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往往有欲教无辞、力不从心之感,能否借助他人,借助大师,借助名篇佳作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呢?
二、阅读教育的内涵及目标定位
经历了类似上述阅读教育的大量实践,我对阅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有了愈加明晰的认识。阅读教育是从教育出发的阅读,是在阅读中进行的教育。阅读是教育的途径,教育是阅读的目的。阅读教育可以看成是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提升,但阅读教育与阅读教学在阅读的目标、任务、方式、要求等诸多方面又各不相同,或虽有交叉重叠但又各有所侧重。阅读教育以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学生提供精神素养,不布置阅读思考题,不必写读后感,没有阅读之外的任何负担和功利性考虑,是一种纯粹的“无为”阅读,在阅读中,心灵是舒展的,这样的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而非负担。
阅读教育,其目的不妨借用《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希图通过阅读,使学生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并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使思想和生活达到崇高的境界。
三、阅读教育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鉴于中学生日常时间安排比较挤,课业负担重,在安排阅读时,必须考虑经济性。首先就是选材要经济。选材坚持以精短、典型、凝练、高密度、大信息量为标准,以短篇为主,长篇选段,多篇选辑,可以改写、缩写,尽可能提供最大量有价值的阅读信息。
2、渗透性原则。阅读教育意义下的阅读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占常规课时,可以与学科教学尤其是文科教学相结合。在提供给学生的背景材料和扩展阅读中都可以渗透阅读教育。班会上、上课前……总之,阅读教育无时不在。这种渗透性也体现了时间利用上的经济性。
3、兴趣性原则。语文“统编”味同嚼蜡,政治课一幅“死板脸”。沉重的学习重压下要叫学生愿意阅读,就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学习”之余都愿意看“闲书”,而阅读教育提供的正是这样的“闲书”。“闲书”的内容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趣味盎然,只要你看,哪怕随便翻翻,都会受其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实行着思想的改造和对心灵的重塑。
四、阅读材料的集成
资料来源有三:学校图书室、学生、教师。其中,图书室应是资料的主要来源,学生方面可发动多订点报刊杂志。每人订一种,全班就有50多种,辟建班级报刊库,实行“私有共享”,可丰富资料来源。我把这些材料称为“原创性资料”。
除原创性资料外,教师可以动笔自己写一点儿。师创性资料尽管数量有限,但由于出自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读来亲切。学生作文及其他创作文字可印发、传阅、交流。自创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得到有效开发与提升的过程。
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都要经过教师理读,以便对文章的价值和適用性进行评估,选取那些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塑造学生人格、培育人文情怀有益的篇什,并对所选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剪辑重组,添加导语、提示、勾划圈点,做出鉴赏评品,充分发掘文章的意蕴和精妙,体现教师理读的成果。
经过改造后的素材,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了“维化”补充进必需的钙、碘、锌、铁,营养更加丰富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
五、阅读教育的延伸
如前所述,阅读教育即教育的阅读,阅读就是一切,通过饶有兴趣的阅读,在漫不经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对灵魂的自我塑造。在阅读的基础上,如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班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申、点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往往有欲教无辞、力不从心之感,能否借助他人,借助大师,借助名篇佳作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呢?
二、阅读教育的内涵及目标定位
经历了类似上述阅读教育的大量实践,我对阅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有了愈加明晰的认识。阅读教育是从教育出发的阅读,是在阅读中进行的教育。阅读是教育的途径,教育是阅读的目的。阅读教育可以看成是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提升,但阅读教育与阅读教学在阅读的目标、任务、方式、要求等诸多方面又各不相同,或虽有交叉重叠但又各有所侧重。阅读教育以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学生提供精神素养,不布置阅读思考题,不必写读后感,没有阅读之外的任何负担和功利性考虑,是一种纯粹的“无为”阅读,在阅读中,心灵是舒展的,这样的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而非负担。
阅读教育,其目的不妨借用《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希图通过阅读,使学生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并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使思想和生活达到崇高的境界。
三、阅读教育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鉴于中学生日常时间安排比较挤,课业负担重,在安排阅读时,必须考虑经济性。首先就是选材要经济。选材坚持以精短、典型、凝练、高密度、大信息量为标准,以短篇为主,长篇选段,多篇选辑,可以改写、缩写,尽可能提供最大量有价值的阅读信息。
2、渗透性原则。阅读教育意义下的阅读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占常规课时,可以与学科教学尤其是文科教学相结合。在提供给学生的背景材料和扩展阅读中都可以渗透阅读教育。班会上、上课前……总之,阅读教育无时不在。这种渗透性也体现了时间利用上的经济性。
3、兴趣性原则。语文“统编”味同嚼蜡,政治课一幅“死板脸”。沉重的学习重压下要叫学生愿意阅读,就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学习”之余都愿意看“闲书”,而阅读教育提供的正是这样的“闲书”。“闲书”的内容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趣味盎然,只要你看,哪怕随便翻翻,都会受其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实行着思想的改造和对心灵的重塑。
四、阅读材料的集成
资料来源有三:学校图书室、学生、教师。其中,图书室应是资料的主要来源,学生方面可发动多订点报刊杂志。每人订一种,全班就有50多种,辟建班级报刊库,实行“私有共享”,可丰富资料来源。我把这些材料称为“原创性资料”。
除原创性资料外,教师可以动笔自己写一点儿。师创性资料尽管数量有限,但由于出自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读来亲切。学生作文及其他创作文字可印发、传阅、交流。自创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得到有效开发与提升的过程。
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都要经过教师理读,以便对文章的价值和適用性进行评估,选取那些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塑造学生人格、培育人文情怀有益的篇什,并对所选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剪辑重组,添加导语、提示、勾划圈点,做出鉴赏评品,充分发掘文章的意蕴和精妙,体现教师理读的成果。
经过改造后的素材,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了“维化”补充进必需的钙、碘、锌、铁,营养更加丰富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
五、阅读教育的延伸
如前所述,阅读教育即教育的阅读,阅读就是一切,通过饶有兴趣的阅读,在漫不经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对灵魂的自我塑造。在阅读的基础上,如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班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申、点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