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去寻找解决的方案,揭示内在规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使用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知识面,又可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复习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条件等相关知识后,可以展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相似三角尺,通过移动让学生感知两模型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建构三角模型,以小见大。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连贯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建立关联,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笔练:解下列方程①x2-x+1=0②6x2+5x+1=0 ③ax2+bx+c=0然后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动脑后争相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会发现韦达定理,这样先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学习根与系数的关系顺理成章,也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三、设计问题要把握好 “频度”和“坡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适时提问。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五、提问应做到及时、适当、自然、精炼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以便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交大开元铜川阳光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去寻找解决的方案,揭示内在规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使用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知识面,又可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复习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条件等相关知识后,可以展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相似三角尺,通过移动让学生感知两模型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建构三角模型,以小见大。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连贯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建立关联,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笔练:解下列方程①x2-x+1=0②6x2+5x+1=0 ③ax2+bx+c=0然后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动脑后争相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会发现韦达定理,这样先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学习根与系数的关系顺理成章,也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三、设计问题要把握好 “频度”和“坡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适时提问。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五、提问应做到及时、适当、自然、精炼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以便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交大开元铜川阳光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