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积淀的研究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ahnig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积淀,既指经长期积累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又指文化逐渐积累并沉淀下来的过程。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发挥着熏陶、凝聚、发展的功能。现代学校文化的积淀,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积淀。学校文化积淀具有传承性、不可复制性、在实践中的渐进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在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校文化积淀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学校文化积淀 功能 核心内容 特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4-0015-03
  
  有学者说:“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一所名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本文拟就此话题略作探讨。
  
  一、文化积淀的含义
  
  积淀,从字面上看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指经长期积累而沉淀下来的东西;第二,指逐渐积累并沉淀下来。同样,文化积淀也包含了两种含义,既指经长期积累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又指文化逐渐积累并沉淀下来的过程。
  1. 文化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化作品的产生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分别用了10年时间,司马光编订《资治通鉴》用了20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更是用了60年时间!没有长期的积淀,就没有这些享誉世界的名著问世。
  无论是文化作品的产生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都需要积淀,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 年文明长河且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河南渑池仰韶的彩陶,到余姚河姆渡族居大屋的稻谷,从商周的甲骨到秦陵的兵马俑,乃至造福世界的四大发明,令人惊叹的东西数不胜数,不但影响了东方世界,而且在西方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脉络,孕育了色彩纷呈的民俗民风,造就了56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民族文化不断交织融合,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其间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
  学校文化的积淀同样需要较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成才,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师恩的哺育;一代大师的诞生,需要教育前辈言传身教的提携和耳提面命的指导;一所名校的成长,需要长期坚持务实的办学理念和这一理念下的管理和教育团队。道德的感应,知识的传授,学风的传承,取决于学校文化的底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群体,没有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臻于完美。
  2. 文化积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内化是个体将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即人们把外部言语、表情、动作向内部言语、心理动作转化的过程。例如人们通过学习,把书本上的知识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把受到的操作技能训练储存在记忆中,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内化。人们了解、接受、追求、实现学校共同价值观,同样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人自幼开始观察、模仿、学习各种文化符码,接受教育,就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无形中植入个体(即内在化)的过程。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时时处处都在价值观念上受他人影响:人们的表扬、倡导和奖励,是对于服从和认同某种文化的诱使方式;而歧视、告诫、谴责和惩罚,则是对违背公认价值行为的阻止和处罚。作为个体的人,通过这些社会化的活动,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价值观念无形中变成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并赋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里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文化的感染和同化,从而趋同于这种文化所认同的一些习惯、行为和作风。
  3. 文化积淀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积淀是“实现由微小到伟大的捷径”。
  东汉王充为写《论衡》,在窗户、墙壁上都挂上笔,有了灵感,随时记录。如此三十年如一日,终成大学者。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百科全书式的煌煌巨著。为完成这一巨著,他数十年如一日,广泛涉猎,有书必读,把家乡昆山地区的书都看绝了,使“昆山无书”的典故流传至今,其人也成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人,需要文化的采集和酝酿:圣人在积淀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取精去劣;凡夫在积淀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和升华。积淀是一个历经长期积累之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学校文化积淀的功能
  
  1. 熏陶功能
  学校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当置身于一所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我们总感到该校园中有一种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总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不由自主地认同它并融入其中。身处这样的学校,师生会自然地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滋润,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同化,从而使心灵受到全面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是学生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凝聚功能
  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本本老式的日记本、一叠叠破损的备课本,印证了学校人走过的难忘历程,凝聚了学校人经历过的情感,引发了学校人美好的回忆,传递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学校因文化的积淀而浑厚,因岁月的洗礼而精彩。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可使学校成为在校师生喜爱的活生生的文化场所,成为已走出校门的师生无尽眷恋的地方。置身充满着历史与文化意味的学校氛围之中,人会时时保持与学校历史上人和物的对话,情感凝聚将会更加立体、长久和自然。
  3. 发展功能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施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优质学校品牌。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因获得优质学校文化的滋养而发展成长。当一代代师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同时也打上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更重要的是,只要学校这片特有文化的土壤还存在,这种文化就会不断积淀并更具张力,不仅能拓展师生学校生活的文化内涵,而且会拓展学校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促使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三、学校文化积淀的特点
  
  1. 传承性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对于传统,我们既不可能割断,也不可能跨越它而在空地上建设与创新。传统是一种永恒。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虽然知识经济时代给人类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个人的作用也随之增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能高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代人的创造力,不能低估传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永恒性和惯性。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积淀历史,传承文明,特别是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要先有“自己”的坚守,然后再“拿来”。因为没有“自己”的坚守,学校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生命活力的。
  学校文化对个体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将所属群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等纳入到人格体系中,经过内化而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不可复制性
  较低层次的企业,如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只要按其固有成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就可以在短期内开设另一家连锁分店。这是因为其产品结构比较简单,员工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消费者对其要求不高。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复制就没那么容易。被兼并的企业能否正常运作,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文化磨合过程。联想之兼并IBM计算机部门,阿里巴巴之兼并雅虎中国,尚处在痛苦的文化冲突之中。由于企业文化在迅速扩张或被兼并企业内“水土不服”而导致失败的先例,不在少数。无论是以前的郑州亚细亚、三株、巨人、德隆的失败,还是今天顺驰的破产,都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轻易被复制的。
  办企业与办学校相比,就如同“树木”与“树人”,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学校文化的不可复制,不仅是因为学校文化形成的长期性决定了快速融合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于它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两者的终端都是消费者,但是,前者要求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后者只要求满足人的外在需要。企业的产品不涉及消费者内在素质的形成,其产品具有“同质性”,因此,按工业生产的模式进行“复制”是可能的。而教育为人的社会化提供服务,直接影响到人的内在道德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对服务对象灵魂的塑造,面对的是个性各异的鲜活生命,产品的“唯一性”和“异质性”决定了学校文化不可能像工业化大生产那样大规模地“复制”。
  3. 实践中的渐进性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结绳记事,鸟迹始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一路演变下来,在历史实践中循序渐进,文字不断丰富,思想逐级提高。
  学校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积淀。学校文化的传承性,需要一代又一代老师的实践,需要一代又一代学校领导的提升。没有经历实践,学校文化是无法得以传承的。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积累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筛选、概括、提炼之后,才能逐步稳定下来。
  积淀说认为,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主体与个体互渗互融、双方进展,即自然向人生成,自然向人回归,其过程的全部成果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中、社会积淀在个人中、内容积淀在形式中,于是便有了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学校文化与校园里的人是“形影不离”的,它通过日积月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这种教育效果是渐进而又深刻、巩固的。
  4. 全局性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各系统、各部门中普遍存在的,并不只是局限于一个局部领域,同时也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学校文化积淀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上一代的文化内容(包括思想、精神、制度、经历等)经过历史的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多年的积淀,才能发挥育人功能。然而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是靠每一代教育者细心关注、呵护才能成长、壮大的。学校领路人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和条件,培育本校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使之升华为学校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作用于学校中的个体和群体。这种提升不是实践过程的自发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活动积淀与认识活动积淀相碰撞,在反思中所产生的一种顿悟,也就是说提升是有条件的。一是实践的积淀,二是认识的积淀,三是反思的机制。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积累,养成认识吸纳和反思能力。为此,我们既要做实践者,又要做学习型、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时融入新的血液,如滚雪球般不断吸收、不断黏着,不断让新的东西补充进来,如此,学校文化才能产生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泉州362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是家长。不管家长自己是否意识到,教得好与赖,这个事实算是铁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谁也代替不了,学校和社会也无力取代。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
本文结合当前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对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对网络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的阐述,强调了网络探究式学习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heterogeneities of soils make the soil spectral different and complicated, and it is valuable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m
苏州观音山石室土墩墓D1M1墓葬结构为打破基岩的岩坑墓,常见于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山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式,特别是在东周时期比较常见。器物坑所出土器物均为春秋时期常
每一种体育器材都有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注意对器材的保护,在增加器材使用寿命的同时更对器材的“深度”利用进行思考,挖掘并发挥
摘要:个性化备课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课堂方式的展开以及问题探讨的方式等方面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深入思考和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对个性化备课的几点思考:课堂导入应别出心裁,课堂切入点要小;课堂展开方式应个性化;问题探讨方式应多样化;各种方法指导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关键词:备课;个性化;多样化;新颖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学习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大家对这位明代名医一定有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读几则关于他行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某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教育与信息结合成为了时代教育的可能。通过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40分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不停上演。课堂上看似学习方式丰富,实则密不透风。这反而淡化了教学
37所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28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272例)和去纤酶组(256例)均为静脉法给药,尿激酶组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对比两组溶栓疗效。尿激酶组与去纤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1%对40.6%(P<0.001);4周病