,世上的所见所闻均可入文。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总之,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创新,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关心现实,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细心人”,并且能够把从现实中获得富有时代气息的活生生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4.写法创新。所谓写作手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它涉及的外延比较广,诸如象征、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都是写作手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法,就是同一文体也会有多种写法。就记叙文来说,可以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采用补叙、分叙、追叙等方法。同是顺叙既可以采用时间推移法、空间变化法,也可采用时空结合法、情节发展法等。同是分叙既可以采用逐个分叙法,也可采用交换分叙法、归类分叙法等。复杂一些的记叙除了上述手法外,还可以运用伏笔法、照应法、巧合法、反复法、夹叙夹议法。即便是同一文体也可以因文因题而有所变化,比如抑扬法就有欲扬先抑,也有欲抑先扬。议论文和说明文也都有许多写作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可以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各种方法,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有利于文章表达,任何方法都可以大胆采用。目前中学生作文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与公式化现象。很多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写记叙文总是那么平铺直叙的几大块,写议论文也总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近年来在学生中广泛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要想写好小散文,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边叙与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按照这种作文套路写出的虽然是不会出现较大失误的“保险文章”,但它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学生鲜活的创造力的丧失。
5.语言创新。语言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要有创新意识,使语言表达更臻于完美、更富有艺术的魅力。语言创新的途径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一是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作为养料不断地滋润自己。二是向生活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中的许多通俗语言尤其是一些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高度凝炼、生动形象,在文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表现力。三是巧用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可使文句整齐,增强文章气势,利于抒情,使人读来有酣畅之感,是散文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等则是记叙文、小说常用的;引用、设问、反问、对比等则经常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中。不管采取何种途径,语言创新都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总之,作文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写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积累和修养,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