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数学教改园地,众多奇葩斗艳。“一切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成了人人争喊的口号。霎时间,数学教学顿时活跃了起来,老师们都在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而努力。但是,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多年来的数学教学,使我深切的体会到“课堂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舞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為依托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
精彩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绪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自我充分展示的结晶。学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无拘无束,完全张开求索的双臂,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而,我们要“蹲下身子”,给学生心里上的安全感;创建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幼稚,与学生一道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并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与师为友,不亦乐乎!
伤口在暴露无遗时会恶化,在洁布遮掩下才易愈合。对于学生的错误和过失,我们不能像判官那样条款式的严厉惩处,而应冷静对待,用爱心和智慧呵护他们的自尊,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拳脚相加。诚然,教育离不开批评,但真正有效的批评不等于激烈的“暴风骤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由此可见,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更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数学老师要模范地巧妙地组织语言,让一个个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跳动的音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与智慧,从而爱上老师,爱上这一学科。
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上课时我抱来了电视和录像机,给学生放起了魔术,同学们异常高兴,几分钟魔术节目之后,我告诉学生说,教他们也表演魔术,课堂沸腾起来了,我要他们随意解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把答案告诉我,我就能说出他们解的什么方程,一个、两个……同学们纷纷把答案告诉我,我都快速准确说出了方程,同学们都很惊讶,请求我说出其中的奥秘,不到二十分钟,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抓住了学生心灵,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同时,作为数学学科,如果不引领学生思考,课堂将会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将产生厌学情绪,倘真如此,学生连起码的基础都难掌握,更不用说提高能力了。可是我们教者在考试、教学任务的要求下,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三尺讲台这快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学生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怎么能真正领会知识的联系呢?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这里用了8个强调,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动力之源,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并进而创造。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巧设课堂疑问
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问的巧妙,那么课堂提问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也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怎样才算问的巧呢?影响问题设计的因素是复杂的,但问题设计仍然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
首先,问题设计必须符合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其次,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提出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环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不同三角形特征的认识,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处理:课前准备:三个信封,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这3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相等的,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
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改革永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我坚信:始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一定会让课堂更精彩,一定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营造和谐氛围
精彩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绪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自我充分展示的结晶。学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无拘无束,完全张开求索的双臂,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而,我们要“蹲下身子”,给学生心里上的安全感;创建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幼稚,与学生一道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并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与师为友,不亦乐乎!
伤口在暴露无遗时会恶化,在洁布遮掩下才易愈合。对于学生的错误和过失,我们不能像判官那样条款式的严厉惩处,而应冷静对待,用爱心和智慧呵护他们的自尊,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拳脚相加。诚然,教育离不开批评,但真正有效的批评不等于激烈的“暴风骤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由此可见,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更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数学老师要模范地巧妙地组织语言,让一个个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跳动的音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与智慧,从而爱上老师,爱上这一学科。
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上课时我抱来了电视和录像机,给学生放起了魔术,同学们异常高兴,几分钟魔术节目之后,我告诉学生说,教他们也表演魔术,课堂沸腾起来了,我要他们随意解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把答案告诉我,我就能说出他们解的什么方程,一个、两个……同学们纷纷把答案告诉我,我都快速准确说出了方程,同学们都很惊讶,请求我说出其中的奥秘,不到二十分钟,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抓住了学生心灵,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同时,作为数学学科,如果不引领学生思考,课堂将会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将产生厌学情绪,倘真如此,学生连起码的基础都难掌握,更不用说提高能力了。可是我们教者在考试、教学任务的要求下,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三尺讲台这快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学生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怎么能真正领会知识的联系呢?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这里用了8个强调,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动力之源,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并进而创造。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巧设课堂疑问
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问的巧妙,那么课堂提问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也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怎样才算问的巧呢?影响问题设计的因素是复杂的,但问题设计仍然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
首先,问题设计必须符合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其次,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提出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环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不同三角形特征的认识,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处理:课前准备:三个信封,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这3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相等的,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
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改革永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我坚信:始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一定会让课堂更精彩,一定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