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对“教什么”的理解,决定了“怎么教”的内容。这是新课程在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以往“抓纲依本”的提法,体现了教师重视教学意识,即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却很淡漠,这是应予以足够重视的。
2 根据教学对象科学处理教学内容,不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目中无人”的教学,往往表现为“教死书”、“死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利教”,而不是教教材。
(1)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数学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创造性地“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度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师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 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①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园,怎么画圆。
②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问,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商店购物情境,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在活动中感受买69元的物品付70元找回1元,买97元的物品付100元找同3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整百数,然后减去多加的数或加上少加的数计算简便。真实生动的生活再现,帮助学生扫除了思维障僻,学生兴致高,也学得快。
③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真正带领学生去路口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一下一个方向5分钟内车辆的通过情况,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分析,及时引导:假如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画圈,三角形)为什么这些方法没有被人采用,画“正”字方法有什么好处?身临其境的学习,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有趣。
2 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①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②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让学生找找我们人体上存在的比;学习了平均数后,让学生给教师这节课打打分,再计算一下平均分。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 让学生多思
许多教师在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领会到意思,就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一时解答有误或答不出。老师便迫不及待提供正确答案,思考过程犹如蜻蜓点水。而在教学中,则应该提倡学生的“多思多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认真地去分析比较,其次要从题目结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对两类应用题的比较进行归纳小结,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适度的评价。
2 让学生多动
“动”是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如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发现规律,这些都是是动的重要方面。“动”的效果要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讲解。而算一算、折一折、量一量、摆一摆、找一找、拼一拼、比一比等更应该是数学课上常开展的活动。同时,不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同桌说悄悄话等活动也为创新教学增加了不少动感。
3 让学生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多说都是主体精神得以发挥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老师应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如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要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去发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胜过教师的左强调右注意。
4 找准拓长点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知识间均有一条线索相联系,每一节数学课,作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环节,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例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改变例题(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的出示方法,先出示1分米的线段教具,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来表示它,学生可以回答出十几种答案,而且总结出:它的表示方式有很多种,并且都表示1分米。这样的开放性例题不但很快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集思考、分析、推理、结论为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于课本例题的内涵。
责任编辑 张华伟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对“教什么”的理解,决定了“怎么教”的内容。这是新课程在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以往“抓纲依本”的提法,体现了教师重视教学意识,即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却很淡漠,这是应予以足够重视的。
2 根据教学对象科学处理教学内容,不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目中无人”的教学,往往表现为“教死书”、“死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利教”,而不是教教材。
(1)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数学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创造性地“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度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师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 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①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园,怎么画圆。
②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问,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商店购物情境,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在活动中感受买69元的物品付70元找回1元,买97元的物品付100元找同3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整百数,然后减去多加的数或加上少加的数计算简便。真实生动的生活再现,帮助学生扫除了思维障僻,学生兴致高,也学得快。
③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真正带领学生去路口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一下一个方向5分钟内车辆的通过情况,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分析,及时引导:假如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画圈,三角形)为什么这些方法没有被人采用,画“正”字方法有什么好处?身临其境的学习,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有趣。
2 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①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②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让学生找找我们人体上存在的比;学习了平均数后,让学生给教师这节课打打分,再计算一下平均分。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 让学生多思
许多教师在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领会到意思,就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一时解答有误或答不出。老师便迫不及待提供正确答案,思考过程犹如蜻蜓点水。而在教学中,则应该提倡学生的“多思多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认真地去分析比较,其次要从题目结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对两类应用题的比较进行归纳小结,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适度的评价。
2 让学生多动
“动”是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如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发现规律,这些都是是动的重要方面。“动”的效果要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讲解。而算一算、折一折、量一量、摆一摆、找一找、拼一拼、比一比等更应该是数学课上常开展的活动。同时,不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同桌说悄悄话等活动也为创新教学增加了不少动感。
3 让学生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多说都是主体精神得以发挥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老师应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如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要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去发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胜过教师的左强调右注意。
4 找准拓长点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知识间均有一条线索相联系,每一节数学课,作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环节,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例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改变例题(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的出示方法,先出示1分米的线段教具,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来表示它,学生可以回答出十几种答案,而且总结出:它的表示方式有很多种,并且都表示1分米。这样的开放性例题不但很快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集思考、分析、推理、结论为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于课本例题的内涵。
责任编辑 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