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们的语文!

来源 :教育界·教师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语文常谈》,学习用提炼关键词、标画关键句、绘制思维导图、做评点标注等方法阅读学术著作,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经验。
  (2)通过梳理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介绍事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前世今生,提高學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现艺术的敏感度,根植家国情怀。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积累:利用假期阅读《语文常谈》并做读书笔记。
  (2)表达与交流
  ①梳理各章节的知识要点,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组内或班内介绍。
  ②选择有价值的话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通过语言现实例证自己的观点。
  (3)综合实践——走进语言现场
  ①欣赏语言表现艺术,探寻其中包含的语言知识点,提高语言辨别敏感度和语言艺术欣赏力。
  ②尝试画字,发挥学生对汉字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引导,加深对汉字的认知。
  ③写作有关语言的学术小论文。
  3.设计说明
  本学习任务计划安排6课时。
  《语文常谈》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类书籍,虽然它篇幅较小,但对习惯了文学类阅读的高中生来说,阅读偏重知识传授的学术著作是枯燥的、乏味的。就其难易程度来讲,并不是很难,但学生很容易因为畏难心理,放弃对书本的阅读,以一句“看不懂”来逃避对学术著作类书籍的研究。所以,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必须“激趣”,以纾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所以在进行《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读全书,提醒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做读书笔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并不断接受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试错”已有阅读经验,让学生发现已有的阅读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书籍,我们应该发现并积累更多的阅读方法以方便阅读,从而对书籍类型及阅读有更清醒的认识。
  1964年,吕叔湘先生应《文字改革》月刊之邀连载了八篇有关语言、文字常识的文章,《语文常谈》的八个章节就由这八篇文章组成,每一个章节论述一个语言问题。作为论述类文章,《语文常谈》各章节条理清楚,例证翔实,语言通俗易懂,是很容易理解的,唯一的难题是学生不熟悉论述对象,所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章节阅读,在分别梳理了各章语言点后再在更高层级上俯瞰“语文”这个整体。
  《语文常谈》所讲述的内容是大一中文系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我们并不想把大学的内容搬到高中课堂上对高中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语言知识点来增加学生对学习中尤其是生活中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习得汉语及汉字中传承的中国文化,厚植乡土情怀,根植家国情怀,所以我们会设计多样的语言及文字的体验研究课。
  二、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每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是观众最期待最喜欢的节目之一,2019年央视春晚相声《妙言趣语》更是利用语言艺术给观众带来无限欢笑。套用一句时髦的话便是“厉害了,我们的语文!”你认为,除岳云鹏、孙越配合默契,相声演员表演精彩之外,为什么仅仅靠语言就可以博得满堂喝彩?语言本身的“妙”和“趣”又在哪里?
  2.任务框架
  3.设计说明
  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该为学生服务,在设计课程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阅读经验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课程方案。
  那对于《语文常谈》,学生的畏难心理到底来自哪里?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学术著作类书籍是阐述专业问题的书籍,专业性强,理论性高,非专业人士阅读此类书籍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二是我国向来不重视语言。古代全才的标准是能文能武,文能诗词歌赋,武能带兵打仗。诗词歌赋是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语言本体。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较为重视“文”而忽略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学生仅有的一点语言学知识来自英语学习的知识积累,所以高中生阅读《语文常谈》会觉得知识点多,枯燥无味。
  三是所谓的“很难”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以为汉语是自己从小说到大的语言,自己可以遣词造句,可以写文章,对汉语的认知是全面的,无需再像学英语那样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下,老师不教,高考不考,就更没有学习的必要了,所以会以“很难”为借口拒绝阅读学术著作类书籍。
  为此,我们在设计时只有一个出发点:我们不期望学生成为语言学专业人士或语言学家,只希望学生在逐步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体悟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乐趣。
  《语文常谈》是一本只有129页的小册子,吕叔湘先生并没有用较多的专业术语,每说明一个语言知识点必用翔实的语言现象例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特别适用初入语言学大门的高中生阅读。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是总括,介绍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要两条腿走路。第2—7章介绍语文,第8章介绍文字改革。
  根据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的知识架构,结合我们的出发点,我们将课程设计为三个板块。一是“我们的汉语”,照应“语文”的“语”,主要是通过阅读讨论梳理语言知识点,了解语言本体。二是“我们的汉字”,照应“语文”的“文”,主要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学得汉字文化。这两个板块重在知识的梳理,旨在让学生深化对语言和文字的了解。三是“我们的语文”,这是活动与体验板块,旨在让学生感悟方言的魅力,利用方言、社会流行语、古代经典表达写就语言艺术作品,体悟语言妙趣。
  三、学习资源与线上支持
  1.学习资源
  (1)必读
  吕叔湘《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模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廖文豪《汉字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西莉《汉字王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许慎(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4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华书局1988年版。
  2.线上支持
  (1)“汉典”网站推荐
  (2)中文台词网等推荐
  四、学习活动示例
  1.活动
  (1)活动1:我们的汉语
  学术著作类书籍不易懂,至少要阅读三遍才能“见其义”。第一遍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阅读,利用已有阅读经验做读书笔记;第二遍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每一个章节进行梳理,最好能自己举例;第三遍小组讨论,小组选择思路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有困惑的语言知识点或有趣的语言现象面向全班進行介绍,要求有例证。我们相信,经过三遍的阅读及讨论,学生应该大概了解语言知识点。
  (2)活动2:我们的汉字
  汉字经历了由画到写的过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看起来就像一幅画。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中的《文字王国中的“人”》及其他语言实例向学生介绍文字的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在学生对造字法和用字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人选三个字进行相关文字及文化想象,用画图及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解说。各小组在深刻讨论的基础上做成手抄报,并向全班交流汇报。
  (3)活动3:我们的语文
  这是综合实践板块,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语言使用的实践活动:一是绘制班级的方言地图,分享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点,体悟方言的味儿;二是欣赏央视春晚相声《妙言趣语》,找出并讨论里面涵盖的语言知识点;三是结合方言、古代经典表达、当代流行语等编写一个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排演后全班汇报。
  2.评价
  (1)活动1:我们的汉语
  ①个人阅读笔记:应包括章节题目、主要内容摘抄、记录不懂的问题、书写等几个方面,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评定等级。
  ②思维导图:个人思维导图评定等级,小组汇报优秀思维导图给小组加分。
  ③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加小组分。
  (2)活动2:我们的汉字
  ①个人画字:依据图形的相似性、文字说明的合理性,给予百分制打分。
  ②小组展图:依据手抄报的美感度、黑板展示的合理性,给优胜小组加分。
  (3)活动3:我们的语文
  ①绘制班级方言地图:为能举出特色方言实例的个人加小组分。
  ②写作语言艺术节目剧本:根据语言的美感、逻辑合理性、剧本趣味性等方面给予百分制打分。
  ③合作汇报演出:为上台表演的同学加小组分。
  3.教学提示
  五、综合测评
  1.综合测评
   任选一种语言现象或当代流行的语言热点问题进行评析,要求摆事实,分析合理,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少于800字。
  2.参考答案和评价思路
  我们并不需要学生写出专业的学术论文,而是希望学生看到一种语言现象,能够分析语言背后的原因,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专业的解释,逻辑思路清晰合理。
  3.设计说明
  学术著作类书籍区别于文学类书籍,学术著作类书籍的综合测评就应区别于一般的读后感,测评里要有学生对语言及语言现象的观察并能做出合理解释。比如近来流传的新版教材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改为“shuāi”,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改为“xié”,学生持什么观点?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语言及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和掌握程度。我们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水平和专业小论文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受小组教学的限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的分值最好只有一种,这样有利于将同一名学生的所有成绩相加,读完整本书时,更能直观地看出一名学生的活跃度和学习情况。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每当会意,便怡然自得。”通过强调语言学习及研究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做学术研究就是探知为什么,只有将问题想明白了,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才会更深刻。
其他文献
“距离产生美”是审美艺术中的名言。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科任老师、家长及名利,能否保持合适的距离,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必须要有距离意识,把握好尺度。    一、与全体学生要保持“零距离”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对话的活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管理好班级,学生是关键。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班主任应与全体学生保持“零距离”,树立“学生贴心人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育项目活动当中,如何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小学生对于生命意识,安全的认知能力,也是教材当中应该开展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如何帮助小学生全面的提升体育生命意识,发展每一个孩子体育能力,将生活、学习与体育锻炼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成为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一大亮点。本篇文章将会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
【摘要】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竹竿舞属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把它引进培智学校当作一门课程来开发和运用,不仅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学校的课程,而且对培智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竹竿舞;培智学校;辐射作用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竹竿舞)进培智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A07
【摘要】主题式教研活动是园本课程建设实践的需要,是教研品质提升的需要,同时是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主题式教研通过“共看、共研、共想”三部曲,实现了教研活动的整体改造和实践创新,提升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主题式教研;园本课程;专业成长  主题式教研是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通过主题式的研讨,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态。主题式教研活动突出教育教学
【摘要】研学课程与劳动教育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上指向一致。加强研学和劳动教育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着力点之一。文章在课程统筹设计、整合实施的过程中,从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进行多课程联动深度开发研学项目,运用“3阶3 6项”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三大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研学课程;劳动教育;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让学生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文化、信息多元并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如何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体验,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社会发展的洪流和冲击中得以发展,成为当前建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任务,其中社会课首当其冲,需要对此学科的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审视。    一、 对“价值”、“文化
【摘要】学校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积淀,而且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建立便于“控制”的规范,更不是为了“造势”或“展示”,其真正价值应该是点燃师生的心灵,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办学特色,应在科学管理体系中发展壮大,创建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学校。  【关键词】体系管理;特色教育;办学思想  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以及立足于社会,离不开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立
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人民教育》2006年2月)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的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正如编辑在刊首的按语所说,“她总能把一篇短小,甚至略嫌寡淡的课文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
《螳螂捕蝉》应该说是一篇老课文,说它老,原因有二,一是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已经很有些时候了;二是这篇文章已经被不少老师作为公开课教学过。所以对待它,我并不陌生,但是也一直没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教学的方法。过去不少教师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螳螂捕蝉”道理的体悟上,最多再拓展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除此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更语文、更有实效的东西。  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笔者认为它主要的功用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虽
知识源于人的生活实践,理应回归人的精神生命,但在实际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远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知识意义的丧失。出现这一现象,既有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客观上的缺失,也有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观上的缺失。本文分别从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和教师主教学行为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用主观努力去弥补知识意义的客观缺失的一些途径。  一、 知识意义的内涵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