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三种不良倾向,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应聚焦识字教学的价值表现与存在,致力于“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情感与智慧的真实协同、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三大策略的应用,让识字教学更自然、更真实、更理性地实施。
【关键词】统编教材;识字教学;学理;情智;策略
众所周知,汉字在不知其字义的情况下只是个抽象符号,因此学习有生命的汉字,建构有意义的学习,理应成为识字教学的追求目标。赋予汉字学习新的内涵和意义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与人教版相比,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虽然识字总量下降了100个,但基数仍然很大,除拼音单元外,几乎每篇课文都有10个左右的字要识记。新的语文教科书把识字贯穿在拼音、阅读、语文园地等语文学习的各个板块中,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这就为克服传统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三种不良倾向创造了条件。如何结合教材编写特点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情感、智慧、素养”四者协同发展也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
有效的识字教学必然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学生的识字规律;另一个是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时应很好地兼顾融整这两个规律,即实现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
(一)生字会变脸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形体中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信息。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形体特征、造字规律和文化内涵,都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体。“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演变规律等义理来开展识字。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江南》这篇课文,笔者在教学前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不认识本课生字的人数如下。
统计显示,整篇课文的生字中,学生认识“采”的最少,全班44人中只有6人认识,约占14%。因此,课堂上需要对此实施重点教学。“采”是会意字,上半部分像手,下半部分像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采”字本义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教学时,教师借助汉字的演变规律来展开教学。
汉字从古到今,一步步演变过来。观察“采”,上半部分像什么?下半部分又像什么?
结合字形演变说本义:用手轻轻摘取果实和树叶等。
《江南》这首诗中人们采的是什么?我们还能采什么?(采野花、采茶叶、采草莓、采果子、采草药……)
识字教学结束后,全班不认识生字的人数统计如下。
全班95%的学生认识“采”字,识记效率明显上升。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把原始图形、古体汉字与楷体字进行比较,分析汉字的形,实现从抽象的图形到有语义的文字的转换,可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二)顺藤可摸瓜
实践证明,如果识字教学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模型嫁接,那它必然是浅层次的、低效能的。因此,识字教学必须让生字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词语中理解字义。识字不能只停留在字形上,单纯地加一加或减一减。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文中,“课”“校”这两个生字具有相同的结构,字义又跟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学时可采用相同的方法。
随文识生字“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说说偏旁,接着采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理解字义。教师提示:“现在我们正在干什么?上完课后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叫什么?王老师上什么课?洪老师上什么课?你最喜欢什么课?……”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说的过程中记住了“上课、下课、语文课、数学课”等词语,同时也记住了生字“课”。
再如“校”,识记字形的方法同上。先说偏旁,加一加记字形。再问一问,答一答,理解字义:“周一到周五,我们都在哪里上课?午间我们可以在哪里玩?学校里最大的领导叫什么?每周一我们都要穿什么衣服?”学生不仅认識了词语“学校、校园、校长、校服”等,也识记了“校”。
这些提问都跟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兴趣盎然的一问一答中学习生字,收效明显。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十分有效的识字教学方略。
(三)字在画中游
统编教材采用大开本排版、水墨画插图,大气优雅,赏心悦目。基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处理好读图与识字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字、学词。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串”。
青蛙写诗的时候,有哪些朋友来帮忙?(小蝌蚪、水泡泡、水珠)
从图中找到一串水珠。
比较:一颗水珠和一串水珠的区别。
图字结合:“串”中的两个“口”就像好多颗水珠。
出示图片学词,巩固识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再把图画中的事物与汉字结合起来。这样从图到字,凭图识字,再从字回到图,图文回环,巧妙地实现了语言思维直观与抽象的和谐统一,识字效果突出。
二、情感与智慧的真实协同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情感”和“情义”上;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语用”和“智慧”上。就识字教学而言,“情感”与“智慧”亦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一)一字一世界
汉字的生命意义存在于具体语境和文化背景中。语境识字就是将汉字学习与文本语境紧密结合,实现语境与情境的双向同步,从而达成识字情趣与效益的双提升。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中有个生字“谁”。笔者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出示带有生字“谁”的3句话: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指名读一读,找出表示问的字。
学习“谁”,回顾“言字旁”。
创设情境用“谁”说话:门外传来敲门声,你会怎么问?少交了一本作业本,老师会怎么问?不知道班里哪位同学没来上学,你会怎么问?
游戏:一问一答。
师:谁的尾巴长?
生:猴子的尾巴长。
师:谁的尾巴短?
生:兔子的尾巴短。
师: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识记生字时,教师带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认识字形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情境语用,不仅巩固了识字,还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识字情趣和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一笔一乾坤
小学低段学生识记快,忘得也快。这符合儿童短时记忆往往多于永久记忆的普遍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与生字不断碰面,运用复现提高识字效率,逐步实现反复再现与灵活迁移的深度融合。另外,汉字的形体艺术集中体现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可谓“一笔一乾坤”。因此,抓住关键笔画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识字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言语的智慧。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巴”这个字既要认,也要写,其笔顺容易出错,尤其是第二、三笔。为此笔者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第一次见面:出示课题时,教师边写边说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第二次见面:出示词语“尾巴”,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什么动物的尾巴。
第三次见面:出示生字卡片“巴”,问学生:“你能给‘巴’找找朋友吗?”
第四次见面:出示词语“比尾巴”练说话:课文中哪些動物在比尾巴?
第五次见面:书写生字,先看教师写,再学生练写,最后反馈。
第六次见面:抄写词语“下巴、大巴、中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与生字多次碰面,改变机械的多次呈现,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有动手书空、书写的识记,有联系身体、生活的体验,也有拓展积累、表达的实践,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三、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就识字教学而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这几个维度进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即汉字学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即识字智慧,审美鉴赏与创造即识字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即识字素养。因此,如何让识字素养通过教学目标落地,实现识字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一)奇思妙想我能行
猜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成为儿童探索未知的重要策略。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不仅可以获得愉快的学习情绪,更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文,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巧学生字“书、包、笔”和偏旁“竹字头”“包字头”。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小书包》,“书”“包”是要学的生字,我们把它们请出来读一读。
迁移识字:“|”就像一支笔,即时学习“笔”:拿出毛笔,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上面竹,下面毛,合起来就是“笔”。即时学习“竹字头”。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天马行空。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顾旧知,观察实物、图片,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自然渗透汉字文化。这样的猜想是一种源于生活、基于现实、亲近文化、播种思想的学习策略,识字效果特别明显。
(二)举一反三我真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模块、分类的形式进行的一种知识重组、资源整合的学习方式。因此,有意义的识字教学须实践“以一个带一组,以一组带一类”的识字方法。课上可依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归类识字,为学生打开文字背后的神奇世界,让他们领略汉字的美妙,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一文,“娃”和“挂”分类识字教学是这样开展的。
出示句子: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读懂意思。
圈出生字:娃、挂。
观察两个生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旁表意:知道“娃”为什么是“女字旁”吗?因为古时候称漂亮女子为“娃”。 “挂”为什么是“提手旁”?因为它表示手的动作。
中国的汉字里,一个字换换偏旁就能变出很多字呢!给“圭”字加偏旁变出新字:表示声音——哇哇叫的“哇”;表示动物——青蛙的“蛙”;表示树木——桂花的“桂”……
融合“一个”与“一类”的整体观照式识字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整体把握的特点。要把识字教学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融入整个汉字的文化血脉中,使其有血有肉有灵魂,从而实现追根溯源、融会贯通、意义生成的汉字习得。
识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情感与智慧的真实协同、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三大识字教学新策略的实践探索,可以使识字教学更自然、更真实、更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成尚荣.“情智语文”的核心价值与现实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3]王培福.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1).
[4]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桐庐县迎春小学 311500)
【关键词】统编教材;识字教学;学理;情智;策略
众所周知,汉字在不知其字义的情况下只是个抽象符号,因此学习有生命的汉字,建构有意义的学习,理应成为识字教学的追求目标。赋予汉字学习新的内涵和意义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与人教版相比,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虽然识字总量下降了100个,但基数仍然很大,除拼音单元外,几乎每篇课文都有10个左右的字要识记。新的语文教科书把识字贯穿在拼音、阅读、语文园地等语文学习的各个板块中,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这就为克服传统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三种不良倾向创造了条件。如何结合教材编写特点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情感、智慧、素养”四者协同发展也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
有效的识字教学必然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学生的识字规律;另一个是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时应很好地兼顾融整这两个规律,即实现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
(一)生字会变脸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形体中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信息。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形体特征、造字规律和文化内涵,都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体。“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演变规律等义理来开展识字。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江南》这篇课文,笔者在教学前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不认识本课生字的人数如下。
统计显示,整篇课文的生字中,学生认识“采”的最少,全班44人中只有6人认识,约占14%。因此,课堂上需要对此实施重点教学。“采”是会意字,上半部分像手,下半部分像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采”字本义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教学时,教师借助汉字的演变规律来展开教学。
汉字从古到今,一步步演变过来。观察“采”,上半部分像什么?下半部分又像什么?
结合字形演变说本义:用手轻轻摘取果实和树叶等。
《江南》这首诗中人们采的是什么?我们还能采什么?(采野花、采茶叶、采草莓、采果子、采草药……)
识字教学结束后,全班不认识生字的人数统计如下。
全班95%的学生认识“采”字,识记效率明显上升。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把原始图形、古体汉字与楷体字进行比较,分析汉字的形,实现从抽象的图形到有语义的文字的转换,可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二)顺藤可摸瓜
实践证明,如果识字教学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模型嫁接,那它必然是浅层次的、低效能的。因此,识字教学必须让生字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词语中理解字义。识字不能只停留在字形上,单纯地加一加或减一减。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文中,“课”“校”这两个生字具有相同的结构,字义又跟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学时可采用相同的方法。
随文识生字“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说说偏旁,接着采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理解字义。教师提示:“现在我们正在干什么?上完课后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叫什么?王老师上什么课?洪老师上什么课?你最喜欢什么课?……”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说的过程中记住了“上课、下课、语文课、数学课”等词语,同时也记住了生字“课”。
再如“校”,识记字形的方法同上。先说偏旁,加一加记字形。再问一问,答一答,理解字义:“周一到周五,我们都在哪里上课?午间我们可以在哪里玩?学校里最大的领导叫什么?每周一我们都要穿什么衣服?”学生不仅认識了词语“学校、校园、校长、校服”等,也识记了“校”。
这些提问都跟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兴趣盎然的一问一答中学习生字,收效明显。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十分有效的识字教学方略。
(三)字在画中游
统编教材采用大开本排版、水墨画插图,大气优雅,赏心悦目。基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处理好读图与识字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字、学词。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串”。
青蛙写诗的时候,有哪些朋友来帮忙?(小蝌蚪、水泡泡、水珠)
从图中找到一串水珠。
比较:一颗水珠和一串水珠的区别。
图字结合:“串”中的两个“口”就像好多颗水珠。
出示图片学词,巩固识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再把图画中的事物与汉字结合起来。这样从图到字,凭图识字,再从字回到图,图文回环,巧妙地实现了语言思维直观与抽象的和谐统一,识字效果突出。
二、情感与智慧的真实协同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情感”和“情义”上;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语用”和“智慧”上。就识字教学而言,“情感”与“智慧”亦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一)一字一世界
汉字的生命意义存在于具体语境和文化背景中。语境识字就是将汉字学习与文本语境紧密结合,实现语境与情境的双向同步,从而达成识字情趣与效益的双提升。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中有个生字“谁”。笔者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出示带有生字“谁”的3句话: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指名读一读,找出表示问的字。
学习“谁”,回顾“言字旁”。
创设情境用“谁”说话:门外传来敲门声,你会怎么问?少交了一本作业本,老师会怎么问?不知道班里哪位同学没来上学,你会怎么问?
游戏:一问一答。
师:谁的尾巴长?
生:猴子的尾巴长。
师:谁的尾巴短?
生:兔子的尾巴短。
师: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识记生字时,教师带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认识字形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情境语用,不仅巩固了识字,还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识字情趣和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一笔一乾坤
小学低段学生识记快,忘得也快。这符合儿童短时记忆往往多于永久记忆的普遍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与生字不断碰面,运用复现提高识字效率,逐步实现反复再现与灵活迁移的深度融合。另外,汉字的形体艺术集中体现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可谓“一笔一乾坤”。因此,抓住关键笔画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识字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言语的智慧。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巴”这个字既要认,也要写,其笔顺容易出错,尤其是第二、三笔。为此笔者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第一次见面:出示课题时,教师边写边说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第二次见面:出示词语“尾巴”,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什么动物的尾巴。
第三次见面:出示生字卡片“巴”,问学生:“你能给‘巴’找找朋友吗?”
第四次见面:出示词语“比尾巴”练说话:课文中哪些動物在比尾巴?
第五次见面:书写生字,先看教师写,再学生练写,最后反馈。
第六次见面:抄写词语“下巴、大巴、中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与生字多次碰面,改变机械的多次呈现,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有动手书空、书写的识记,有联系身体、生活的体验,也有拓展积累、表达的实践,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三、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就识字教学而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这几个维度进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即汉字学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即识字智慧,审美鉴赏与创造即识字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即识字素养。因此,如何让识字素养通过教学目标落地,实现识字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一)奇思妙想我能行
猜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成为儿童探索未知的重要策略。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不仅可以获得愉快的学习情绪,更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文,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巧学生字“书、包、笔”和偏旁“竹字头”“包字头”。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小书包》,“书”“包”是要学的生字,我们把它们请出来读一读。
迁移识字:“|”就像一支笔,即时学习“笔”:拿出毛笔,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上面竹,下面毛,合起来就是“笔”。即时学习“竹字头”。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天马行空。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顾旧知,观察实物、图片,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自然渗透汉字文化。这样的猜想是一种源于生活、基于现实、亲近文化、播种思想的学习策略,识字效果特别明显。
(二)举一反三我真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模块、分类的形式进行的一种知识重组、资源整合的学习方式。因此,有意义的识字教学须实践“以一个带一组,以一组带一类”的识字方法。课上可依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归类识字,为学生打开文字背后的神奇世界,让他们领略汉字的美妙,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一文,“娃”和“挂”分类识字教学是这样开展的。
出示句子: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读懂意思。
圈出生字:娃、挂。
观察两个生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旁表意:知道“娃”为什么是“女字旁”吗?因为古时候称漂亮女子为“娃”。 “挂”为什么是“提手旁”?因为它表示手的动作。
中国的汉字里,一个字换换偏旁就能变出很多字呢!给“圭”字加偏旁变出新字:表示声音——哇哇叫的“哇”;表示动物——青蛙的“蛙”;表示树木——桂花的“桂”……
融合“一个”与“一类”的整体观照式识字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整体把握的特点。要把识字教学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融入整个汉字的文化血脉中,使其有血有肉有灵魂,从而实现追根溯源、融会贯通、意义生成的汉字习得。
识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学情与字理的自然吻合、情感与智慧的真实协同、目标与素养的理性对接”三大识字教学新策略的实践探索,可以使识字教学更自然、更真实、更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成尚荣.“情智语文”的核心价值与现实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3]王培福.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1).
[4]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桐庐县迎春小学 3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