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深挖教材内容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编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育活动时,需要深度挖掘教材隐含信息,重点解读文本文化元素。在讲解过程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从创新的角度分析问题,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以此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隐含的传统文化,或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充分利用自媒体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全面把握人物情感。
二、掌握作者信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所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会在作品中阐述自己的文化情感。如在学习《琵琶行》这一课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了解白居易的生平,重点解读作品所创时期的故事,掌握个人情感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思想。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深知民间疾苦,便利用手中的笔创造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立刻上书想要抓捕刺客,却阻碍了当时权贵的核心利益,一下子被贬为江州刺史,在那之后,朝廷又以各种名义对其进行贬黜。事实上,他的被贬是一桩冤案,此时白居易内心十分气愤,在送客湓浦口时偶然遇到了琵琶女便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通过了解作者经历,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去解读文章,能获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思维启发
汉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文化思维的启发,站在整体视角梳理课文内容结构。以《琵琶行》这一课为例,此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结构的。①江头送客闻琵琶;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歌女倾诉身世苦;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思路,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主题,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传统文化作品中有许多对偶句式,其是古代常见的一些表述手法,在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人手,结合学习问题综合解析文本内容,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四、扩展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的古诗词内容,此类资源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只是凤毛麟角,学生课余时间对传统文化接触比较少,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教师可以《琵琶行》中“入声韵”的妙用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人声主要是指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以唐代为例,当时盛行韵母的韵尾有阴、阳、人三种类别。随着语言的发展,入聲逐渐消失,但是其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借助对人声的应用,使诗词朗读的抑扬顿挫更明显,渲染诗词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琵琶行》中一共有十七处押入声韵,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作者在词中多个关键处押入声,使诗作结构变得更为合理,从整体上构建出旋律方面的和谐美。.
在当下教学活动中,读诗词时没有人会选择保留人声的赏析模式,这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虽然不能感受入声表达带来的意境效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加大对古诗词押入声韵的研究力度,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而言必定是有意义的。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学生自我创造,以此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从教材、作者、思维启发等多个角度人手,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
一、深挖教材内容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编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育活动时,需要深度挖掘教材隐含信息,重点解读文本文化元素。在讲解过程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从创新的角度分析问题,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以此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隐含的传统文化,或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充分利用自媒体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全面把握人物情感。
二、掌握作者信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所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会在作品中阐述自己的文化情感。如在学习《琵琶行》这一课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了解白居易的生平,重点解读作品所创时期的故事,掌握个人情感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思想。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深知民间疾苦,便利用手中的笔创造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立刻上书想要抓捕刺客,却阻碍了当时权贵的核心利益,一下子被贬为江州刺史,在那之后,朝廷又以各种名义对其进行贬黜。事实上,他的被贬是一桩冤案,此时白居易内心十分气愤,在送客湓浦口时偶然遇到了琵琶女便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通过了解作者经历,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去解读文章,能获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思维启发
汉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文化思维的启发,站在整体视角梳理课文内容结构。以《琵琶行》这一课为例,此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结构的。①江头送客闻琵琶;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歌女倾诉身世苦;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思路,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主题,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传统文化作品中有许多对偶句式,其是古代常见的一些表述手法,在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人手,结合学习问题综合解析文本内容,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四、扩展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的古诗词内容,此类资源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只是凤毛麟角,学生课余时间对传统文化接触比较少,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教师可以《琵琶行》中“入声韵”的妙用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人声主要是指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以唐代为例,当时盛行韵母的韵尾有阴、阳、人三种类别。随着语言的发展,入聲逐渐消失,但是其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借助对人声的应用,使诗词朗读的抑扬顿挫更明显,渲染诗词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琵琶行》中一共有十七处押入声韵,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作者在词中多个关键处押入声,使诗作结构变得更为合理,从整体上构建出旋律方面的和谐美。.
在当下教学活动中,读诗词时没有人会选择保留人声的赏析模式,这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虽然不能感受入声表达带来的意境效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加大对古诗词押入声韵的研究力度,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而言必定是有意义的。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学生自我创造,以此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从教材、作者、思维启发等多个角度人手,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