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院校师德建设的完善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历数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从“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到“五育”(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始终放在首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将德育从原来的并列表述中凸显出来,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由此,师德则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德乃师之本”。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大,意识理念受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一 民族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校教师在科教兴国以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承担重要职责,其职业道德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对其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民族院校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民族院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对师德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师德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一条规定是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民族院校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及社会文明的传播使命。目前国际形势严峻,有些民族地区出现了分裂祖国、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集团,我们也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面临着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加剧,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爱国守法理应成为民族院校教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基本社会责任。民族院校教师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依靠力量,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拥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切都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民族院校师德的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二)师德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的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人的素质的提高要依靠教育,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是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必然是依靠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基础和科技成果,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我国民族院校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积极上进精神,都需要依靠高素质的教育者,依靠教师的身体力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可见,搞好民族院校师德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手段。
  (三)师德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保障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列为教师的首要责任,并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认定师就是道的化身,可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决定了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点。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我国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乏积极进步的因素,作为民族院校的教育者理应正确看待少数民族文化,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存在的历史背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借助于院校优势,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发展与丰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研究。只有懂得尊重才能获得尊重,师德在民族院校的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体现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优秀的文化成分,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加强师德建设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保障。
  二 民族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观念淡薄
  随着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致力于学术,不愿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政治学习,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度,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将国家的教育方针灌输到教学过程。作为民族院校的教师要有明确的政治观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部分院校老师政治观念淡薄,课堂上教学随意性强,没有深刻领会党的政策和教育方针,为了教学而教学,不能将党的基本政策和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不经过实际调查就随便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偏激言论,长此以往则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极易使他们在政治上产生模糊的认识。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欠缺
  民族院校多数设立在民族地区或是中部地带,其教育对象主要为少数民族或毕业后可能去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很多民族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盲目模仿其他高校,仅仅关注个人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对涉及民族理论和政策导向的内容缺乏全面认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民族主义问题时,民族院校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对民族政策没有全面了解,无法正确认识国内民族问题,这可能导致政治立场的不稳定,也不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知识的缺失同样会影响到教学,其对民族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则无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存,对民族、民族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容易引发对部分问题处理的偏差,同样不利于师生关系的互动,在不良师生关系状态下,专业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三)责任与育人意识淡化
  民族院校学生总体上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的汉语不太熟练,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他们很难做到融会贯通。长此以往教师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认为上课不需要准备太多,直接照本宣科,教学质量便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无法在课堂接受较多的知识。教师年终评定上注重科研能力的比对,在教学部分很难有直接的尺度衡量,导致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导致责任心下降。同时,部分民族院校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育人意识淡薄,与学生不交流、不沟通,对学生是否健康成长、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关心不够,只知道“授业”,却忘记了自己所承担的“传道”“解惑”的责任,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仅仅是讲课教书。由于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导致上课时对学生基础不同的而采取教学难度深浅相同,继而出现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等问题。
  三 完善民族院校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教师的政治信念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对民族院校师生的思想产生必不可少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社会上各种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高校里来,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较量都会在高校有所反映,在民族院校此种表现更甚,民族分裂分子与西方敌对势力将民族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并企图挑起各种事端,极大地影响到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坚定民族院校教师的政治信仰尤为重要,要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以学校政治思想课老师为中坚,进行全面的政治思想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定期进行集体性政治学习,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特别是对于普通专业课老师政治学习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嘉奖,促进非政治思想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学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通过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学习,提高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防止敌对势力向学校渗透。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教学中通过民族政策的宣讲,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沟通。具体的改善措施:首先,在新进校教师培训中增加专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培训活动;其次,定期举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知识竞赛,促进学习积极性;最后,邀请民族学研究专家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讲座,提供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加强民族团结。
  (三)增强责任意识与提高育人能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名言,高度概括了以学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责任意识与育人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欠缺责任意识和育人能力就会敷衍了事、肆意妄为,导致教育失败。改善措施: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针对民族院校的客观情况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自觉化,树立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的观念,加强先进典型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完善教师师德评价机制,各民族院校结合本校情况,建立规范可行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上建立以院领导、教务处为基点并结合教师互评、学生评课等环节,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既得利益挂钩,引导师德向良性方向发展。再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民族院校教师存在大量的非师范生源,通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可以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增强非师范生源教师的育人能力,促进其与学生的交流,以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里素质。最后,加大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科研与教学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可以把握科技进步的前沿,将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授课效果。教师善于钻研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到学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莎.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2]高君智.民族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其他文献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最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价值观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体育不仅担负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国际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西方国家以各种形式干涉我国内政问题,在文化方面,以各种形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从国内环境来看,高校内部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给受
期刊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从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并明确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除了将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也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展开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必须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观,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努力
期刊
我国的食堂安全管理依旧存在严重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因此,应当强化食堂安全管理以及风险防控的工作,并且合理完善安全预警机制以及监管系统,通过多种途径以及方式促使食品安
英语应该是近年来在高考中备受关注的一门学科,由于高考制度的不断调整,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应该尽
当前,我国已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格局,“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目标得以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感恩传统和张扬感恩文化,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
期刊
大学生活是青年学生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关键时期,入学教育是这个关键时期举足轻重的第一课,如何上好这第一课,尽快适应高校新环境,关系到高新新生整个高校学习生活的方向和效果,基于环境适应的角度重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适应新环境是高校新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对高校新生来说,大学的环境是一个陌生的小社会,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短期内完全置
期刊
光电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包含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光子技术等在内的综合科学.它以光波为信息载体,对信息进行搜集、存储和传递,通过光波载体进行处理和显示,最终运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是推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课文大多选自英文的原文,文体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较强的文学性。根据这一特点,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理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对于培养新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会起到不可低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