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倡导落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5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倡导落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立足教学,让语文实践活动化
(一)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意味着应将课堂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场所,把小语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由诸多活动的连缀、组合。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奇异的激光》立足于理解词句,读懂文章,积累语言,学习口头表达及素质的发展,可以设计发现法、合作法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学习活动连缀。
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的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本身结构要清晰,活动环节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使课堂浑然天成。当然,活动展开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落实,不能只顾活动的好玩,而忘却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二)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在组织和选择中要充分利用,精心组织,以求丰富多彩,确保活动效果。如A、探索发现式。如归类识字教学可探索“造字”规律,经历祖先发明过程;B、导演说戏式。如学《包公审驴》可请几个“演员”上台,演包青天、王五、小偷、围观群众,请一至二名学生上台按书上的叙述给演员说戏,导出戏来,其余既作观众,也作策划,为“导演”出谋划策;C、创新设计式。学《捞铁牛》后,请学生作为今日之“怀丙”,设计出全新打捞方式,如用气囊冲气打捞,卫星定位强磁吸引打捞,并画出打捞示意图。
(三)课堂学习内容多方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抓住学科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以多种方法开展学习。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家》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音乐、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展示文学内容,并涂上五彩颜色,赋予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学科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相关学科的活动中知识得到增加和积累。
二、贴近生活,让语文实践社会化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予以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加以锻炼和检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因此,要努力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弘活水,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其主体性发展。
(一)将语文实践与课余生活相结合
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语文课的阅读量有限与学生大量阅读发生矛盾之际,为能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组织开展大量读书活动。
1.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在学习课文后,我会充分利用好小学语文配套阅读教材,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一夜的工作》,推荐学生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外交故事》,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之情。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2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丰富、灵活些,如A.开展朗诵会。让学生交流喜欢的段落、诗篇,在培养他们朗读兴趣与水平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阅读的兴趣;B.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小学五、六年级起语文课本中开始出现文言文,而很多学生都怕学文言文,我可设计有关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和虚词等趣味知识题,用抢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积累情况,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竞赛形式远比单纯枯燥的记忆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是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兴趣就更加高涨,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将语文实践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也是进行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及时把真人实事记录下来。如要学生回家观察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电器的式样和功能;家人忙家务活的情景,并尽可能地写观察笔记,以求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我班的杨扬同学,他们家靠种植水果发家致富,全家人内心无比喜悦。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时,几经讨论,他们决定以书信的形式和国家领导人说说心里话。经过精心策划,一封热情洋溢、充满童稚的书信诞生了,信中生动地描述了家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充分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自身发展、关注社会时事的美好心愿。
(三)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语言教学家张志公先生结合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认为语文训练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现代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学生是社会的人,我们不能实行“封闭式”教学,而应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各种形式的练笔方式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谢思杭,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5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倡导落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立足教学,让语文实践活动化
(一)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意味着应将课堂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场所,把小语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由诸多活动的连缀、组合。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奇异的激光》立足于理解词句,读懂文章,积累语言,学习口头表达及素质的发展,可以设计发现法、合作法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学习活动连缀。
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的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本身结构要清晰,活动环节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使课堂浑然天成。当然,活动展开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落实,不能只顾活动的好玩,而忘却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二)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在组织和选择中要充分利用,精心组织,以求丰富多彩,确保活动效果。如A、探索发现式。如归类识字教学可探索“造字”规律,经历祖先发明过程;B、导演说戏式。如学《包公审驴》可请几个“演员”上台,演包青天、王五、小偷、围观群众,请一至二名学生上台按书上的叙述给演员说戏,导出戏来,其余既作观众,也作策划,为“导演”出谋划策;C、创新设计式。学《捞铁牛》后,请学生作为今日之“怀丙”,设计出全新打捞方式,如用气囊冲气打捞,卫星定位强磁吸引打捞,并画出打捞示意图。
(三)课堂学习内容多方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抓住学科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以多种方法开展学习。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家》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音乐、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展示文学内容,并涂上五彩颜色,赋予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学科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相关学科的活动中知识得到增加和积累。
二、贴近生活,让语文实践社会化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予以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加以锻炼和检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因此,要努力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弘活水,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其主体性发展。
(一)将语文实践与课余生活相结合
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语文课的阅读量有限与学生大量阅读发生矛盾之际,为能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组织开展大量读书活动。
1.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在学习课文后,我会充分利用好小学语文配套阅读教材,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一夜的工作》,推荐学生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外交故事》,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之情。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2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丰富、灵活些,如A.开展朗诵会。让学生交流喜欢的段落、诗篇,在培养他们朗读兴趣与水平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阅读的兴趣;B.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小学五、六年级起语文课本中开始出现文言文,而很多学生都怕学文言文,我可设计有关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和虚词等趣味知识题,用抢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积累情况,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竞赛形式远比单纯枯燥的记忆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是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兴趣就更加高涨,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将语文实践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也是进行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及时把真人实事记录下来。如要学生回家观察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电器的式样和功能;家人忙家务活的情景,并尽可能地写观察笔记,以求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我班的杨扬同学,他们家靠种植水果发家致富,全家人内心无比喜悦。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时,几经讨论,他们决定以书信的形式和国家领导人说说心里话。经过精心策划,一封热情洋溢、充满童稚的书信诞生了,信中生动地描述了家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充分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自身发展、关注社会时事的美好心愿。
(三)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语言教学家张志公先生结合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认为语文训练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现代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学生是社会的人,我们不能实行“封闭式”教学,而应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各种形式的练笔方式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谢思杭,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