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促使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思路,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觉求异创新的意识。把握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新课改;营造氛围;因材施教;教学实验
一、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和模仿实验的验证性,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出发,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似问题导向指路,还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还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
二、注重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让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能力。新课改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这种被动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创新,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
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各种自主活动。当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三、营造物理课堂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语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成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要求我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四、把握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此,教师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五、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六、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营造氛围;因材施教;教学实验
一、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和模仿实验的验证性,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出发,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似问题导向指路,还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还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
二、注重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让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能力。新课改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这种被动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创新,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
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各种自主活动。当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三、营造物理课堂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语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成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要求我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四、把握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此,教师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五、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六、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