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诗眼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诗眼”一般是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态度倾向的字。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就是这联的“诗眼”,一个“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爱国热忱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惆怅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既照应诗题《书愤》,又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2.“诗眼”一般是着力最多而最为精工、最凝练传神、富于情趣的字。
如岑参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燃”和“捣”二字,把游子浓重的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纪昀认为“燃”字、“捣”字,开后来诗眼之源。
再如: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的“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空”字为诗眼,对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神态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3.“诗眼”一般是最能笼罩全句、全联甚至全篇氛围的字。
如白居易《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诗歌前三句,尚不为奇警,就写河水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随着“愁”字一现,仿佛汴水也会含情,泗水也会含愁,词意骤变,主人公的哀愁顿时四溢山川,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魂魄的艺术魅力。
4.“诗眼”一般是最具表现力的动词。
动词无论在古代诗歌还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它的表现力是汉语所有词语中最突出的。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诗人锤炼诗眼的垂青对象。动词的恰当使用,会收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咽”字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用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烘托出一个深僻冷寂之境界。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5.“诗眼”有时是其他词性活用为动词的字。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而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凤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几句中的“暗”、“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雨肥梅子”一句,就不仅写出了动态,而且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这类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平淡为神奇,大大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艺术感染力。
6.“诗眼”有时是用了拟人手法的字。
诗人、词家在锤炼“诗眼”时常瞩目拟人化的手法。因为拟人能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诗人、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确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如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龙一般鲜活生动起来。
又如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蜂飞蝶舞的盎然生机之景凝练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作者通联:江苏洪泽中学]
1.“诗眼”一般是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态度倾向的字。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就是这联的“诗眼”,一个“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爱国热忱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惆怅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既照应诗题《书愤》,又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2.“诗眼”一般是着力最多而最为精工、最凝练传神、富于情趣的字。
如岑参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燃”和“捣”二字,把游子浓重的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纪昀认为“燃”字、“捣”字,开后来诗眼之源。
再如: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的“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空”字为诗眼,对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神态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3.“诗眼”一般是最能笼罩全句、全联甚至全篇氛围的字。
如白居易《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诗歌前三句,尚不为奇警,就写河水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随着“愁”字一现,仿佛汴水也会含情,泗水也会含愁,词意骤变,主人公的哀愁顿时四溢山川,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魂魄的艺术魅力。
4.“诗眼”一般是最具表现力的动词。
动词无论在古代诗歌还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它的表现力是汉语所有词语中最突出的。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诗人锤炼诗眼的垂青对象。动词的恰当使用,会收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咽”字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用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烘托出一个深僻冷寂之境界。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5.“诗眼”有时是其他词性活用为动词的字。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而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凤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几句中的“暗”、“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雨肥梅子”一句,就不仅写出了动态,而且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这类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平淡为神奇,大大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艺术感染力。
6.“诗眼”有时是用了拟人手法的字。
诗人、词家在锤炼“诗眼”时常瞩目拟人化的手法。因为拟人能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诗人、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确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如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龙一般鲜活生动起来。
又如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蜂飞蝶舞的盎然生机之景凝练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作者通联:江苏洪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