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需注重“五?策略:衔接学生的已知——架起物理学习的“心”桥;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中学”生成物理新知;琢磨学生的难点——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多变“教”与“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这一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0(S)—0031—3
初二学生刚开始学物理时,兴趣都很浓,随着内容的增加,部分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实验能力弱,学生恐惧综合题,在新情景中不适应。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为之思考和琢磨,进行解决和改进。下面以《磁体与磁场》教学为例,谈谈“以生为本”的物理教学设计“五策略”。
1 衔接学生的已知一架起物理学习的“心”桥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很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则更加重要。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只能说要千方百计弄清楚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不要以.为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我们要研究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以此为起点,研究他们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架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桥。
如在《磁体与磁场》教学时,学生在小学科学书上已涉及磁体相关内容,抓住学生已感知或听说过的指南针、吸铁石,勾起学生回忆,引出学习的话题。为什么叫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有没有听说过吸铁石?在哪里见过吸铁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叫吸铁石?激趣引思,引发学生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指南针、吸铁石它们都是磁体,磁体有什么特性?我们一起来学习《磁体与磁场》。简洁的导入,由“已知”引“未知”,做好了知识准备。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中学”生成物理新知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生普遍喜欢做物理实验,符合初中生爱动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并研究“如何教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学”。
例学习《磁体与磁场》,其中磁体的相关概念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器材(每组:两根条形磁体,小磁针,大头针,硬币,铜、铁、铝等金属,薄塑料片,玻璃板等)在动手体验、观察现象中生成物理概念。
怎样组织学生“做中学”?“同课异构”中,我们发现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做中学”效果相差很大。
方案一:全开放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能做哪些实验?有什么发现?教师没有提示,就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目的性不明,心中无数,只得摸索,很花时间,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实验尝试效果不好。
方案二:老师带着学生做实验,一边做一边讲概念,学生跟着老师做。等于穿新鞋走老路,仍被老师牵着脖子走,学生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
方案三:半开放式,教师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认知重新编制一个活动单:
活动一:认识磁体
1.用磁体分别靠近大头针、铜块、铁块、铝块和一元硬币时,你发现_______。
2.把大头针均匀洒在桌上,放上磁体,再拿起磁体后,会看到:磁体的一部位吸引的大头针最多。
3.将小磁针放在支架上,当它静止时,它总是指向_______(南北/东西)方向。我们就把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_______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_______极。
4.用棉线将一磁体吊起,用另一磁体的N极分别去靠近该磁体的N、S极,观察到当N极靠近N极时,两个磁极相互_______;当N极靠近S极时。两个磁极相互_______。
5.用被磁体吸引的大头针去接触其它大头针时,观察到_______。
让学生根据活动单自己阅读,有目的地分组实验,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关键处请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联想,生成什么是磁性?什么叫磁体?什么是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等概念。
有效的实验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有血有肉,鲜活丰富起来,“做中学”避免学生机械识记物理概念,很好地完成教学预设的目标。
3 琢磨学生的难点一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琢磨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哪些是能自学的?哪些是教师必须讲的?先讲什么?后做什么?通盘考虑,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例如,磁场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妨可以这样教学设计:
3.1 直观演示,引出概念
当千言万语说不清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说话,有目的地给学生展示,眼见为实,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接学生的思维起点,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教师演示:磁体靠近系着棉线的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并悬在空中不会掉下。当用铁板隔开磁体与大头针,看到磁体对大头针没有作用,大头针掉下来;再做实验,当用薄木板或玻璃隔开磁体与大头针,看到磁体对大头针还是有作用,没有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比实验中,引出磁体周围实际上存在着特殊物质一磁场。
3.2 类比迁移,认识概念
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磁场,可用学生明白的话类比学生不明白的道理。
3.3 学生实验,理解概念
怎样证明看不见的磁场存在呢?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学生都能回答一转换法。小磁针处在条形磁体的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不再指向南北,指向新的方向。学生在实验中眼见为实,理解磁场概念同时进一层揭示磁场基本性质:对放人其中的磁体有磁力的作用。
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动手操作,将条形磁体放在桌上,然后把小磁针依次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观察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并把此时小磁针指向画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不同地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顺理成章生成“场是有方向的”,为了描述磁场方向,人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为该点的磁场方向,水到渠成生成“方向的规定”。这一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得有“据”有“证”,有。“情”有“理”,有“知”有“味”。
4 注重学生的能力——多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师教得好不算好,学生学得好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学得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做、画、写、思、议、评”等各种能力,成为会学习的天使。这样,一旦学生离开教师,他有能力自主学习,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对易学的“磁体”概念,采取在教师指 点下学生自主学习;对难学的“磁场”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不该讲的地方坚决不讲,该讲的地方不能不讲。如活动: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教师可以演示:通过瓶盖上扎的小孔均匀撒一些细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再借助实物投影展示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此景,情不自禁地发出“哇一”的惊讶声时,教师.不要急于画出.曲线,直白“磁感线”新概念,不妨追问学生:为什么铁屑会出现这种分布?再请学生把感知到的情景画下来,细节处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更多地体悟“过程与方法”。
根据小磁针放在磁场中指向,给画出的曲线加上箭头。这些带有箭头的曲线,就可简单而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和方向。这样的曲线给它一个名字一学生异口同声说出“磁感线”,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心里已有准备接受这个新名词,
教师进一步演示铁屑处在马蹄形、同名磁体、异名磁体中分布情况,分别请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信息,比较对照不同磁体周围铁屑分布情况,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出磁体周围的磁场有一个共同特点一磁体外部磁感线“北E出入南”,让学生把握不同磁体周围磁场其本质属性。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磁体磁感线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5 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同的学生感知方式——视、听、动觉不一样。当教师用一种方式讲学生不懂时,这时我们教师就要试图想第二、第三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突破“磁场”、“磁感线”概念难点,可以采取上述讲到的不同教学方法来处理,总有“一款”适合学生,让学生感觉新知识的生成一切皆在情理、因果中。
总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形成“知识序”的同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序”,构建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最优化的“教学序”,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塑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2]余慧娟:《聚焦:思维的深度与理解的广度》,《人民教育》2010
[3]陈大伟:《人因思而变》,《人民教育》2010.24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0(S)—0031—3
初二学生刚开始学物理时,兴趣都很浓,随着内容的增加,部分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实验能力弱,学生恐惧综合题,在新情景中不适应。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为之思考和琢磨,进行解决和改进。下面以《磁体与磁场》教学为例,谈谈“以生为本”的物理教学设计“五策略”。
1 衔接学生的已知一架起物理学习的“心”桥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很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则更加重要。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只能说要千方百计弄清楚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不要以.为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我们要研究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以此为起点,研究他们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架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桥。
如在《磁体与磁场》教学时,学生在小学科学书上已涉及磁体相关内容,抓住学生已感知或听说过的指南针、吸铁石,勾起学生回忆,引出学习的话题。为什么叫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有没有听说过吸铁石?在哪里见过吸铁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叫吸铁石?激趣引思,引发学生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指南针、吸铁石它们都是磁体,磁体有什么特性?我们一起来学习《磁体与磁场》。简洁的导入,由“已知”引“未知”,做好了知识准备。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中学”生成物理新知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生普遍喜欢做物理实验,符合初中生爱动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并研究“如何教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学”。
例学习《磁体与磁场》,其中磁体的相关概念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器材(每组:两根条形磁体,小磁针,大头针,硬币,铜、铁、铝等金属,薄塑料片,玻璃板等)在动手体验、观察现象中生成物理概念。
怎样组织学生“做中学”?“同课异构”中,我们发现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做中学”效果相差很大。
方案一:全开放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能做哪些实验?有什么发现?教师没有提示,就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目的性不明,心中无数,只得摸索,很花时间,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实验尝试效果不好。
方案二:老师带着学生做实验,一边做一边讲概念,学生跟着老师做。等于穿新鞋走老路,仍被老师牵着脖子走,学生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
方案三:半开放式,教师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认知重新编制一个活动单:
活动一:认识磁体
1.用磁体分别靠近大头针、铜块、铁块、铝块和一元硬币时,你发现_______。
2.把大头针均匀洒在桌上,放上磁体,再拿起磁体后,会看到:磁体的一部位吸引的大头针最多。
3.将小磁针放在支架上,当它静止时,它总是指向_______(南北/东西)方向。我们就把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_______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_______极。
4.用棉线将一磁体吊起,用另一磁体的N极分别去靠近该磁体的N、S极,观察到当N极靠近N极时,两个磁极相互_______;当N极靠近S极时。两个磁极相互_______。
5.用被磁体吸引的大头针去接触其它大头针时,观察到_______。
让学生根据活动单自己阅读,有目的地分组实验,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关键处请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联想,生成什么是磁性?什么叫磁体?什么是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等概念。
有效的实验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有血有肉,鲜活丰富起来,“做中学”避免学生机械识记物理概念,很好地完成教学预设的目标。
3 琢磨学生的难点一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琢磨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哪些是能自学的?哪些是教师必须讲的?先讲什么?后做什么?通盘考虑,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例如,磁场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妨可以这样教学设计:
3.1 直观演示,引出概念
当千言万语说不清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说话,有目的地给学生展示,眼见为实,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接学生的思维起点,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教师演示:磁体靠近系着棉线的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并悬在空中不会掉下。当用铁板隔开磁体与大头针,看到磁体对大头针没有作用,大头针掉下来;再做实验,当用薄木板或玻璃隔开磁体与大头针,看到磁体对大头针还是有作用,没有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比实验中,引出磁体周围实际上存在着特殊物质一磁场。
3.2 类比迁移,认识概念
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磁场,可用学生明白的话类比学生不明白的道理。
3.3 学生实验,理解概念
怎样证明看不见的磁场存在呢?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学生都能回答一转换法。小磁针处在条形磁体的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不再指向南北,指向新的方向。学生在实验中眼见为实,理解磁场概念同时进一层揭示磁场基本性质:对放人其中的磁体有磁力的作用。
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动手操作,将条形磁体放在桌上,然后把小磁针依次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观察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并把此时小磁针指向画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不同地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顺理成章生成“场是有方向的”,为了描述磁场方向,人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为该点的磁场方向,水到渠成生成“方向的规定”。这一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得有“据”有“证”,有。“情”有“理”,有“知”有“味”。
4 注重学生的能力——多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师教得好不算好,学生学得好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学得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做、画、写、思、议、评”等各种能力,成为会学习的天使。这样,一旦学生离开教师,他有能力自主学习,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对易学的“磁体”概念,采取在教师指 点下学生自主学习;对难学的“磁场”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不该讲的地方坚决不讲,该讲的地方不能不讲。如活动: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教师可以演示:通过瓶盖上扎的小孔均匀撒一些细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再借助实物投影展示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此景,情不自禁地发出“哇一”的惊讶声时,教师.不要急于画出.曲线,直白“磁感线”新概念,不妨追问学生:为什么铁屑会出现这种分布?再请学生把感知到的情景画下来,细节处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更多地体悟“过程与方法”。
根据小磁针放在磁场中指向,给画出的曲线加上箭头。这些带有箭头的曲线,就可简单而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和方向。这样的曲线给它一个名字一学生异口同声说出“磁感线”,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心里已有准备接受这个新名词,
教师进一步演示铁屑处在马蹄形、同名磁体、异名磁体中分布情况,分别请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信息,比较对照不同磁体周围铁屑分布情况,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出磁体周围的磁场有一个共同特点一磁体外部磁感线“北E出入南”,让学生把握不同磁体周围磁场其本质属性。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磁体磁感线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5 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同的学生感知方式——视、听、动觉不一样。当教师用一种方式讲学生不懂时,这时我们教师就要试图想第二、第三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突破“磁场”、“磁感线”概念难点,可以采取上述讲到的不同教学方法来处理,总有“一款”适合学生,让学生感觉新知识的生成一切皆在情理、因果中。
总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形成“知识序”的同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序”,构建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最优化的“教学序”,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塑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2]余慧娟:《聚焦:思维的深度与理解的广度》,《人民教育》2010
[3]陈大伟:《人因思而变》,《人民教育》2010.24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