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如今网络信息手段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进行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能够适应高校高等教育的要求,由于大学生人群的特殊性,需要尽快大批推广、实行并完善互动型的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育人模式。本文简单介绍了网上网下协调育人的概念、必要性、模式的假设,分析了此方式的施行挑战,并借此详细讨论了相应对策,希望能给高校探索适宜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
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普及的今天,网民规模巨大,大学生由于其独立、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已逐步成为互联网普及程度最大的人群。大学生正通过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工具,不断将网络信息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模糊了实际世界和虚拟网络的界限。对此,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也需不断与网络相联系,进行网上网下互助型的协调育人方式。
一、网上网下协调育人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表示为社会团体或者组织使用某种社会观念、政治看法、道德准则,来给其组成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有规划的教育,来让成员建立一种他们所需要的,与其社会或者阶级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工作。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与人意为把传统上进行面对面沟通、讲堂、报纸刊物、媒体广播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信息交流教育方式相融合,建立双向沟通的教育形式,将传统的网下教育模式和现代网上教育模式发挥各自优势、抵消对方缺点,建立全新的和谐互动形式,合作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必要性
传统的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又有着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传统的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准确地掌控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组织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度、体验感,能够更加透彻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互动交流;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内在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容易受到時间空间的约束等等的缺点。相反,网上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强项在于它能够及时、快速地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更广阔的思想教育范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加方便迅速;但是,其仍然有着思想教育的深度不够,舆论情况监控难度大,信息容易在虚拟情况中失真等等缺点。
三、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的假设
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重点就在于进行网上与网下的协调,协调二者任务的分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其基本的原则是要以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重深度,再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为扩展,重广度及灵敏度。
(一)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补充
一方面,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好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对应,以此来带动不能现场参与网下教育的学生,并且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网下教育的及时补充,在线下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无法完全进行展示的教育资料,可以将其公布在网上;其次,可以在网上进行网下教育的传播,在通知各种活动的同时又能够对该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另外,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匿名下对一些事件进行评价、交流、提供建议等。
(二)运用网络进行创新教育
教育从事者能够利用网络与实际相联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例如,教育从业者能够利用微博、微信、QQ等与其学生成为网络好友,面对社会热点时,通过转发或者进行评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开展教育和引导。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且能引发大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共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事件的关心和积极性,使教育工作更加便捷有效,此外,可以避免学生在面对社会时间时被错误的评价所误导,使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思想。
四、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挑战
(一)网上网下协调的挑战
网上网下进行协调的难度主要为:在借鉴方面,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来讲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要求高校逐渐进行摸索;在内容方面,对于一些不适宜进行网上教育的敏感性或太有深度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业者对其进行鉴别与筛选;在技术方面,教育从业者需要有相关的网络信息操作的能力;在协调性上,要求教育从业者将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融合,使之优势互补。
(二)负面网络环境的挑战
大体的网络氛围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优势的,但是网络教育依然有不利因素。第一,网络的开放性和可匿名特点使各种信息在网上的传输毫无障碍,在网络上出现的众多观念中,难免会有畸形的、不成熟的、反动的、有错误引导性的思想和低俗、色情、作假的信息,这毫无疑问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效果。第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性,使之有机会被图谋不轨的人利用。
(三)从众、个性化效应的挑战
一方面,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面对学生从众效应,即学生有很大可能会北群体大众的表现所影响而人云亦云,在大众的压力下失去对自身的判断力,随大流,网络这就增加了受蛊惑的可能,进而导致学生失去理智的行为。另一方面,出现个性化效应,表示为个人的自我意识能力逐步丧失,自我测评以及自我掌控能力均有所减弱,在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会因在网络中个人身份信息的隐蔽性、责任权限的不明确性而出现一些违反法律的冲动、不理智的行为。
五、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策略
(一)网上思想宣传与网下思想宣传相配合
在社会生活的不断互联网化的进程中,虽然现代化的网络新媒体已然取代了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的主要途径,但是网下进行思想宣传仍然有着深刻性较强的特点,网上网下需相互配合进行宣传。 1.主动宣传相配合
主动宣传相配合意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进行主动的呈现,达到网下进行活动,网上进行对应的反映。比如教育从业者在进行学生活动时,不仅可以进行拉横幅,张贴海报等方式的网下宣传,而且可以通过使用校园网站、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推送信息。活动前的推广可以有效增加活动的学生参与率,活动后的推广可以尽最大可能扩张活动的影响力,最终取得更大的教育意义。利用网下活动同时网上宣传的互相结合,会得到高出活动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使参与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并督促其建立正确、向上的思想观念。另外,主动宣传也可用于知识推广、文化传播等等相关方面,实行网上网下相互结合的宣传。
2.被动宣传相配合
被动宣传相配合意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勇于面对舆论的压力,对于关键的舆情表达出自己正确的看法,使网上有舆论,网下进行引导。对于网络的巨大影响力,一些正面的网络信息能够由一点一滴汇集成汪洋大海,而负面信息也能够在网络上一步步地发展,危害江源。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较低的判断力很容易使之产生偏见,误入歧途,此时,学生就急需教育者对其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指导与解答。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于焦点问题,以课上讲解或者开展班会等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焦点事件,对其进行疏导、教育。
(二)网上教育互动与网下教育互动相互补
教育互动意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开展沟通的同时,受教育者将自身意识主动加入到这个教育过程,对教育者产生相互的作用及影响,最终相互理解、认同的过程。
1.网上网下相互交错,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互助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中,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行着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模式。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上,即符合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又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的方法,网上虚拟交流和网下现实沟通均被利用。在学生方面,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与老师的交流形式。当其困惑的问题是学习或生活情感等方面无法通过网络进行详细说明时,学生大多会决定进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当讨论的问题不好意思直接说明时,或者空间、时间等因素限制了当面沟通的条件时,网络沟通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因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求双方依照自身实际情况,来抉择网上还是网下沟通实现育人目的,而不仅仅是被形式拘束。
2.网上网下逐步递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互动
多数学生不介意教育者利用网络途径来了解其心理感受和思想动态,然而网络上学生的动态仅仅能展现片面、浅显的学生真实状况,所以网络信息最多作为一条线索,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还需要进行网下的实际沟通。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沟通,一定要对信息进行掌握、考察和确定,占领主导位置。进行网上网下互助型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表现出主体间的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互相作为主体,进行对话型的互动沟通,彼此承认、理解和接纳,并相互进步发展。这就要求在网上进行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的了解时,不仅要了解表层信息,而且要结合网下手段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收集,进行面对面谈心,使网络手段和传统方式相互结合补充,逐步递进。主体双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的广度以及主题双方间多方面互相沟通的深度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效果。
(三)网上服务育人与网下服务育人相结合
1.利用大数据效用,更新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格局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进行创新型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模式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可以建立教育系统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利用制定的个性化的数据系统,搜集并分析学生的线下行为数据,把握学生的学业表现、生活特征,分析其心理动态、思维变化等,并利用此平台数据提前推测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心理、生理以及就业等方面的行为,最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技术条件不足的高校要首先引进技术,获取资源,为网上网下协调育人铺垫技术基础。
2.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构造,完善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格局
如今高校进行思想工作队伍构建的重点已是着力提高网络宣传能力。针对这一重点,需要的是相应的人才与技术的支持。首先,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优质的网络技术人才;其次,现代高校的软实力不够,施教者缺乏较高的综合理论素质;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上不尽合理。这要求建立一线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成长计划,引进、培养人才,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构造,进而来完善网上网下协调育人的格局。
(四)网上网下专业教育队伍,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首先,要达到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需要的是有着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先进的思想、对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有敏锐的感知力、优质的交流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团队。这需要教育者不停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领悟能力以及思想水准。以此来协调网上网下教育模式的内容,熟练正确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种种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沟通中找出存在的隐患,并在沟通中消除隐患,这样才可以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进行连续的探索、创新与进步。其次,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要求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这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加强监管力度,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网络秩序的管理,谨慎地防止不法分子的趁虚而入。对此,要求高校尽快结合网络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解决相对应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盲区,建立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网络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实时注意各方情况与动态,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依法严格处置。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使得互联网变成大学生汲取各方面信息和知识的重点源头。而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基本完成网上网下互助型育人模式的构建,但仍然有网上网下育人模式不协调的地方。根据本文对网上网下互动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协调育人模式构建的探讨,希望各院校能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联系实际任务,促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之能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黄东桂,郭世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2]王洪波.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4).
[3]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作者简介:
李艳芳(1986—),女,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
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普及的今天,网民规模巨大,大学生由于其独立、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已逐步成为互联网普及程度最大的人群。大学生正通过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工具,不断将网络信息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模糊了实际世界和虚拟网络的界限。对此,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也需不断与网络相联系,进行网上网下互助型的协调育人方式。
一、网上网下协调育人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表示为社会团体或者组织使用某种社会观念、政治看法、道德准则,来给其组成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有规划的教育,来让成员建立一种他们所需要的,与其社会或者阶级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工作。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与人意为把传统上进行面对面沟通、讲堂、报纸刊物、媒体广播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信息交流教育方式相融合,建立双向沟通的教育形式,将传统的网下教育模式和现代网上教育模式发挥各自优势、抵消对方缺点,建立全新的和谐互动形式,合作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必要性
传统的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又有着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传统的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准确地掌控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组织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度、体验感,能够更加透彻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互动交流;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内在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容易受到時间空间的约束等等的缺点。相反,网上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强项在于它能够及时、快速地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更广阔的思想教育范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加方便迅速;但是,其仍然有着思想教育的深度不够,舆论情况监控难度大,信息容易在虚拟情况中失真等等缺点。
三、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的假设
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重点就在于进行网上与网下的协调,协调二者任务的分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其基本的原则是要以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重深度,再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为扩展,重广度及灵敏度。
(一)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补充
一方面,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好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对应,以此来带动不能现场参与网下教育的学生,并且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网下教育的及时补充,在线下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无法完全进行展示的教育资料,可以将其公布在网上;其次,可以在网上进行网下教育的传播,在通知各种活动的同时又能够对该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另外,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匿名下对一些事件进行评价、交流、提供建议等。
(二)运用网络进行创新教育
教育从事者能够利用网络与实际相联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例如,教育从业者能够利用微博、微信、QQ等与其学生成为网络好友,面对社会热点时,通过转发或者进行评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开展教育和引导。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且能引发大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共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事件的关心和积极性,使教育工作更加便捷有效,此外,可以避免学生在面对社会时间时被错误的评价所误导,使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思想。
四、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挑战
(一)网上网下协调的挑战
网上网下进行协调的难度主要为:在借鉴方面,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来讲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要求高校逐渐进行摸索;在内容方面,对于一些不适宜进行网上教育的敏感性或太有深度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业者对其进行鉴别与筛选;在技术方面,教育从业者需要有相关的网络信息操作的能力;在协调性上,要求教育从业者将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融合,使之优势互补。
(二)负面网络环境的挑战
大体的网络氛围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优势的,但是网络教育依然有不利因素。第一,网络的开放性和可匿名特点使各种信息在网上的传输毫无障碍,在网络上出现的众多观念中,难免会有畸形的、不成熟的、反动的、有错误引导性的思想和低俗、色情、作假的信息,这毫无疑问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效果。第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性,使之有机会被图谋不轨的人利用。
(三)从众、个性化效应的挑战
一方面,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面对学生从众效应,即学生有很大可能会北群体大众的表现所影响而人云亦云,在大众的压力下失去对自身的判断力,随大流,网络这就增加了受蛊惑的可能,进而导致学生失去理智的行为。另一方面,出现个性化效应,表示为个人的自我意识能力逐步丧失,自我测评以及自我掌控能力均有所减弱,在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会因在网络中个人身份信息的隐蔽性、责任权限的不明确性而出现一些违反法律的冲动、不理智的行为。
五、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的策略
(一)网上思想宣传与网下思想宣传相配合
在社会生活的不断互联网化的进程中,虽然现代化的网络新媒体已然取代了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的主要途径,但是网下进行思想宣传仍然有着深刻性较强的特点,网上网下需相互配合进行宣传。 1.主动宣传相配合
主动宣传相配合意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进行主动的呈现,达到网下进行活动,网上进行对应的反映。比如教育从业者在进行学生活动时,不仅可以进行拉横幅,张贴海报等方式的网下宣传,而且可以通过使用校园网站、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推送信息。活动前的推广可以有效增加活动的学生参与率,活动后的推广可以尽最大可能扩张活动的影响力,最终取得更大的教育意义。利用网下活动同时网上宣传的互相结合,会得到高出活动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使参与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并督促其建立正确、向上的思想观念。另外,主动宣传也可用于知识推广、文化传播等等相关方面,实行网上网下相互结合的宣传。
2.被动宣传相配合
被动宣传相配合意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勇于面对舆论的压力,对于关键的舆情表达出自己正确的看法,使网上有舆论,网下进行引导。对于网络的巨大影响力,一些正面的网络信息能够由一点一滴汇集成汪洋大海,而负面信息也能够在网络上一步步地发展,危害江源。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较低的判断力很容易使之产生偏见,误入歧途,此时,学生就急需教育者对其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指导与解答。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于焦点问题,以课上讲解或者开展班会等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焦点事件,对其进行疏导、教育。
(二)网上教育互动与网下教育互动相互补
教育互动意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开展沟通的同时,受教育者将自身意识主动加入到这个教育过程,对教育者产生相互的作用及影响,最终相互理解、认同的过程。
1.网上网下相互交错,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互助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中,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行着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模式。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上,即符合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又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的方法,网上虚拟交流和网下现实沟通均被利用。在学生方面,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与老师的交流形式。当其困惑的问题是学习或生活情感等方面无法通过网络进行详细说明时,学生大多会决定进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当讨论的问题不好意思直接说明时,或者空间、时间等因素限制了当面沟通的条件时,网络沟通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因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求双方依照自身实际情况,来抉择网上还是网下沟通实现育人目的,而不仅仅是被形式拘束。
2.网上网下逐步递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互动
多数学生不介意教育者利用网络途径来了解其心理感受和思想动态,然而网络上学生的动态仅仅能展现片面、浅显的学生真实状况,所以网络信息最多作为一条线索,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还需要进行网下的实际沟通。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沟通,一定要对信息进行掌握、考察和确定,占领主导位置。进行网上网下互助型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表现出主体间的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互相作为主体,进行对话型的互动沟通,彼此承认、理解和接纳,并相互进步发展。这就要求在网上进行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的了解时,不仅要了解表层信息,而且要结合网下手段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收集,进行面对面谈心,使网络手段和传统方式相互结合补充,逐步递进。主体双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的广度以及主题双方间多方面互相沟通的深度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效果。
(三)网上服务育人与网下服务育人相结合
1.利用大数据效用,更新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格局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进行创新型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模式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可以建立教育系统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利用制定的个性化的数据系统,搜集并分析学生的线下行为数据,把握学生的学业表现、生活特征,分析其心理动态、思维变化等,并利用此平台数据提前推测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心理、生理以及就业等方面的行为,最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技术条件不足的高校要首先引进技术,获取资源,为网上网下协调育人铺垫技术基础。
2.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构造,完善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格局
如今高校进行思想工作队伍构建的重点已是着力提高网络宣传能力。针对这一重点,需要的是相应的人才与技术的支持。首先,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优质的网络技术人才;其次,现代高校的软实力不够,施教者缺乏较高的综合理论素质;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上不尽合理。这要求建立一线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成长计划,引进、培养人才,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构造,进而来完善网上网下协调育人的格局。
(四)网上网下专业教育队伍,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首先,要达到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需要的是有着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先进的思想、对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有敏锐的感知力、优质的交流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团队。这需要教育者不停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领悟能力以及思想水准。以此来协调网上网下教育模式的内容,熟练正确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种种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沟通中找出存在的隐患,并在沟通中消除隐患,这样才可以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进行连续的探索、创新与进步。其次,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要求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这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加强监管力度,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网络秩序的管理,谨慎地防止不法分子的趁虚而入。对此,要求高校尽快结合网络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解决相对应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盲区,建立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网络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实时注意各方情况与动态,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依法严格处置。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使得互联网变成大学生汲取各方面信息和知识的重点源头。而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基本完成网上网下互助型育人模式的构建,但仍然有网上网下育人模式不协调的地方。根据本文对网上网下互动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协调育人模式构建的探讨,希望各院校能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联系实际任务,促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之能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黄东桂,郭世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2]王洪波.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4).
[3]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作者简介:
李艳芳(1986—),女,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