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有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养成善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一、操作中感知几何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去感知几何知识,从而建立表象。学习几何知识,学生首先要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操作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辨认、观察、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例如,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后,让学生动手做图形,互相交流经验,从而感知简单平面图形。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圆的知识,先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拴一个小铅笔头。上课时,让学生甩动绳子并观察铅笔头经过的路线,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再把经过的路线画出来,出示圆的图形,从而建立“圆”的表象。
学生由于在操作中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活动,所以感知到的几何知识比较深刻。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创设了情境,做好了铺垫。
二、操作中掌握几何知识
在学生感知了几何知识以后,还有待于在操作中进一步了解、掌握几何知识的实质或特征。学生初步认识了圆以后,可以组织他们边实践,边分析讨论,把操作、思维、语言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学过程如下,先指导学生会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同时结合先前的甩绳活动组织讨论:
(1)圆规的针所戳的那一点相当于绳子的哪一部分?这点叫什么?這个点起什么作用?
(2)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和刚才甩动的绳子有什么联系?这距离的长度就是什么的长度?这个长度起了什么作用?
(3)一个圆有几条圆心、几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并请画一画、量一量。
(4)把任意一条半径延长,使它的另一端正好在圆周上,让他们知道,这就直径,在画一画、量一量后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
(5)剪下自己所画的圆,任意对折,问:你发现了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为什么?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并掌握了圆的本质特性。
此外,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是“量”,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和;有的是“折”,按书上介绍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在同一个顶上,正好组成一个平角;有的用“拼”,把三个角撕成三块后,再拼成一个平角。在教圆锥体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进行倒沙子的试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结论。接着,围绕“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存在三倍或1/2关系”这一问题,再次试验、探讨,从而加深对“等底等高”的认识。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提供了具体思维的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这样获得的感性认识容易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的内涵。
要巩固已掌握的几何知识,一定要及时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应用,让他们把获得的几何知识在运用中一次又一次地再现,而操作又是运用知识的最好形式之一。通过操作,既利于巩固知识,又利于发展学生的技能。一般可采用以下一些常用的形式:
(1)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一些平面图形的有关数据,如底和高、长和宽;测量操场的面积、小花园的占地面积等等。
(2)画: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工具画出直线、射线、线段,会画一定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会画垂线、平行线,会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还要会画一些图形的对称轴等等。
(3)做:会制作长方形、正方形的模型,做一些常用的1个面积单位大小的正方形或1个体积单位大小的正方体。
在巩固长方体的长、宽、高这组概念时,可以进行以下的训练:让学生随意选取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再每人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在讨论、汇报测得的数据时,使学生懂得: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根据它旋转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学生根据老师所读的数据,用数学课本摆出相应的“位置”。最后,让学生先想再摆:如果要使书本占课桌面积最小,书本应怎样放?它的长、宽、高又是多长?
为了巩固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让每个学生备两个相同规格的火柴盒,让他们动手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看看有几种拼法,想一想,这个大长方体和原来的小长方体在长、宽、高体积、表面积上有什么联系?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在操作中进行练习,学生对知识可以学得牢、学得活,空间观念也可以从中得到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操作活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编辑 王彦清
一、操作中感知几何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去感知几何知识,从而建立表象。学习几何知识,学生首先要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操作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辨认、观察、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例如,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后,让学生动手做图形,互相交流经验,从而感知简单平面图形。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圆的知识,先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拴一个小铅笔头。上课时,让学生甩动绳子并观察铅笔头经过的路线,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再把经过的路线画出来,出示圆的图形,从而建立“圆”的表象。
学生由于在操作中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活动,所以感知到的几何知识比较深刻。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创设了情境,做好了铺垫。
二、操作中掌握几何知识
在学生感知了几何知识以后,还有待于在操作中进一步了解、掌握几何知识的实质或特征。学生初步认识了圆以后,可以组织他们边实践,边分析讨论,把操作、思维、语言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学过程如下,先指导学生会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同时结合先前的甩绳活动组织讨论:
(1)圆规的针所戳的那一点相当于绳子的哪一部分?这点叫什么?這个点起什么作用?
(2)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和刚才甩动的绳子有什么联系?这距离的长度就是什么的长度?这个长度起了什么作用?
(3)一个圆有几条圆心、几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并请画一画、量一量。
(4)把任意一条半径延长,使它的另一端正好在圆周上,让他们知道,这就直径,在画一画、量一量后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
(5)剪下自己所画的圆,任意对折,问:你发现了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为什么?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并掌握了圆的本质特性。
此外,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是“量”,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和;有的是“折”,按书上介绍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在同一个顶上,正好组成一个平角;有的用“拼”,把三个角撕成三块后,再拼成一个平角。在教圆锥体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进行倒沙子的试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结论。接着,围绕“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存在三倍或1/2关系”这一问题,再次试验、探讨,从而加深对“等底等高”的认识。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提供了具体思维的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这样获得的感性认识容易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的内涵。
要巩固已掌握的几何知识,一定要及时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应用,让他们把获得的几何知识在运用中一次又一次地再现,而操作又是运用知识的最好形式之一。通过操作,既利于巩固知识,又利于发展学生的技能。一般可采用以下一些常用的形式:
(1)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一些平面图形的有关数据,如底和高、长和宽;测量操场的面积、小花园的占地面积等等。
(2)画: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工具画出直线、射线、线段,会画一定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会画垂线、平行线,会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还要会画一些图形的对称轴等等。
(3)做:会制作长方形、正方形的模型,做一些常用的1个面积单位大小的正方形或1个体积单位大小的正方体。
在巩固长方体的长、宽、高这组概念时,可以进行以下的训练:让学生随意选取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再每人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在讨论、汇报测得的数据时,使学生懂得: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根据它旋转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学生根据老师所读的数据,用数学课本摆出相应的“位置”。最后,让学生先想再摆:如果要使书本占课桌面积最小,书本应怎样放?它的长、宽、高又是多长?
为了巩固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让每个学生备两个相同规格的火柴盒,让他们动手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看看有几种拼法,想一想,这个大长方体和原来的小长方体在长、宽、高体积、表面积上有什么联系?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在操作中进行练习,学生对知识可以学得牢、学得活,空间观念也可以从中得到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操作活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