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1月起,曾经“永不言退”的百岁大亨邵逸夫正式“退位”,由年近八旬的妻子方逸华接掌他所缔造的香港电视王国。
在舞台中央,老人眼前不知会重映起自己人生中的哪一幕精彩,是少年郎投身电影脱颖而出,还是知天命之年崛起为东方影坛王者,亦或古稀之年转而开辟香港电视王国。
他的人生每一章节的丰富,远胜过其旗下影视作品中的风云际会。
拓荒者“邵跑跑”
1907年出生于上海的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在八兄妹中排行第六。因而时至今日,无论圈内圈外,亦或普通百姓,仍尊称邵逸夫一声“六叔”。
少年时期,邵逸夫就读英文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惯说一口流利英文,这成为他日后下南洋、走香江、闯荡欧美的基础。有意思的是,他的英文名字叫Run Run,直译过来就是跑跑。曾有人揣测,邵逸夫初出茅庐时被长兄派往新加坡开辟业务,奔波于乡间放映电影,才有了“跑跑”这英文名,也正合其“奔跑”闯出的一生成就。
不过,年届七旬时的邵逸夫曾对前去采访他的香江一代词人黄霑辟谣。事实上,Run Run属音译,来自他的本名仁楞。由于家族四兄弟投身娱乐产业远非父亲属意,入行之初纷纷改用自起的别号,包括醉翁、邨人、山客及逸夫。
为什么选了“逸夫”?黄霑问。
“安安逸逸不就好了。”邵逸夫一笑言道。
不过,他无法否认的是,自己横贯世纪的一生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工作勤奋、精力旺盛,可谓纵有逸致却无闲情。
“戏院大王”南洋闯荡
上世纪20年代,正值中国电影脱颖而出,上海滩成造梦胜地。长兄邵醉翁始创“天一影片公司”,寓意争做天下第一。当时尚读中学的邵逸夫在长兄的安排下学做外埠发行,凭借出众的天分逐渐学起编剧、摄影。中学毕业后,邵逸夫索性放弃升学,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首创了“流动戏院车”的形式,一村一村上门放片以打开缺口,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短短十年间成为南洋“戏院大王”。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正式挂牌。次年,邵逸夫亲自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学习先进技术。尽管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险些让他丢了性命,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为国产有声电影技术突破做出重要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邵氏兄弟公司在二战后迎来辉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坐拥百家电影院。
不过,邵逸夫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香港发展。195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历时七载兴建邵氏影城,从此开始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时代。
重新创业并不轻松。据其昔日属下回忆,邵逸夫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清晨5点半起床,最喜欢的就是工作,连豪华轿车上都安置办公桌,不浪费途中时间,蝇头小楷写下纸条指示属下办理,因为唯有“这样做人才有趣”。
缔造“东方好莱坞”神话
“我天生喜欢看电影。”邵逸夫曾一语道尽他能以常人难以匹敌的精力在影坛开疆辟壤的玄机。据黄霑回忆,邵逸夫看电影之多在圈内传为美谈,一年下来总有六七百部之多,最高纪录一天看过9部电影,且形式不限、地域无分。
当然,最牵动邵逸夫神经的仍是自家门下影片。“邵氏出品,必属佳作”是最为观众熟知的一句言传语。到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前,邵氏出品的影片逾千部,斩获海内外诸多大奖。
尽管有人曾质疑邵氏出品鲜有艺术电影,邵逸夫却自有主张。他解释说:“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一套艺术性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好多人喜欢看。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心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着手。”
迎合时代所需,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员工1700余人,这还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俨然一座“电影王国”,成了香港人乃至华人世界制造梦想的庞大工厂。
这个庞大的梦工场中发现、孕育了众多演员、导演、编剧,明星如云,汇聚了香江影坛的一流人物。在这里,导演李翰祥以《江山美人》一炮走红,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推动黄梅调电影的热潮至顶峰。张彻用一部《独臂刀》首创香港导演利用手提机拍摄动作片。可以说,香港的经济繁荣为电影业的起飞铺好条件,而邵逸夫则带头启动了香港电影业的腾飞。
慧眼独具钦典“四大天王”
在邵氏出品的上千部影片中,哪一部又是爱看电影的邵逸夫的最爱?
“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每个转变都有新的刺激,好难讲有哪部最好、最满意,”邵逸夫当年给出黄霑这样的答案。
不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们对娱乐的寻求方式转变,娱乐产品的生产也因之改變。电影产业一度式微,这令邵逸夫思考下一步将何去何从。他决定易辟疆土,在70岁高龄时,成就一个电视王国的地位。
1980年,邵逸夫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无线电视)最大股东,从此在行政主席位置上一坐三十载。其间,尽管与几易主人的竞争对手亚视针锋相对,但无线电视至今仍确保在香港电视的领先地位,影响更遍及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语影视圈。
更重要的是,无线电视通过招牌的电视剧以及艺人培训班,为香港演艺圈挖掘和捧红一批大牌明星,很多人至今仍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或中坚力量。比如,周润发、汪明荃、郑少秋、谭咏麟、李克勤等,随手拈来都可谓大牌云集,灿若星河。又如为邵逸夫钦典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一经塑造,光环至今不衰。至于城中热事“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无线主办之后,渐成一年一度的气候。
尤其在邵逸夫慧眼独具的统帅之下,《上海滩》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
上世纪90年代,无线一批经典电视剧逐渐走上内地荧屏,成为无数内地观众的“集体记忆”。
时光如梭,2009年11月19日,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节目录制现场众星云集。舞台中央,一位着深色西服、系亮色领带的老人一如往年被人团团簇拥。人们却比往年更加争相恐后地寻机与他合影留念。尽管这是102岁的邵逸夫最后一次以无线老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不过,在众人眼中,他的影视传奇永远不会褪色。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0.1.15
在舞台中央,老人眼前不知会重映起自己人生中的哪一幕精彩,是少年郎投身电影脱颖而出,还是知天命之年崛起为东方影坛王者,亦或古稀之年转而开辟香港电视王国。
他的人生每一章节的丰富,远胜过其旗下影视作品中的风云际会。
拓荒者“邵跑跑”
1907年出生于上海的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在八兄妹中排行第六。因而时至今日,无论圈内圈外,亦或普通百姓,仍尊称邵逸夫一声“六叔”。
少年时期,邵逸夫就读英文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惯说一口流利英文,这成为他日后下南洋、走香江、闯荡欧美的基础。有意思的是,他的英文名字叫Run Run,直译过来就是跑跑。曾有人揣测,邵逸夫初出茅庐时被长兄派往新加坡开辟业务,奔波于乡间放映电影,才有了“跑跑”这英文名,也正合其“奔跑”闯出的一生成就。
不过,年届七旬时的邵逸夫曾对前去采访他的香江一代词人黄霑辟谣。事实上,Run Run属音译,来自他的本名仁楞。由于家族四兄弟投身娱乐产业远非父亲属意,入行之初纷纷改用自起的别号,包括醉翁、邨人、山客及逸夫。
为什么选了“逸夫”?黄霑问。
“安安逸逸不就好了。”邵逸夫一笑言道。
不过,他无法否认的是,自己横贯世纪的一生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工作勤奋、精力旺盛,可谓纵有逸致却无闲情。
“戏院大王”南洋闯荡
上世纪20年代,正值中国电影脱颖而出,上海滩成造梦胜地。长兄邵醉翁始创“天一影片公司”,寓意争做天下第一。当时尚读中学的邵逸夫在长兄的安排下学做外埠发行,凭借出众的天分逐渐学起编剧、摄影。中学毕业后,邵逸夫索性放弃升学,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首创了“流动戏院车”的形式,一村一村上门放片以打开缺口,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短短十年间成为南洋“戏院大王”。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正式挂牌。次年,邵逸夫亲自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学习先进技术。尽管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险些让他丢了性命,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为国产有声电影技术突破做出重要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邵氏兄弟公司在二战后迎来辉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坐拥百家电影院。
不过,邵逸夫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香港发展。195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历时七载兴建邵氏影城,从此开始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时代。
重新创业并不轻松。据其昔日属下回忆,邵逸夫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清晨5点半起床,最喜欢的就是工作,连豪华轿车上都安置办公桌,不浪费途中时间,蝇头小楷写下纸条指示属下办理,因为唯有“这样做人才有趣”。
缔造“东方好莱坞”神话
“我天生喜欢看电影。”邵逸夫曾一语道尽他能以常人难以匹敌的精力在影坛开疆辟壤的玄机。据黄霑回忆,邵逸夫看电影之多在圈内传为美谈,一年下来总有六七百部之多,最高纪录一天看过9部电影,且形式不限、地域无分。
当然,最牵动邵逸夫神经的仍是自家门下影片。“邵氏出品,必属佳作”是最为观众熟知的一句言传语。到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前,邵氏出品的影片逾千部,斩获海内外诸多大奖。
尽管有人曾质疑邵氏出品鲜有艺术电影,邵逸夫却自有主张。他解释说:“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一套艺术性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好多人喜欢看。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心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着手。”
迎合时代所需,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员工1700余人,这还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俨然一座“电影王国”,成了香港人乃至华人世界制造梦想的庞大工厂。
这个庞大的梦工场中发现、孕育了众多演员、导演、编剧,明星如云,汇聚了香江影坛的一流人物。在这里,导演李翰祥以《江山美人》一炮走红,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推动黄梅调电影的热潮至顶峰。张彻用一部《独臂刀》首创香港导演利用手提机拍摄动作片。可以说,香港的经济繁荣为电影业的起飞铺好条件,而邵逸夫则带头启动了香港电影业的腾飞。
慧眼独具钦典“四大天王”
在邵氏出品的上千部影片中,哪一部又是爱看电影的邵逸夫的最爱?
“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每个转变都有新的刺激,好难讲有哪部最好、最满意,”邵逸夫当年给出黄霑这样的答案。
不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们对娱乐的寻求方式转变,娱乐产品的生产也因之改變。电影产业一度式微,这令邵逸夫思考下一步将何去何从。他决定易辟疆土,在70岁高龄时,成就一个电视王国的地位。
1980年,邵逸夫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无线电视)最大股东,从此在行政主席位置上一坐三十载。其间,尽管与几易主人的竞争对手亚视针锋相对,但无线电视至今仍确保在香港电视的领先地位,影响更遍及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语影视圈。
更重要的是,无线电视通过招牌的电视剧以及艺人培训班,为香港演艺圈挖掘和捧红一批大牌明星,很多人至今仍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或中坚力量。比如,周润发、汪明荃、郑少秋、谭咏麟、李克勤等,随手拈来都可谓大牌云集,灿若星河。又如为邵逸夫钦典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一经塑造,光环至今不衰。至于城中热事“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无线主办之后,渐成一年一度的气候。
尤其在邵逸夫慧眼独具的统帅之下,《上海滩》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
上世纪90年代,无线一批经典电视剧逐渐走上内地荧屏,成为无数内地观众的“集体记忆”。
时光如梭,2009年11月19日,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节目录制现场众星云集。舞台中央,一位着深色西服、系亮色领带的老人一如往年被人团团簇拥。人们却比往年更加争相恐后地寻机与他合影留念。尽管这是102岁的邵逸夫最后一次以无线老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不过,在众人眼中,他的影视传奇永远不会褪色。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