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貌似简单浅显,实际上并非易事。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本文从《小鱼回家记》的词汇、句子、修辞三方面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体现了译本接受主体——儿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理论;儿童读者
一、《小鱼回家记》简介
《咬咬书儿童心灵成长阶梯阅读》是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的经典分级读物,汇集了澳大利亚顶级儿童文学作家的获奖力作;分为“轻轻咬”,“小口咬”,“大口咬”,“使劲咬”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包括十册书,每册书讲述一个故事。这一套儿童读物的中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鱼回家记》是“大口咬”(第三级)中的第十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条生活在餐馆里的墨西哥行走鱼——佩皮的离奇经历。每天晚上他都伴随着餐馆老板托尼和洛拉的乐声和歌声入睡。他偶尔会觉得孤单,但大多数时候却平静而幸福。一场暴风雨后,被雷电击中的佩皮有了特异功能,成了餐馆的歌星。放高利贷的坏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逼迫托尼和洛拉交出佩皮。佩皮为了保住餐馆,跟着坏蛋们来到了游艇上。游艇老板用他的宠物鳄鱼来威胁佩皮开口唱歌。谁知鳄鱼趁机挣脱绳索,逮着谁就咬谁。就在鳄鱼要逮住佩皮时,佩皮被一只他先前挺身相救的海鸥救走。经过许多磨难后,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寻找的家人就是托尼和洛拉,于是他又回到了餐馆。
《小鱼回家记》的文字作者是珍·斯托勒(澳大利亚),插图作者是格斯·戈登(澳大利亚)。笔者有幸担任该书的译者,并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到一些儿童文学翻译技巧。
二、儿童文学翻译与接受理论
国内外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也有人认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儿童情趣,能培养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适应儿童审美与创造需要,提升儿童艺术精神的文体,就是儿童文学。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是,儿童文学翻译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有其特殊性,而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必须认真考虑这一特殊读者群的需求。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的大脑机能尚不成熟,反应机能没有定型,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和直观的层面。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理论正是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殊读者群着眼,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譯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文本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三、《小鱼回家记》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无论是儿童文学作品还是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其读者都是儿童。鉴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主题明确突出,富于教益;人物性格鲜明,具体形象;情节生动有趣,想象丰富,而且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的翻译
1.词汇选择
儿童的认知能力弱,对语言异常敏感,一个生僻的字眼,或者一个含混不清的意象,都可能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一个外语单词的意义通常有多个对应的中文词汇,然而儿童读者词汇量小,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仔细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并参照上下文,尽量使用儿童读者认知范围内的词汇。争取做到语言准确,简单易懂。
例:
(1)Or they might say, “That’s not a fish…that’s a slug with legs.”[4]
有时他们嘲笑道:“这不是一条鱼……这是一条长着腿的鼻涕虫!”[2]
“slug”可以翻译成“蛞蝓”或者“鼻涕虫”。很明显,第一个词语对儿童来说是生僻词,而第二个词语非常形象,不仅易懂,而且还可以给小读者一些想象空间。因此,译者选择了第二个词语。
(2)“ Excuse me, gentlemens,” said Lola. “What do you want with our Pepi?” [4]
“等等,”洛拉忍不住问道,“你们想要我们的佩皮做什么?”[2]
“excuse me”经常被译作“对不起”、“打扰一下”。但是在这里,考虑到小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译作“等等”,更能体现出洛拉对佩皮的担忧和不舍,符合儿童的理解力。
2.词汇的韵律性
儿童文学中经常出现叠词。这样的表达方式为儿童文学增添了韵律美,同时也十分符合儿童语言表达的特征。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也比较注重叠词叹词的运用。
例:
(3)Pepi talked to him a lot, but the diver never answered. He just bobbed up and down.[4]
佩皮经常跟他说话,但是他从来不搭理佩皮,只是上上下下地浮动着。[2]
“up and down”,简洁起见,本可以译作“上下”,但是为了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特译作“上上下下”,而且该叠词的运用在照顾儿童语言表达习惯的同时也使“潜水员”的动态形象更生动,更丰满。
(4)Pepi looked around. [4] 佩皮在游艇上东张张,西望望。[2]
“look around”常译作“环顾四周”,但是此译法侧重于书面表达。然而,儿童读者的语言就包括口语化的特点,因此译者用“东”“西”来代表“环顾四周”的方向性,同时叠词“张张”“望望”的运用又突出了音律感,妥善地处理了儿童读者语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词汇翻译之间的关系。
3.词汇突出童趣
为了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原作中出现了很多拟声词,还有一些含混不清的拼写,这些词语的准确翻译不仅关乎小读者的理解,而且关乎小读者的童真童趣。
例:
(5)Woo-hoo. Woo-hoo. WHOOOOOSH! The wind blew the mental bowl across the slippery sink. [4]
呼——呼——大风刮进厨房,金属碗开始在湿滑的水槽上滑动。[2]
这样的拟声词的运用在译文中出现了很多,本文就不一一枚举了。成年人在为儿童讲故事时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个场景或动作,常常运用拟声词,这种译法在增加童趣地同时也更易于小读者理解接受。
(6)“Hollywood!” cried Tony.
“Holleewoood!” cried Lola.
“Hollywoop?”said Pepi. “Is that in Mexico?” [4]
“好莱坞!”托尼吃惊地叫道。
“好雷坞?”洛拉跟着叫道。
“好莱窝”佩皮迷迷糊糊地说道:“是在墨西哥吗?”[2]
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好莱坞”是一个熟悉的地名,即使英文单词拼写错误也不影响理解。然而,在原文本中,“Holleewoood”和 “Hollywoop”是为了表明洛拉和佩皮对“好莱坞”这个名词的陌生,特意用了符合人物语言特点的错误拼写,因此在翻译时,译者没有简单地翻译出来这个地名,而是从儿童读者的理解角度和发音特点出发,译成了别字,将儿童发音含混不清的特点尽量表达出来。
(二) 句子的翻译
1.长句拆分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长句子,在《小鱼回家记》中也不例外。译者一方面考虑到汉语的表达多以短句出现,另一方面以儿童认知能力为前提,经常将难句,长句拆分开来译成简单短句。
例:
(7)Tony and Lola tossed and turned and looked at their bedside clock every hour.[4]
托尼和洛拉翻来覆去,每隔一小时就会看看他们床边的闹钟。[2]
2.句序调整
英汉表达习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小读者的理解能力,常常需要调整语序,按照汉语的语序组织句子。
例:
(8)Pepi lived in a big fish tank. The fish tank as in a restaurant called Muchos Viento. [4]
在一家名叫“木哈斯温托”的餐馆里放着一个大鱼缸,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那条鱼就是佩皮。[2]
在英语里,经常将小地点放在前面,大地点放在后面,而这种倒置的结构不符合中文语境,因此语序要做适当的调整。这种情况在任何翻译过程中都应注意,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更应谨慎对待,稍不留神便会影响儿童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 修辞的翻译
儿童语言往往很生动很有趣。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拟人、反问等。若能恰当运用这些修辞,译文也会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更能调动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翻译《小鱼回家记》的过程中,译者注意到原作中多出现比喻,因而着力体现了比喻这种修辞,并结合语境运用了反问等修辞。
1.比喻
例:
(9)Pepi looked like a banana. Not a squashed banana. Or a rotten banana. Pepi looked like a peeled banana—with eyes. [4]
佩皮看起來活像一根香蕉,不是像挤扁的香蕉,也不是像发烂的香蕉,而是像剥开皮的香蕉——还长着眼睛呢。[2]
比喻的运用将小鱼佩皮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让小读者的脑海中瞬间出现了佩皮的形象。这得益于原文本的修辞运用,译者在这里只是意识到这种修辞的美妙作用,将译文中运用了相同的修辞。
2.反问
例:
(10)Pepi shrugged his shoulders. He didn’t know what he was trying to do. He just knew he felt weird. [4]
佩皮耸了耸肩,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刚刚怎么会突然发出那些声音呢?[2]
“He just knew he felt weird”,这一句是陈述句,可是译者在翻译该句时考虑到“weird”一词若翻译成“离奇”、“怪诞”或者“不可思议”都不太符合儿童的语言模式,就采用了反问这一修辞手法,既符合小读者的表达习惯,又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四、结语
笔者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儿童读者的角度出发,翻译了《小鱼回家记》。本文从词汇、语句、修辞三方面举例说明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说明儿童文学翻译尤其要注意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要着重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姚 斯,霍拉勃;周 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2]珍·斯托勒著.小鱼回家记[M].张志鹃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袁 毅.浅谈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4]Jen Storer. Sing, Pepi, Sing!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td. 2006.
(作者简介: 张志鹃(1986.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 助教,目前任职于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理论;儿童读者
一、《小鱼回家记》简介
《咬咬书儿童心灵成长阶梯阅读》是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的经典分级读物,汇集了澳大利亚顶级儿童文学作家的获奖力作;分为“轻轻咬”,“小口咬”,“大口咬”,“使劲咬”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包括十册书,每册书讲述一个故事。这一套儿童读物的中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鱼回家记》是“大口咬”(第三级)中的第十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条生活在餐馆里的墨西哥行走鱼——佩皮的离奇经历。每天晚上他都伴随着餐馆老板托尼和洛拉的乐声和歌声入睡。他偶尔会觉得孤单,但大多数时候却平静而幸福。一场暴风雨后,被雷电击中的佩皮有了特异功能,成了餐馆的歌星。放高利贷的坏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逼迫托尼和洛拉交出佩皮。佩皮为了保住餐馆,跟着坏蛋们来到了游艇上。游艇老板用他的宠物鳄鱼来威胁佩皮开口唱歌。谁知鳄鱼趁机挣脱绳索,逮着谁就咬谁。就在鳄鱼要逮住佩皮时,佩皮被一只他先前挺身相救的海鸥救走。经过许多磨难后,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寻找的家人就是托尼和洛拉,于是他又回到了餐馆。
《小鱼回家记》的文字作者是珍·斯托勒(澳大利亚),插图作者是格斯·戈登(澳大利亚)。笔者有幸担任该书的译者,并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到一些儿童文学翻译技巧。
二、儿童文学翻译与接受理论
国内外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也有人认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儿童情趣,能培养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适应儿童审美与创造需要,提升儿童艺术精神的文体,就是儿童文学。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是,儿童文学翻译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有其特殊性,而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必须认真考虑这一特殊读者群的需求。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的大脑机能尚不成熟,反应机能没有定型,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和直观的层面。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理论正是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殊读者群着眼,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譯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文本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三、《小鱼回家记》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无论是儿童文学作品还是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其读者都是儿童。鉴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主题明确突出,富于教益;人物性格鲜明,具体形象;情节生动有趣,想象丰富,而且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的翻译
1.词汇选择
儿童的认知能力弱,对语言异常敏感,一个生僻的字眼,或者一个含混不清的意象,都可能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一个外语单词的意义通常有多个对应的中文词汇,然而儿童读者词汇量小,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仔细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并参照上下文,尽量使用儿童读者认知范围内的词汇。争取做到语言准确,简单易懂。
例:
(1)Or they might say, “That’s not a fish…that’s a slug with legs.”[4]
有时他们嘲笑道:“这不是一条鱼……这是一条长着腿的鼻涕虫!”[2]
“slug”可以翻译成“蛞蝓”或者“鼻涕虫”。很明显,第一个词语对儿童来说是生僻词,而第二个词语非常形象,不仅易懂,而且还可以给小读者一些想象空间。因此,译者选择了第二个词语。
(2)“ Excuse me, gentlemens,” said Lola. “What do you want with our Pepi?” [4]
“等等,”洛拉忍不住问道,“你们想要我们的佩皮做什么?”[2]
“excuse me”经常被译作“对不起”、“打扰一下”。但是在这里,考虑到小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译作“等等”,更能体现出洛拉对佩皮的担忧和不舍,符合儿童的理解力。
2.词汇的韵律性
儿童文学中经常出现叠词。这样的表达方式为儿童文学增添了韵律美,同时也十分符合儿童语言表达的特征。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也比较注重叠词叹词的运用。
例:
(3)Pepi talked to him a lot, but the diver never answered. He just bobbed up and down.[4]
佩皮经常跟他说话,但是他从来不搭理佩皮,只是上上下下地浮动着。[2]
“up and down”,简洁起见,本可以译作“上下”,但是为了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特译作“上上下下”,而且该叠词的运用在照顾儿童语言表达习惯的同时也使“潜水员”的动态形象更生动,更丰满。
(4)Pepi looked around. [4] 佩皮在游艇上东张张,西望望。[2]
“look around”常译作“环顾四周”,但是此译法侧重于书面表达。然而,儿童读者的语言就包括口语化的特点,因此译者用“东”“西”来代表“环顾四周”的方向性,同时叠词“张张”“望望”的运用又突出了音律感,妥善地处理了儿童读者语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词汇翻译之间的关系。
3.词汇突出童趣
为了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原作中出现了很多拟声词,还有一些含混不清的拼写,这些词语的准确翻译不仅关乎小读者的理解,而且关乎小读者的童真童趣。
例:
(5)Woo-hoo. Woo-hoo. WHOOOOOSH! The wind blew the mental bowl across the slippery sink. [4]
呼——呼——大风刮进厨房,金属碗开始在湿滑的水槽上滑动。[2]
这样的拟声词的运用在译文中出现了很多,本文就不一一枚举了。成年人在为儿童讲故事时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个场景或动作,常常运用拟声词,这种译法在增加童趣地同时也更易于小读者理解接受。
(6)“Hollywood!” cried Tony.
“Holleewoood!” cried Lola.
“Hollywoop?”said Pepi. “Is that in Mexico?” [4]
“好莱坞!”托尼吃惊地叫道。
“好雷坞?”洛拉跟着叫道。
“好莱窝”佩皮迷迷糊糊地说道:“是在墨西哥吗?”[2]
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好莱坞”是一个熟悉的地名,即使英文单词拼写错误也不影响理解。然而,在原文本中,“Holleewoood”和 “Hollywoop”是为了表明洛拉和佩皮对“好莱坞”这个名词的陌生,特意用了符合人物语言特点的错误拼写,因此在翻译时,译者没有简单地翻译出来这个地名,而是从儿童读者的理解角度和发音特点出发,译成了别字,将儿童发音含混不清的特点尽量表达出来。
(二) 句子的翻译
1.长句拆分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长句子,在《小鱼回家记》中也不例外。译者一方面考虑到汉语的表达多以短句出现,另一方面以儿童认知能力为前提,经常将难句,长句拆分开来译成简单短句。
例:
(7)Tony and Lola tossed and turned and looked at their bedside clock every hour.[4]
托尼和洛拉翻来覆去,每隔一小时就会看看他们床边的闹钟。[2]
2.句序调整
英汉表达习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小读者的理解能力,常常需要调整语序,按照汉语的语序组织句子。
例:
(8)Pepi lived in a big fish tank. The fish tank as in a restaurant called Muchos Viento. [4]
在一家名叫“木哈斯温托”的餐馆里放着一个大鱼缸,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那条鱼就是佩皮。[2]
在英语里,经常将小地点放在前面,大地点放在后面,而这种倒置的结构不符合中文语境,因此语序要做适当的调整。这种情况在任何翻译过程中都应注意,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更应谨慎对待,稍不留神便会影响儿童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 修辞的翻译
儿童语言往往很生动很有趣。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拟人、反问等。若能恰当运用这些修辞,译文也会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更能调动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翻译《小鱼回家记》的过程中,译者注意到原作中多出现比喻,因而着力体现了比喻这种修辞,并结合语境运用了反问等修辞。
1.比喻
例:
(9)Pepi looked like a banana. Not a squashed banana. Or a rotten banana. Pepi looked like a peeled banana—with eyes. [4]
佩皮看起來活像一根香蕉,不是像挤扁的香蕉,也不是像发烂的香蕉,而是像剥开皮的香蕉——还长着眼睛呢。[2]
比喻的运用将小鱼佩皮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让小读者的脑海中瞬间出现了佩皮的形象。这得益于原文本的修辞运用,译者在这里只是意识到这种修辞的美妙作用,将译文中运用了相同的修辞。
2.反问
例:
(10)Pepi shrugged his shoulders. He didn’t know what he was trying to do. He just knew he felt weird. [4]
佩皮耸了耸肩,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刚刚怎么会突然发出那些声音呢?[2]
“He just knew he felt weird”,这一句是陈述句,可是译者在翻译该句时考虑到“weird”一词若翻译成“离奇”、“怪诞”或者“不可思议”都不太符合儿童的语言模式,就采用了反问这一修辞手法,既符合小读者的表达习惯,又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四、结语
笔者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儿童读者的角度出发,翻译了《小鱼回家记》。本文从词汇、语句、修辞三方面举例说明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说明儿童文学翻译尤其要注意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要着重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姚 斯,霍拉勃;周 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2]珍·斯托勒著.小鱼回家记[M].张志鹃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袁 毅.浅谈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4]Jen Storer. Sing, Pepi, Sing!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td. 2006.
(作者简介: 张志鹃(1986.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 助教,目前任职于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