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色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照本宣科、追求唯一答案的现象,导致课堂异常无趣、机械与僵化。“动态教学”是突破目前教学窘境的有效策略。“动态教学”的课堂以“简单”引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讨论”升华,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误区”求真,让学生在矛盾中悟出真知。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动态教学 简单 讨论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21
  语文教学,是学生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闭门造车,只凭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备好课写好教案,有些甚至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或者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表现,所提的问题,不管学生的答案怎样,都不合教师的心意。教师就希望学生答出自己所要的答案,且是唯一的答案。这样使本应鲜活灵动、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无趣、机械与僵化。“动态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由教师照本宣科,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特点以及知识能力、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动态教学”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敢于暴露课堂中的意外,再现“原汁原味”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起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有趣的“动态教学”中来。
  一、以“简单”引航
  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会有些简单、肤浅。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把这种状况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比如,在一年级口语交际《如何处理垃圾》的教学中,教师问:“垃圾从哪里来?”一年级的小朋友自然而然想到:同学们随便扔的纸,铅笔屑随地丢,地上就有了垃圾。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回答,但教师却能抓住这一个简单的回答——教室有垃圾,追问学生:操场有吗?有什么垃圾呢?树叶从哪里来呢……这些问题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思维的闸门也立刻被打开:操场上的垃圾是从别的地方吹来的,树叶是从树上落下来的;家里的垃圾有鱼骨头、菜梗等。教师抓住了这简单的回答,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打开思路,使学生获得出了更加有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答案,最后明白了垃圾是如何产生的,解决了垃圾的分类处理等问题。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教师,不要轻易放过每一点看似简单的答案,它可能是很多问题的引子,是真理的导火索,是起航灯。教师及时而智慧抓住“引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有所得,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
  二、让“讨论”升华
  因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同一问题有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要遏制,更不能抹杀,应及时把握良机,抛出问题以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碰撞、融合。例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中的这一段: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盲姑娘没有见过贝多芬,他们不认识,为什么她能猜到这是贝多芬呢?
  生1:从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我感觉到盲姑娘听得很认真。
  生2:盲姑娘酷爱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肯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贝多芬先生弹的。
  师:说到知音,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钟子期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能从琴声里听出高山流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且只听了一遍贝多芬弹琴,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贝多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贝多芬呢?
  生1: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音乐已经让他们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自己就是贝多芬,只要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2: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
  可见,教师要善于捕捉师生讨论中闪耀出的火花,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心灵碰撞,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三、从“误区”求真
  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可利用的因素,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及时纠正;以学生错误的答案为前提,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在误区中抽丝剥茧,悟出真知。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片段——
  生:“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的“逼近”一词,我觉得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师:为什么呢?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理;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根本谈不上逼近。“逼近”有时候,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的,小船走得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轻松,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看来值得研究。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榕树正是茂盛时期,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很好,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样,作者早就听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那一天的出船让作者非常兴奋,也非常急切地想看到这株大榕树,有“紧迫,速度快”之意。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逼近”一词能突出榕树之大,也能突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师:从“逼近”这个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因此,在阅读中多问多思,我们一定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教师抓住了课堂教学中这一误区,以自己对课文敏锐的思考,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引线搭桥,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课文中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共鸣。
  “动态教学”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而全面地设计教学,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灵活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将这些课堂上的“不速之客”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动态教学”的课堂,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势而为的理念,要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掌握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烁着创造的光辉。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说明性文章习作指导中,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夯实阅读中的表达方法指导,在有效链接语言训练点中,让学生了解表达方法;从“说”练起逐步过渡到“写”,将“说”贯穿于“写”之中,让学生课余练法;在循序渐进、扎实细致的指导中,使学生掌握运用方法,从而形成“有法可依”的说明性文章习作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 说明方法 习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解析,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读文本,抓单元、依学情、研内容、扣教材,教师应一步步引领学生达到整体感悟。  [关键词]情感 例谈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9  根据“阅读教学要看得见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看得见学习有过程、有层次,看得见听说读写
[摘 要]《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有关“中华民风民俗”的略读课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可把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课程资源 典型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民风民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虚实相生,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课堂沉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沉默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如何把课堂沉默的艺术演绎精彩呢?  一、为保障教学而沉默  1.用沉默来严肃课前纪律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即使上课预备铃声响起,一时也难以安静下来。此时,教师不必大声斥责制止,也不能置之不理,急于开始上课。教师可以先肃立讲台,同时用目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母子三人为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故事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对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的刻画特别细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危急、紧张的情节,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内心
[摘 要]“真学课堂”包括真教、真学、互动三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想法变为行为,将知识与技能、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互助学习 真学课堂 真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7  何为“真学课堂”?“真学课堂”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真学课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市面上有许多作文指导书,小学生作文以这一系列的写作指导书籍为拐杖,靠船下篙,也不失为学习写作的一条途径。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对创作来说,种种死板的教条和指导提纲也是一种束缚和伤害。  很多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纯粹为作文而作文,根据习作的命题从相关的作文选中挑选一篇,同题材、同体裁、同结构,只是换了一个人物、一个时间,以“旧瓶装旧酒”。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些现象:重分析,轻吟悟;重理解,轻朗读;重延伸,轻文本;重知识,轻积累;重内容,轻表达。这些现象提醒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阅读的定位问题。其实任何阅读教学模式都不能偏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文为本、以生为本,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融为一体,才是归“本”求真的阅读教学。我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
[摘 要]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的文章,教师可以从立足体验,丰富阅读入手,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换位思考,唤醒体验;紧扣语言,切己体验;巧妙补白,丰富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学习 丰富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第八次》是一个外国历史故事,故事发生
儿童是纯真的天使,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和探索激情,因此他们都是带着对学习的真诚向往走进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以保持孩子的童真为己任,把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活泼、妙趣横生,努力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找到放飞自由梦想、展示个性自我的一方沃土。  一、投入真情,寻觅文本趣味  儿童是单纯的、善感的,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觅得其中的真趣味,实现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