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三方面分析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28-1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往往会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并没有通过探索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枯燥、机械的训练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数学课程的普及性、发展性从何谈起?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必须注重“三化”—─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
一、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数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泉,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当然,教师在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时应明确一个“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将“生活化”作为数学课堂单一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生活化”的情境必须有浓浓的数学味,从而避免虚幻的倾向。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自主探索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觉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中,从而产生探究欲。如二年级《观察物体》,教学时首先出示教室的两张前后照片,提问:“你能看出两张照片哪一幅是站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幅是站在教室后面拍的?”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所处的教室里的生活情境,结和生活经验很快发现书包是一个重要的判别依据,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问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实践课《农村新貌》时,我首先带学生走进“幸福村”的情境。农村中的情景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接着提问:“‘幸福村’真漂亮,你能根据人物的对话提一些问题吗?”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并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化
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快乐。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能够化解沉闷、枯燥的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游戏中学生的表现欲大为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游戏来包装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使教学效果增色不少。但必须注意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不能过多注重形式,表面上学生玩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从中学到数学知识。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切入点,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游戏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而定,不应采取“一刀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其主要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采取游戏导入,直观形象,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与旋转》时就采用了游戏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出示生活中能够旋转和平移的事物,而是采取猜谜抢答的方式。教师将所猜之物编成谜语,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抢答。课堂上教师没念题之前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最终在教师的描述和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中将六个平移和旋转的事物一一用电脑呈现。这种游戏导入为整个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2.游戏巩固,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传统数学教学在巩固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做题,这种机械的模仿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将巩固练习融于游戏,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转圆盘的电脑游戏,将巩固题设计在盘面中的“听”“猜”“画”“辨”四个区域中,娱教寓乐,师生其乐融融。
三、操作化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展观摩、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推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数学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算理,帮助老师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是数学活动中的操作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
1.重视教师指导
低年级学生处于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初期,对于操作活动,他们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操作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指导必须适当,可以是方法上的指导,策略上的指导,而不能全盘包办,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何谈起?如教学三年级《周长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可以设计测量腰围这一环节。但是对于腰围学生没有相应的表象作支撑,而且他们缺乏一定的测量技巧,这是测量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做一定的示范。
2.重视操作结论的总结
操作活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学生在经历操作后都会有自身的发现,如果教师不总结,学生的发现就是零散的。经历操作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中智慧,让学生得出操作后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28-1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往往会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并没有通过探索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枯燥、机械的训练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数学课程的普及性、发展性从何谈起?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必须注重“三化”—─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
一、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数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泉,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当然,教师在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时应明确一个“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将“生活化”作为数学课堂单一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生活化”的情境必须有浓浓的数学味,从而避免虚幻的倾向。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自主探索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觉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中,从而产生探究欲。如二年级《观察物体》,教学时首先出示教室的两张前后照片,提问:“你能看出两张照片哪一幅是站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幅是站在教室后面拍的?”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所处的教室里的生活情境,结和生活经验很快发现书包是一个重要的判别依据,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问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实践课《农村新貌》时,我首先带学生走进“幸福村”的情境。农村中的情景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接着提问:“‘幸福村’真漂亮,你能根据人物的对话提一些问题吗?”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并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化
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快乐。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能够化解沉闷、枯燥的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游戏中学生的表现欲大为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游戏来包装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使教学效果增色不少。但必须注意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不能过多注重形式,表面上学生玩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从中学到数学知识。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切入点,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游戏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而定,不应采取“一刀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其主要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采取游戏导入,直观形象,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与旋转》时就采用了游戏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出示生活中能够旋转和平移的事物,而是采取猜谜抢答的方式。教师将所猜之物编成谜语,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抢答。课堂上教师没念题之前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最终在教师的描述和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中将六个平移和旋转的事物一一用电脑呈现。这种游戏导入为整个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2.游戏巩固,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传统数学教学在巩固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做题,这种机械的模仿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将巩固练习融于游戏,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转圆盘的电脑游戏,将巩固题设计在盘面中的“听”“猜”“画”“辨”四个区域中,娱教寓乐,师生其乐融融。
三、操作化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展观摩、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推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数学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算理,帮助老师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是数学活动中的操作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
1.重视教师指导
低年级学生处于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初期,对于操作活动,他们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操作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指导必须适当,可以是方法上的指导,策略上的指导,而不能全盘包办,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何谈起?如教学三年级《周长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可以设计测量腰围这一环节。但是对于腰围学生没有相应的表象作支撑,而且他们缺乏一定的测量技巧,这是测量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做一定的示范。
2.重视操作结论的总结
操作活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学生在经历操作后都会有自身的发现,如果教师不总结,学生的发现就是零散的。经历操作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中智慧,让学生得出操作后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